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根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中国国民党“立委”黄义交提案修法“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34条修正草案”,3月20日通过台湾“立法院会”一读后付委审查。我们估计这个修正案应该可以顺利获得通过,南此,大陆商品及服务业广告松绑,不必再经台当局“陆委会”程序审查,回归到常态性。也就是说,以后中国自主品牌的商品及服务业可以不必打“擦边球”,就能够光明正大地在台湾各种大众传播媒体上发布广告,甚至大陆企业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台湾进行各种线上和线下的营销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2.
许喜林 《中国工商》2003,(8):122-123
“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这名广为流传的名人名言,着实让许多理想青年投身到广告行业来——“我用青春赌明天!”也着实让许多小投资者创办广告公司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还着实让许多资源广告人用智慧成就事业——“爱江山也爱美人”……但是,大陆百万广告人中的大多数仍然没有达到富裕或全面小康水平;大陆五万多家广告公司中的大多数仍然惨淡经营,甚至亏损严重;大陆万余家媒体中的大多数广告人依然左右化缘,甚而四处碰壁……初步分析,原来大陆广告人拥有九大悲哀。  相似文献   

3.
王海峰 《国际广告》2011,(11):42-43
台湾百货业“龙头老大”太平洋百货9月25日证实,下个月将关闭在北京的两家百货商场。这在岛内被认为是台商在大陆经营困境的一个缩影。《经济日报》称,珠三角台商也“三难”缠身,很多台商想“鲑鱼返乡”回到台湾。26日,有一些台商在台南市游行,声称到大陆投资是受到“诱骗”,让他们“血本无归”。  相似文献   

4.
去台湾出差的第二天,我就告诫自己不要乱发言,蓝绿相争的台湾,政治水之深,哪是我这个从大陆来的“小混混”能够一下子理解的?所以我就阅读所有报纸,观看所有频道、去看双方的游行和造势场合,试图以完全中立客观的角度观察这场对决。但是,“3·19”神鬼枪击案和“3·20”之后的凯达格兰大街让我这颗试图“中立”的心陷于瘫痪。更要命的是,我在3月18日就和台湾同行的人预测了  相似文献   

5.
郭瑾 《国际广告》2009,(11):25-28
广告登台“松绑草案”可能执行,欲到台湾发展的大陆品牌,只有懂得且善于利用游戏规则,才能做出台湾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广告。  相似文献   

6.
【台湾《旺报》1月17日文章】题:我的台湾印象(作者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 《旺报》日前开设了“两岸征文”版面,在两岸同步开展“大陆人看台湾”、“台湾人看大陆”主题征文活动。意在通过两岸视角观察两岸社会,借由思想文化交流消除不必要的误解与隔阂。这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交流与沟通的好事。因此,在接奉约稿来函后,我欣然提笔,愿做抛砖引玉之人,为架设又一座两岸同胞的心桥尽一份努力。  相似文献   

7.
台湾《广告杂志》第9期刊载的特别企划《开放大陆广告Yes or No?》其背景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已相当频繁密切,但目前大陆广告在台湾媒体刊登仍受限于17年前当局制定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采取许可制方式。进行严格管制。关于大陆商品广告登台的“松绑”,今年3月20日,台湾“立法院会”已通过“一读”的简单程序,但能否通过“二读”及“三读”形势复杂.台湾业界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8.
楚桥 《广告导报》2006,(7):95-97
始终关注《广告导报》“影音壁”的朋友或许会对这一期的人物专题感觉有些不适应。“影音壁”推出至今,所报道的多是行业的巨擘及许多前线红人,说到底,都是行业的“大虾”。这一期的人物与那些“大虾”相比,论资历上是后生晚辈,论成绩亦难望苏雄、陈微微等前辈之项背。所谓“闻道有先后”,无论是先生还是学生,他们的身上所共同的,是对于广告一样的坚持和热爱。他们的故事带给我们的,也将是不一样的精彩。 这一期的人物都很年轻,平均年龄不超过24岁,都是80年后生人。此外,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共同点,学生时代都曾在金犊奖等评比中成绩斐然。这是他们精彩的起点。 学生得奖在广告教育当中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现在专为学生设立的广告奖项也渐渐多起来,除金犊奖、学院奖之外,One Show在大陆也渐成气候。除了中国广告教育羽翼渐丰为学生奖项打下坚实基础之外,来自业界的鼓励也让各学生奖项愈加精彩纷呈。应该说学生奖项为广告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往行业实战的大门,每一次的大赛从策略书,到执行,直至完稿,用的几近就是行业实操的一套。然而在学生奖项中获奖是否就代表能在行业中如鱼得水?搞得定大赛的评委是否就代表能搞定现实的客户?除了鼓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学生奖项最终的价值在哪里?有多大?这些又都将慢慢成为摆在有志投身广告业的年轻人眼前的问题。 本期专题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些年轻的广告人。在理想和现实、曾经的风光与行业的考验之间,“80年后”的广告人,他们拥有这样的人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李轩 《广告大观》2007,(4S):148-149
昨天又是半夜回家,地铁里没有多少人,和首席设计坐在空空荡荡的车厢里,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没边儿的闲话。这几天我有点像小怨妇,总是在埋怨工作的繁重,其实我是很不希望给别人留下娇气印象的,但我同样不想让男人们觉得我和他们一样是铁打的“硬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广告市场,两岸广告业因为接触行业时间差、生活习惯差,市场规模都有不同之处。台湾因较早接触欧、美、日、港等国家及地区先进广告的熏陶,在经验值上是比较丰富的,但以经验过活的时代过去了,大量的台湾广告精英进入大陆。对于大陆市场规模,我常说在内地13亿人口每人赚1元,就是13亿元人民币。台湾2300万人口就算每人一样赚到1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1.
我就喜欢     
简简单单一个金黄色的字母,蕴涵着无限的美味和欢乐,并且这含义从不曾因时间的变迁和地点的转移有过丝毫改变,反而被不同文化演绎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鲜活。这是麦当劳的魅力,也是我喜欢做麦当劳广告的原因。就在最近创作的“我就喜欢”这一套campaign中,我和组员们再次体会到,透过这扇“黄金拱门”所看到的世界,充满了无数真实而平凡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甩红包的大陆商甘铁生他到台湾住五星级饭店:给台湾亲友送红包大方阔绰!奇哉,这个──台湾台北的华国饭店里,悄悄传着一个让人生疑的消息。“有个大陆人在我们这个五星级饭店里住,说是来探亲的。探亲住饭店?好有钱呀!”可不,从大陆来探亲的人,在台湾总是显...  相似文献   

13.
<正> 80年代末,台湾食品业的龙头企业——“统一集团”来到大陆生产经营方便面,他们采取“以货试市”路线,先把岛内最畅销的鲜虾面推向市场,想让内地人尝尝“台湾风味”,过过现代快餐食品之瘾,谁知事与愿违,大陆消费者避而远之。接着他们又换上岛内排名第二、第三的方便面,依然是一厢情愿。经营惨淡。而与“统一”几乎同时到达大陆的台湾“顶新集团”,则是台湾岛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顶新集团”在开拓大陆方便面市场时,首先在品牌上动了一番脑筋,他们细致推敲大陆人的社会消费心理,几经筛选淘汰,最终选定“康师傅”为品  相似文献   

14.
喻胜江 《糖烟酒周刊》2007,(23):115-115
近些年,我国台湾白酒进军大陆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前几年的游击发展到今天有计划、有规模的正式登陆抢滩。这主要表现在:2006年台湾广福企业专门为大陆市场设计研发的“古意”系列台湾白酒;(如古意台湾高粱酒成为2007年度《参考消息》海峡两岸的栏目协办单位。)  相似文献   

15.
我向来不屑于同情想贪小便宜反而吃了大亏的消费者,谁让他们听信骗子们的巧舌如簧;我也向来不施怜悯于那些异想天开的受骗者,连七岁小孩子都骗不了的假话,他们怎么就那么言听计从?但是有一种人,我无论如何不敢嘲笑他们的轻信和受骗时的义无返顾:当他们的挚爱亲朋患了绝症,命在旦夕,这时一个向来被我们称为“喉舌”“阵地”或者“社会良心”的新闻媒体上,刊登出一篇“专访”或者“广告”,称某某大夫或药品专攻这一绝症,甚至可以“药(人)到病除”。这时他们会怎么办?尽管常识告诉他们,既然被称为“绝症”,就意味着起码目前无…  相似文献   

16.
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商机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雁 《商业时代》2007,(35):95-97
大陆民众赴台旅游意愿强烈,消费能力较强。但在两岸均对开放人数限制下,预计开放初期在住宿、购物等方面给台湾观光业带来的收益有限,但长期效益明显。根据分析和研究市场走势,赴台旅游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放初期到全面解禁的“初期阶段”,全面解禁后5年的“蓬勃发展阶段”和大陆游客人数突破二百万,超过台湾第一大市场日本后的“主导阶段”。  相似文献   

17.
符号有声     
黑马 《中国广告》2006,(2):116-117
关于品牌三年前,我请台北老友郑松茂(意识形态广告公司董事长)来广州讲课, 一见面他就向我发问:“大陆怎么都在讲品牌,台湾可不是这样的。” (我可一直认为,品牌是时下流行的概念,真没想到来自海峡对岸的台湾大腕会有此发问,顿觉无语。) 两年前,我陪海尔集团技术装备本部的徐进礼副本部长到香港,参观有  相似文献   

18.
卢玥华言辞温婉,内心平和,不过,个性喜欢挑战、迷恋新奇的她,在徐徐而谈中难掩对广告的职业热情,“广告这个行业太有趣,研究消费者每时每刻的心理变化,应对市场云谲波诡般的转幻,仿佛是一次次充满着未知乐趣的旅行”。从台湾到大陆,卢珥华在以广告为主题的这一“旅行”中,正收获着,感动着,并满心欢喜。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台湾广告导演叫萧雅全,片子拍得很棒,几次想与他合作都因他档期不合适未能如愿。那天看台湾《广告杂志》,一篇广告抓住了我的眼球。标题是“积木的可能性,取决于你的想象力”,广告主正是萧雅全的“积木”影像制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董妍 《国际广告》2009,(11):23-25
青岛啤酒(以下简称“青啤”)作为最早一批进入台湾市场的大陆产品,从商标被抢注、少量的贸易出口,到为当地带来一股“青啤热”;从广告受限,到与当地代理商合资建厂,其品牌发展之路一波三拆。青岛啤酒在台湾所遇到的坎坷,恰恰是很多大陆品牌在台湾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