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27日,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上海语出惊人:今后,为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财政政策将由“积极”转向“中性”。这是自1998年以来,宏观调控部门的高层领导首次改变“积极财政政策”的提法。中性财政政策的含义是什么?中性财政政策的出台是否意味着财政不作为?财政政策如何从积极转向中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周刊》2004,(24):18-18
5月27日,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上海语出惊人:今后,为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财政政策将由“积极”转向“中性”。这是自1998年以来,宏观调控部门的高层领导首次改变“积极财政政策”的提法。中性财政政策的含义是什么?中性财政政策的出台是否意味着财政不作为?财政政策如何从积极转向中性?  相似文献   

3.
张岐 《理论观察》2004,(6):20-22
财政部长金人庆关于“中国将由实行积极和扩张的财政政策转向实行中立的财政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风险“的发言,使实施了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总结和争论声中“相机“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中性财政政策又成了关注的焦点,正确认识中性财政政策及未来我国财政政策的走向,必须从积极财政政策实施6年来的效绩分析及其二者间发生转化的内在原因分析着眼,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种政策间转换的规律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自觉地运用好这一政策工具,保证我国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4.
财政部在2002年4月1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的记者会上宣示中国实行了近5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淡出”。之后又在第35届亚洲发展银行理事会年会的“中国日”研讨会上更加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将实行“适当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1998年到2004年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缓解通货紧缩,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就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考虑到防范公共风险,积极财政政策应作相应的调整。2005年,中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其政策核心是适度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并对财政分配结构进行调整。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一五”前期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6.
关注     
焦点FOCUS明年财政政策走向稳健 11月6日,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2005年中国行业论坛”上表示,明年的财政政策要走向稳健。 今年早些时候,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2004年的财政政策,应该要淡出先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向比较中性的财政政策过渡。最近人民银行采取了调高存贷利息的更进一步市场化的措施,财政也一定要往这个方向努力。楼继伟表示,明年  相似文献   

7.
《山东建设》2005,(7):30-31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刘国光认为,中央确定的“双稳健”政策,就是经济学角度的中性经济政策,在宏观调控上,有保有压、有松有紧、松紧适度。他说,中性的经济政策还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双防”,既防通涨亦防通缩。二是这一政策和中长期的结构调整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要求财政政策转型。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政府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汇率政策下,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非常正确的,也取得了巨大成效。表现在:首先扩大了投资,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建设国债,调整税收政策,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增加政府投资,  相似文献   

9.
扩大内需根本之策翻看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扩大内需”主题一致,但思路有明显不同。1997年到1998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9年开始出现“积极的财政政策”;2000年用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阐述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并开始强调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作用;2002年提出“培育内需”,强调把有限的内需用到刀刃上。2003年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我国政府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做出的正确判断。首先,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长不可能过多地依赖出口拉动。全国政协委…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空     
积极财政政策再实行两年是可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还要实行多久,是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日前撰文指出,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多长时间,一要看财政承受能力,主要是国债余额、赤字占 GDP 的比例;二要看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何时得到恢复,消费和投资自主扩张的机制何时得以形成。这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转向,应是一个逐渐淡出的过程。现在看来,积极财政政策再实行两年还是可以支持的。就整个“十五”期间而言,不应期待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的波动轨迹看,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五个宏观调控周期,这个周期起始于2003年9月,目前货币政策的基调已从“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财政政策从“积极”逐步转向“中性”,在今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尘埃落定之后,下一步宏观调控应回到市场化改革上来。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召开的2004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适时作出了2005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重大决策。不过,如果以所谓“松紧适度”和“双减”——减少财政赤字和减少长期建设国债——作为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的标识,  相似文献   

13.
贾康 《宁波经济》2005,(9):3-4,9
入世过渡期对于中国的财政运行带来了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积极因素。入世后我们采取了移极的措施调整财税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拐点稳定地形成时财政政策也从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型为松紧迂度、中性导向的稳健财政政策:各项财政政策和管理体制仍在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增幅的提高、物价水平的上升,积极财政政策淡出、转型的呼声日高。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日前在上海出席全球扶贫大会闭幕式记者招待会时也称,中国总体宏观经济表现良好,已经走出通货紧缩阴影,今后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有保有控。那么,如何理解中性政策,财政政策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5.
任苛 《重庆改革》2001,(1):48-48
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日前说,2001年我国将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十五”计划开好头、起好步。  相似文献   

16.
挤出还是挤入:公共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自2005年开始实行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意味着实行了8年多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结束,但是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公共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还是挤入效应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本文采用1997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对中国存在挤出效应的机制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可能会导致民间投资减少的三种挤出效应机制均不存在,公共投资的扩大产生了对民间投资的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是有效的。自1989年8月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显若的作用。但从目前中国经济运行态势看,近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已经开始弱化。当前仍应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并根据经济运行的特点,合理掌握财政调控的时机和力度,适时地用货币政策相配合,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8.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近日在论述宏观经济形势时指出,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除了偏紧,显然也不能跟财政政策配套,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经济发展欠缺亮点。虽然当前经济形势不错,但离良性循环还有距离,2002年中国经济还要面对几大问题的挑战。农业税应该免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配套。厉以宁说,积极的财政政策理论上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政府投资力度加大,支出增加;二是减税。现在政府投资是加大了,减税看来却没有可能。为什么不能减税?厉以宁质疑“现在没有减税空间”的说法:“什么叫没有空间?不是说要提高农民收入吗?你把农业…  相似文献   

19.
《沪港经济》2005,(3):6-7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近期为2005年中国经济做出了展望和预测,其中有关国家政策以及人是币汇率调整的预言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陶冬预测国家相关政策将有三种变化:1、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即由“扩张”转为“中性”;2、货币政策正出现微妙但重大的变化;3、经济增长目标由“平稳、均衡地增长”向“平稳、较快地增长”移动。  相似文献   

20.
王雅龄 《西部论丛》2009,(12):36-38
年终将至,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的既定政策以“保八”成功为标志画了个胜利的V字符,“保八”已不是悬念。但是,保了增长却没有能够同时调整结构。习惯上,货币政策控总量,财政政策调结构。可以笼统地说,货币政策效果显著,但财政政策效果不尽人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