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证券民事赔偿制度一直进展缓慢。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下称《规定》),这是继2002年1月15日下发《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后,对该类案件的受理程序和适用法律的问题作出的全面具体的司法解释,市场期待已久。  相似文献   

2.
王天敏 《经济师》2003,(11):118-118,144
20 0 3年 1月 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公布 ,是我国证券民事赔偿机制发育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我国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的正式启动 ,但还存在一些有待于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2003年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正式实施。该《解释》明确了股民如果遇到做出虚假陈述的证券公司可以通过法院向其提出索赔,并且规定了很多对股民有利的具体条款;前置程序有所扩大,也就是说,股民起诉虚假证券公司的范围变大了。至今,该《解释》实施已整整一年,但是,受到证券公司虚假陈述侵害而提出索赔的股民却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4.
针对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出台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仍是迄今最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法规,笔者就其中的诉讼机制完善展开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现行证券民事责任制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拴林 《经济论坛》2005,(14):118-119
200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经历了两年的市场考验后,其在显示了明智的前瞻性的同时也不免暴露出了一些缺陷,笔者尝试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就此等缺陷略抒管见,并提出一些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着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第2号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展开。首先剖析了《规定》的出台背景。其次,闸释了《规定》的重大突破。最后,说明了《规定》出台后对证券市场上各有关主体所带来的影响,认为减少上市公司发生虚假陈述的数量不能单纯依靠《规定》一通过增加对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的处罚数量来实现,还要结合其他措施.如增大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被发现和定罪的可能性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证券民事赔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1月15日发布《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对投资权益的保护开始从政策层面转化为务实的具体操作。然而,《通知》的发布虽然为我国建立证券民事赔偿机制开辟了道路,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本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对建立和完善我国证券民事赔偿机制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
针对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出台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仍是迄今最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法规,笔者就其中的诉讼机制完善展开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民事赔偿责任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上市公司因虚假会计信息引发的侵权民事赔偿若干法律问题,从虚假会计信息的认定、虚假会计信息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损害事实及其赔偿的认定、民事赔偿义务主体的认定、以及有关民事责任的分担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以及一些尚待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宣布,开始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这是我国建立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的重大突破,意味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欺诈行为将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法律障碍逐渐扫清 2001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对证券市场上发生的因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陈述等侵权行为而引起的民事赔偿纠纷案件曾下发了“暂  相似文献   

11.
陈楚钟 《经济论坛》2005,(20):115-11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规定投资者因虚假陈述提起民事诉讼的前提是该虚假陈述行为已受到了行政或刑事处罚。这一前提也就是所谓的前置程序。该前置程序的本意是法院希望通过证监会等专业部门的介入来解决诉讼中有关虚假陈述案的受理依据问题,从而便于诉讼的顺利进行,切实保护投资者的权益j然而,前置程序的存在却促使侵权人在面临证监会的调查时积极地去谋求其利益最大化,而投资者却只能干等,正是这种激励的不对称,往往导致了投资者起诉时面对的是一个空壳公司。那前置程序是如何激励侵权人的呢?本文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12.
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广大股民望眼欲穿的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证券民事赔偿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一条缝。近几年来,我国股市“造假”欺诈股民之风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损害了广大股民的合法权益,挫伤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1998年,“红光事件”中的几十位股民向造假者讨说法,不料被法院裁定为“不予受理”。2001年,“银广厦事件”中的受害股民又拿起了法律武器,将“银广厦”告上法庭,但正当有关法院准备正式受理时,最高人民法院却向全国各级法院下  相似文献   

13.
近 年来 ,中国股市接连爆出造假大案 ,从琼民源、东方锅炉、蓝田股份 ,到不久前的亿安科技、银广夏 ,其数量之多 ,数额之巨 ,影响之广 ,大大出乎人们意料。为了打击造假行为 ,维护广大股民的利益 ,引导市场良性发展 ,证券民事责任制度必不可少。而我国《证券法》中规定了大量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对民事责任仅有原则性规定。民事责任的缺位影响了我国的司法实践 ,2 0 0 1年 9月 2 1日最高人民法院因此作出《关于涉证券民事赔偿案件暂不受理的通知》。尽管 2 0 0 2年 1月 15日再次作出《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国证券民事责任制度仍急待完善。一、证券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一 )证券民事责任的性质大陆法系将证券民事责任的性质归为缔约过失责任 ,认为证券交易大多表现为证券买卖合同。在该合同订立过程中 ,由于一方当事人的过失导致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 ,使他方当事人受到损害或因一方当事人的过失直接导致对方当事人的损失 ,应当对此承担民事责任。英美法系对于证券市场中违法行为的普通法救济途径之一是合同法。这些学者认为 ,合同法成为证券民事责任的基础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1/15通知)这一事件,以那些存在虚假陈述或有虚假陈述嫌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实证考察了司法独立性对投资者保护法律实施的影响。我们将样本公司分为司法相对独立和相对不独立的两组公司。我们发现,在1/15通知颁布日前后几个交易日内,样本公司的市场反应显著为负;并且,与司法相对独立组公司相比,司法相对不独立组公司的负向市场反应程度更弱。这说明,投资者倾向于认为,1/15通知及与其相关的民事诉讼法律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但地方政府对当地法院的影响降低了这些投资者保护法律得到实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02年1月15目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1/15通知”)这一事件,以那些存在虚假陈述或有虚假陈述嫌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实证考察了司法独立性对投资者保护法律实施的影响。我们将样本公司分为司法相对独立和相对不独立的两组公司。我们发现,在“1/15通知”颁布日前后几个交易日内,样本公司的市场反应显著为负;并且,与司法相对独立组公司相比,司法相对不独立组公司的负向市场反应程度更弱。这说明,投资者倾向于认为,“1/15通知”及与其相关的民事诉讼法律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但地方政府对当地法院的影响降低了这些投资者保护法律得到实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赔偿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事故赔偿解释》)等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章的实施出台,不仅昭示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法治之春已经到来,也为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和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提供了更为明确、权威的法律依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假陈述民事责任是指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证券法律规定,在证券发行或者交易过程中,对证券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的重大事件作出违背事实真相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侵犯了投资者合法权益,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而应当承担的一种民事赔偿责任.它的构成要件主要有权利义务主体、主观(归责)方面、行为表现、损害事实、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完善上市公司虚假陈述的民事赔偿责任是确保中国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迫切要求之一,上市公司虚假信息陈述从本质上讲是上市公司违反诚信义务的表现,它指上市公司或相关利益强势主体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信息披露义务,在提交或公布的信息披露文件中作出不实、严重误导或含有重大遗漏的陈述或记载,进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利益,扰乱证券市场正常秩序的一种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9.
2002年3月6日,上海9位股民起诉“红光实业”虚假陈述一案,被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举是在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有条件受理证券民事赔偿案后,继哈尔滨中级人民法院在受理“大庆联谊”案件之后,第二家被起诉并予以受理的上市公司。其中这9个股民将可能是在众多因“红光实业”股票作假而受损的股民中,有希望能够获得民事赔偿的幸运儿。早在1998年12月,这些股民就已经向法院起诉,要求红光公司对其造假行为进行赔偿。2000年诉讼被终审法院驳回后,他们又提起申诉,去年申  相似文献   

20.
动向     
《商周刊》2012,(10):11-11
反垄断司法解释出台 5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反垄断审判领域出台的第一部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