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公司股权相对集中时,大股东会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侵占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我国股市中现金股利也成为大股东侵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股权分置的条件下,“一股独大”和股权制衡均不能有效解决大股东侵占问题,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限制大股东侵占的另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在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下和存在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时股权融资活动对控股股东股权价值的影响,指出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以及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是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杜湘红 《价值工程》2009,28(2):153-155
控股股东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掠夺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的突出问题。产权理论认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的不对称是造成利益侵占问题的根本原因。包括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控制方式和股权制衡状况等内容的所有权结构特征,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控股股东的掠夺行为。据此提出了完善股权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控制权私人收益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丹 《财会月刊》2006,(8):71-72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在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下和存在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时股权融资活动对控股股东股权价值的影响,指出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以及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是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家族企业中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是否更为严重?文章以我国家族类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为研究样本,量化了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水平,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较非家族企业而言,家族企业中的大股东利益侵占问题更为严重,而股权制衡对抑制大股东侵占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股权集中和股权制衡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大股东出现的原因,众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对投资保护的法律比较完善的国家或地区,股权集中的现象相对较少,反之则比较常见。股权集中对于公司治理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体现在大股东有动力监督管理层,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消极作用表现为当大股东跟管理层的利益一致时,容易发生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即隧道效应。最后给出针对股权集中的隧道效应的治理办法,包括优化股权结构、完善立法、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为背景,选择现金股利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是否还存在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结果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大股东仍然依靠控股优势通过派发现金股利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二至第十大股东尚不能够对第一大股东形成有效的制衡。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通过非公平关联交易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通过股权结构特征与关联交易量、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型国有控股公司的关联交易量要明显多于法人控股型公司和股权分散型公司,而其绩效却明显低于法人控股型公司和股权分散型公司。因此非公平关联交易严重影响了公司绩效和侵占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金字塔股权结构下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问题,是当前理论和实务界讨论的焦点。本文构建了金字塔股权结构的简化模型,通过对金字塔股权下利益侵占的特点,控股股东在特定条件下金字塔股权结构与水平股权结构的选择,以及金字塔股权结构下利益侵占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的大股东利益侵占,最终加剧了上市公司价值降低,导致中小股东利益被侵占的几率加大。认为应加强公司控制结构披露、完善独立董事会、建立关联交易委员会等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王松 《财会通讯》2008,(1):80-81
金字塔股权结构下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问题,是当前理论和实务界讨论的焦点。本文构建了金字塔股权结构的简化模型,通过对金字塔股权下利益侵占的特点,控股股东在特定条件下金字塔股权结构与水平股权结构的选择,以及金字塔股权结构下利益侵占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的大股东利益侵占,最终加剧了上市公司价值降低,导致中小股东利益被侵占的几率加大。认为应加强公司控制结构披露、完善独立董事会、建立关联交易委员会等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股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大股东侵占公司利益已成为一种常态,导致了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在此情形下,探讨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提高上市企业盈余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基于公司治理机制中的独立董事制度视角,利用2011—2015年我国中小板上市企业的样本,探讨独立董事声誉能否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结论表明:独立董事声誉可以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相较学者独立董事声誉,实务独立董事声誉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更显著;外部审计机构会为大股东掏空行为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因而在治理大股东掏空具有一定效用。  相似文献   

12.
股权结构、隧道挖掘与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大小股东之间代理冲突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了股权结构对于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以及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的隧道挖掘行为与其持股比例成显著的倒U型关系,股权制衡能够抑制隧道挖掘行为和缓解大、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公司价值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成显著的U型关系,股权制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价值,但效果不显著。研究结果证明,投资者能够识别股权结构所代表的代理问题,并给代理问题较大的公司予以较低的定价。  相似文献   

13.
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截面数据,研究了控股股东所有制性质的改变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总体上,控股股东所有制性质在国家股、国有法人股以及私有股之间的变更对公司业绩没有显著性影响。第二,同控股股东的国家股或私有股性质相比,控股股东变更为国有法人股更可能改善公司业绩。所谓"国有资本所有者缺位"主要体现在国家股所有者缺位。第三,控股股东的私有性质对公司业绩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私有控股股东隐瞒利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资产专用性理论为指导,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了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关联交易的正面效应。通过仁和与天目两家中国药业公司的对比分析得出,如果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进行了具有资产专用性的关联交易,根据资产专用性理论,捆绑效应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如果具有资产专用性的关联交易不多,则可能不会对控股股东形成有效的约束力,进而控股股东便可能进行利益掏空。本文的结论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的完善以及监管机构对关联交易的监管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2008—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精确断点回归方法检验累积投票制强制执行对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股权自由现金流水平在其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累积投票制强制执行政策能够显著抑制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该政策能够促使上市公司累积投票制的实施,并通过制衡机制、抵御机制及预防机制改善公司治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股权自由现金流水平越高的企业,累积投票制强制执行越有效。因此,累积投票制强制执行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应予以坚持并进一步推行。  相似文献   

16.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PBC) are benefits that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consume, but that are not shared with minority shareholders.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value protection rol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ypically frames PBC as principal–principal (PP) agency costs, and interprets them as a form of minority shareholder expropriation that decreases firm performance. Taking a value creation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however, we propose a more nuanced role for PBC. Specifically, we see them also as PP agency benefits that compensat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for their monitoring and advisory services, which can increase firm performance. Since both PP costs and benefits affect firm performance, we theorize that PBC enhance firm performance at a diminishing rate. Furthermore, we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PBC on firm performance is more positive when country‐level ex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are strong.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2009至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以及相应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通过监督管理层和约束控股股东影响了企业财务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企业,在信息环境和法律环境较差的企业中,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对财务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本文结论不仅验证了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还发现了中小股东积极主义与外部环境的替代效应,为鼓励中小股东参与决策、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沪深两市55家商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论表明:商业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对公司业绩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法人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流通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同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没有显著关系,但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另外,第一大股东的控制能力对公司业绩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大股东选择侵占而不是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普遍现象,通过建立一个理论框架,对大股东与经理合谋共同侵占少数股东权益的机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大股东的选择机制进行了计量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大股东确实通过牟取控制权收益而侵害了少数股东的权益,对经理的监督和激励存在非对称性;公司内部治理状况、监督程度和信息披露水平对大股东和经理的行为模式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rporate acquisition decisions of China’s Publicly Listed Corporations (PLC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onitoring and coordination behaviour of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large outsider, large insider, small outsider and small insider. The outsider and insider categorization, respectively, represents the absence of significant business links with relevant PLCs. In China,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tend to either monitor the acquisitions decisions of PLCs or coordinate their response with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coordination in the present context amounts to cooperation). Using micro data from China’s stock market over the 2003–2008 period, we find that (through ex-ante coordination with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the insider institutional investment tends to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PLC acquisitions. However, through ex-ante monitoring of the PLC acquisition offers, the outsider institutional investment tends to decrease the acquisition likelihood. We find that, through ex-post monitoring of PLC acquisitions,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with large shareholdings can help improve the post-acquisitio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PLCs. On the other h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with small shareholdings tend to coordinate their actions with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ccordingly, small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cannot affect the post-acquisition performance of China’s PLCs. Finally, we find that the so-called ‘cherry-picking effect’ exists only in the case of large outside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