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红娜 《魅力中国》2013,(11):254-254
现实的作文教学中,作文评改一直是语文教师颇为头疼的问题。新的课标的又要求引导学生互评互改,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互评互改作文。学生互评互改首先要有老师的写前指导、教给学生互评五改的方法、指导学生分组互评互改并开展讨论、展示互评互改、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互评互改开辟了作文批改的一条新路。也充分体现了作文教学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2.
罗敬明 《发展》2009,(10):91-9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而修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文指导的继续,也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它关系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但是,几十年来,学生“作”,教师“改”,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老师对学生作文不但要“详批”“精批”,还要改错别字。结果呢?教师为批改作文整天是手忙脚乱,学生却仅仅是看看成绩、读读评语而已,对下次的作文几乎毫无作用。那么,作文批改的权利能不能交给学生呢?  相似文献   

3.
左玉梅 《魅力中国》2009,(27):68-68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本文从作文教学的批阅入手,以作文互批为切入点,探讨这一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要教育学生立足生活,抒写真情;积累材料,善于运用;读写结合,多做练习;互批互改,加强交流.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郑俊红 《魅力中国》2013,(13):213-213
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这样以来,解放了老师,也锻炼了学生,实在是两全其美的一件事情。那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读改结合,以读促改;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写作能力不仅包括“写”的能力,还包括“改”的能力,只会写,不会改,实际上并未形成健全的写作能力。作文训练不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也不是完善的作文教学。长久以来学生作文只做到了“写”而忽略了“改”,严重制约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教学中大胆尝试“还批改权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互批互改进行有效地、科学地指导,采取分组评阅、评价书写、标点、修辞、语法、拟题、三段跳读写旁批、有奖修改等方法积极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高,把学生的“写”与“改”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学生能在作文园地里自由奔跑,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写作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导向。教师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从作文的批改者转变为批改的"教练"、组织者和策划者,以学生为主角的作文批改活动成为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途径[1]。实践证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进行写作和批改活动的内在兴趣,提升了他们英语写作和修改策略的使用效果。作文批改的形式灵活多样化,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教师示范批改、小组代表示范批改、两人互批互改、教师抽查批改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在日常写作阶段,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维持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持续投入,带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在同伴互评阶段,教师进行中介干预,引导学生在提升同伴互改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书面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8.
周金淦 《理论观察》2005,(1):101-102
作文教学中,精批细改这一传统的评改方法仍然为多数教师采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方法越来越显出诸多缺陷。一是由于长期的作文成绩不够理想,因此造成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时产生畏难情绪。又由于作文与其它学科的作业练习相比,需要诸多条件,所以难度相对来说要大些。因此,对教师的作文评改满不在乎。虽然教师是花九牛二虎之力进行精批细改,但还是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9.
张毅 《魅力中国》2010,(31):314-314
批改作文。一直是身在一线的语文教师为之烦脑的工作。每次,都要对几十本作文细细斟酌,好在旁边写上一些“切实可行”的评语,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看过之后.作文水平能有所提高!可又有谁知道,有几个学生看你老师写了什么,又有几个学生看过之后能重新按照老师的提议修改一下?针对这种情况,我对班里试行学生作文互批。  相似文献   

10.
李涛 《西部大开发》2011,(10):126-126
不少学生写好作文从不检查、修改,甚至出现标点符号、字词遗漏和其它明显的错误等。老师呢,在作文堆里划呀,添呀,写呀,把作文批得大红一片,煞费苦心。结果花费得时间最多,可收效甚微。作文一发下去,学生一看等级,万事大吉。老师的千辛万苦却付诸东流,我试着让学生自己参与修改,经过指导训练,既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的教学要看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语文新课标里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赵小萍 《魅力中国》2013,(19):186-18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思维的重要渠道。然而传统作文的批改,以及学生作文的自改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好自己的作文呢?笔者在此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发。  相似文献   

13.
程艳飞 《魅力中国》2013,(10):129-129
一、对传统的作文评改模式的反思现在许多学校还基本沿用传统“三步式”作文教学模式,即“老师命题一学生作文——老师批改”。在这一过程中,首尾是老师,中间是学生,淡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老师命题”而言,只是老师“一言堂”,没有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自然也就没有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是把“老师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把学习主体的学生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李慧云 《魅力中国》2010,(6X):87-87
学生作文的提高,其根本方法是教会学生自己会修改作文。指导学生自改作文,要符合学生自己的特点,真正让他们学到作文的方法,培养他们自改的能力,从而拥有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崔素钦 《魅力中国》2012,(32):138-138
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命题——学生作文——老师批改。学生之所以视作文为畏途,对作文不感兴趣,与这种教学模式的陈旧不无关系。其实文章不是无情物,写作文章时作者常处于一种激烈亢奋状态,在激情中行文,文如泉涌,一气呵成,紧凑绵密,摇曳生姿;相反,在没有激情的状态下“挤”,文,则思路堵塞,语句枯燥,文章呆板,甚至难以写下去。学生写好作文,平素要多积累,多练,多写,多思考,多总结,这些固然重要,但如果老师在日常的作文指导中能够通过某些有效途径撩拨学生的情思,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起学生写作的激情,使他们在拿到作文题目后产生强烈的“我要写”的表达愿望,那么,对于学生更快更好更顺利地完成写作任务,无疑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不厌百回改。在作文评改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学一般应引导学生主动经历“积累——表达——修改”几个阶段。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教师了解作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王海兰 《发展》2009,(3):111-111
一、“读改”是基础 学生在完成作文后,教师应提倡学生进行“读改”。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自读自改,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教师听,主要是学生利用已形成的语感,针对写作过程中的“过失性语病”,如:漏字、语句不通顺等问题进行修改。这时教师的“听”,只是在学生“读改”过程中起陪衬作用,不用对其听到的内容进行实质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优化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兴趣是关键.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作文的坚实基础,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是作文的前提务件,训练读写能力是作文的重点环节,精评细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最佳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相似文献   

19.
袁丽丽 《魅力中国》2014,(15):207-207
作文作为语文考试的重头戏,让很多学生恨得牙痒痒:下笔时无话可说,一个字一个字的往外挤,老师讲的作文方法可谓简单,可学生做起来落不到实处。那么,面对作文,我们真的就只有束手就擒、甘拜下风了吗?其实,在平实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给学生以实用的方法,让学生有话可说,作文逐步提高,作文教学是有迹可寻的。  相似文献   

20.
李素丽 《魅力中国》2009,(36):97-97
我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一个"改"字强调出修改的重要性。作文批改应该抓住那些环节和要领,是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有人说作文批改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教师的圈点批阅对学生的写作没有用处。笔者不赞同这样的观点,认为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教师提高学生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