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针对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的"用工荒"现象,以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视角探讨"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揭示"补偿性缺工"与"结构性缺工"产生的原因与区别,指出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浙江省企业集团为例,具体分析"用工荒"背后的经济原因.本文立足中国国情,紧跟时代背景,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试图找到"用工荒"产生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光彩》2010,(3):17-17
虎年刚刚开始,"用工荒"就再度刺激了"中国制造"的神经,经济回暖了,各地企业接到大量订单,却找不到工人:深圳需要大量制造业工人、广州三大行业缺工15万、"世界工厂"东莞缺工过百万……与历次用工荒不同的是,今年用工吃紧的不仅是珠三角、长三角,内地省份同样出现了严重缺工现象,就连安徽这样常年约有1 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传统劳务输出地区如今工人也开始紧缺,"用工荒"似乎正逐渐蔓延成全国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普遍出现"用工荒"现象."用工荒"不仅导致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不能如期生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对"用工荒"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温桂胜 《光彩》2010,(3):3-3
春节过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因为劳动力短缺而出现的"用工荒"逐步蔓延,已经引起了当地一些企业的恐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表面上看,这次"用工荒"的出现是因为中国经济回暖,企业订单大幅增加造成的,但仔细分析我们发现,"用工荒"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5.
浅析我国南方沿海城市"用工荒"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中国首次出现"民工荒",打破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此后,"民工荒"愈演愈烈,已经波及整个沿海开发城市,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本文就沿海开发城市"用工荒"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农民工权益、自身素质、政府和企业等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用工荒"问题,有蔓延之势,面对不断扩大的劳动力缺口,政府、劳动力市场、企业都进行着激烈的探讨与研究,试图全面解读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本文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入手,结合调查研究分析,以期能对深陷"用工荒"困境的民营企业提供一些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成本上涨给企业带来的未必就是无工可用的愁,也许会有逆流淘金的喜。如果说前些年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还只是一种隐隐可见的趋势,那么到了今年,用工荒已经成为人人都看得见的大事件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用工荒来得早也来得猛,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内陆省份呈现蔓延之势。在以往的劳务输出大省湖北、四川等地,一些用工企业前所未有地面临一工难求的窘境。  相似文献   

8.
春节后,餐饮业用工荒持续。近日,武汉餐饮业协会宣布,近期将开辟网上平台,为企业及求职者免费发布信息,促进供求对接。近年,武汉餐饮业缺工已成常态,行业常年缺工二成左  相似文献   

9.
“刘易斯拐点”难以解释“用工荒”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腾辉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7):162-163
金融危机过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新一轮的用工荒,有人试图用"刘易斯拐点"这一理论解释该现象的发生,但却无法回避金融危机时期农民工大量失业这一事实;换言之,"刘易斯拐点"无法解释金融危机时期农民工的大面积失业与危机过后的用工荒现象产生。究其原因,在于用工荒现象只是在表象上符合"刘易斯拐点"理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与"刘易斯拐点"理论的适用环境有着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一切都在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用工荒"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早。"缺工"、"抢人"现象,不仅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城市上演,就连中西部地区也"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11.
何适 《电子商务》2005,(2):58-60
制造业的迁徙带动全球产业链的集体分工,跟着“世界工厂”满世界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必须走出历史的局限性。应以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发扬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3.
成本的广义化趋势与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本是使用或耗费各类资源要素而引起的代价或价值牺牲。形成成本的资源要素具有本质上的有用性、数量上的稀缺性、归属上的产权性和计量上的价值性。导致成本发生的经济资源不仅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管理等传统要素,而且包括制度、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等新兴要素,成本的承担主体可能有企业、政府、社会乃至后人,其他支付方式包括货币或非货币支付、直接或间接支付、自己(本国)或他人(他国)支付等。从本质上说,国际贸易是产权的跨国(或地区)转移,它会通过种种途径和机制影响各国的生产、消费、经济社会制度、资源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乃至今人和后人的生活水平,其间发生的成本包括了由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构成的"全成本"。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本动因,其本质是对商品成本的相对比较。因此,"全成本"才是形成一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关于江苏企业“走出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企业才能扩展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目前,江苏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体制僵化,企业在缺乏技术优势和持续创新能力以及缺乏资金实力的情况下.难以真正"走出去",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海外市场.江苏省应优先推动民营、私营企业"走出去",优先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优先推动大中型企业到发达国家设立技术开发机构,鼓励大中型企业投资、收购海外高科技中小企业,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江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知识失业”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一种状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 ,“知识失业”也开始浮现。本文在对我国知识失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计量预测的基础上 ,对知识失业的社会影响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并结合中国就业环境的约束条件 ,提出减弱知识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政府规制劳动力市场工资收入分配的唯一法定收入标准,最低工资是保障劳动者特别是低收入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提低、扩中、控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中“提低”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以广州市低收入宏观数据及微观流动人口数据为例,立足于评估最低工资调整对劳动者“增收”和“保基本”的效果,旨在分析最低工资调整是否满足了劳动者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及对低收入群体增收效应的异质性差异如何。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基本能保障最底层收入家庭基本生活,并且最低工资对低收入群体工资存在正向效应,且对于男性、30岁以下、最低工资标准附近收入等组别的收入效果更为显著,同时存在对收入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西方列宁学"作为西方一种从各个角度研究列宁思想的社会思潮,歪曲和贬损了列宁主义。就资本主义观而言,他们认为民粹经济学是列宁的理论来源。认真解读列宁论资本主义的重要文献《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难发现,列宁在社会分工、工业人口增加与农业人口减少、小生产者破产论、剩余价值实现论、资本主义市场论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对民粹经济学作出了深刻批判。只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才是列宁资本主义观的真正思想来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经典文本,理性审视各种否定历史事实的思想及其意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农业"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的中俄农业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已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存在着俄政府对农业劳动力的引进严格限制、农业种植成本高、投资环境欠佳、贸易秩序不规范、农产品准入没有放开以及农业信息交流不畅、俄经贸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农业企业对俄农业"走出去"的步伐比较艰难。要解决中俄农业合作现存问题,我国应大力发挥政府间合作机制作用,努力促使俄政府做出积极反映,切实解决好一些实际问题;对国内企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对俄农业合作的技术支撑和创新,扩大在俄农业领域投资,推动对俄农业合作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考虑劳动力数量、劳动报酬这两个传统劳动投入量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引入代表劳动抽象价值的变量,并根据资本配置效率的测算方法,来建立一种劳动配置效率测算模型。此时,模型不仅反映了劳动的实际价值对产出的贡献,而且还考虑了劳动力质量即人力资本结构对产出的影响。利用该模型和各地区的有关统计数据,对1996-2003年间我国的劳动配置效率进行了估算.测算结果表明:该劳动配置效率测算模型是有效的,同时显示我国劳动配置效率在2000年和2001年是较低的,而且不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对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发展中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也是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从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角度,探讨了马克思经济学区分劳动力与劳动的历史过程,认为以1857年为分界线可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发展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早期阶段,马克思尚未将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对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作了较为科学完整的阐述;在后期阶段,马克思深入探讨了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以及与资本相交换过程中的内在联系,论述了工人出卖劳动能力与劳动本身以及与工资的关系。文章提出,研究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要注意对早期和后期马克思有关劳动力和劳动的论述及不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