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就业》2007,(8):1-1
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今年6月,在国务院召开的部分省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华建敏国务委员为贯彻落实这一方针,强调指出,“努力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竞争市场化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就业》2007,(8):10-12
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工作目标,必须努力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变成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使人民群众通过充分就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就业》2012,(1):12-13
良性互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推进就业,探索良性互动之路。三十年中实现了经济与就业同增长,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城乡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为2.1%。在对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互动关系上,认识一步步深化,方向愈来愈明确。2006年提出"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2008年,将此写入《就业促进法》作为重要指针;直到"十二五"规划提出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正所谓"GDP减速,幸福加速",而幸福系于民生。  相似文献   

5.
《中国就业》2008,(3):14-20
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就业工作的最高目标。党的十六大将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社会和谐之基,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面对当前和今后我国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中央高屋建瓴,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正确战略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前提.实现好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需要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其中,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持续不断地推动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的任务都十分艰巨。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与扩大就业的协调发展,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蔡昉 《中国就业》2017,(4):10-12
2016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1314万人,已连续5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1200万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并把实现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就业优先”已被列为“十二五”就业规划的方针和主线。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明确指出,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把“就业优先”作为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就业优先”的理念,把“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贯穿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始终。“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面临新的、更加复杂的就业形势,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大报告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指出:“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特别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把扩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面把握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和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坚定决心,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当前,城镇化建设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政策举措,已日益成为党和政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近些年来,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谋划,积极行动,认真落实中央政策号  相似文献   

13.
实现全面小康与扩大就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扩大就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重要目标。本文结合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考虑我国扩大就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内涵与关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定量分析技术,探索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规律,分析相关经济政策实现的可行性,为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就业工作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就业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在搞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从体制、政策和工作体系入手,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16.
涂萍 《中国就业》2007,(11):47-50
就业公平是《就业促进法》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大力促进就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科学分析并正确处理就业公平问题,既有利于扩大就业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效率和经济活力的竞相进发.更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与进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郑秀康 《企业世界》2007,(10):22-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积极参与的系统工程。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同时,还应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就业再就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它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文章从当前就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做好就业工作的有效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特别是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双重压力,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灾后重建三大机遇,化危为机,攻坚克难,保持了经济和就业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20.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始终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奋斗目标。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改善对就业的公共服务.加强就业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工作。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和就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各级政府更应把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作为转变职能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