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耀彬  刘莹  胡观敏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0):14-17
城市化需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找到一个城市化适宜水平对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文章在梳理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状况的基础上,通过纳入城市化均衡模型和引用Logistic方程,测算并分析1979—2010年江苏省城市化适宜水平。研究发现:由于不同原因,江苏省城市化适宜水平总体上符合Logistic曲线特征,该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江苏省适宜城市化水平与现实水平存在明显偏差,两者轨迹几乎不存在长时间重合,但二者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就江苏省城市化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1)城市与区域一体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背景下,区域城镇体系的关系日渐增强;(2)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重视发展大城市的主导功能地位,并期望通过大城市对区域强有力的牵引作用,来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3)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的空间拓展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初期的市区蔓延阶段,进入向心分散型的城市布局阶段,即在大城市功能简单化、高级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关联性的角度对浙江省2001-2011年间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近十年间,浙江省区域城市化相对差距逐年增大,绝对差距呈波浪式上升;浙江省区域城市化差异明显,杭州、绍兴已进入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而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城市化发展初级阶段;浙江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基本相同的单元(高--高或低--低)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城市化发展呈现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4.
林宏  詹也 《宁波经济》2006,(6):10-11
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口径,2004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4%,超过了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50%),大致介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40%)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75%)之间。浙江城市化率从1980年的13.4%提高到1990年的30.5%;从1991年的30.84%提高到1999年的39.7%;从2000年的48.67%提高到2004年的54%,25年内累计提高了40.51个百分点,目前正  相似文献   

5.
王磊 《改革与战略》2012,28(5):143-146
天津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日益增大,势必会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文章从维持区域生态经济大系统均衡的视角,应用减物质化理论,运用OECD(2002)Tapio(2005)测度指标,从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等方面,测度和分析天津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互动作用,识别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效应和耦合规律,并提出了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6.
《重庆经济》2010,(3):10-16
根据区域发展理论,一个国家可以选择区域均衡发展或非均衡发展两种战略。从1949—1978年,为应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我国总体上实行的是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振兴区域经济的重大战略政策,先后经历了1979—1990年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1991—1998年寻求协调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和1999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乔真 《特区经济》2005,(7):111-113
一、中国城市化的现状中国目前已进入城市化高速成长阶段,城市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不仅表现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和特大成城市乃至超大城市。1.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起飞阶段。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使用“城市化”这一指标。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统计为17.92%,80年代,由于回城知识青年和下乡城镇居民的重新安置,以及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形成了所谓的“民工潮”,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1992…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的区域格局,在经历了前三十年的大区协作均衡布局和八十年代以沿海开放战略为核心的东中西三大地带梯度倾斜布局以后,目前正朝着区域经济一体化阶段演变。大区协作均衡布局的制度背景是严格的计划体制,梯度倾斜布局的制度背景是计划和市场的双轨混合体制,而进入世纪之交,如何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深入探讨,全面创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和主体内容之一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了解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动力因子,就无法理解新的格局,特别是在新的格局尚不明朗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9.
二次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进入了第三阶段(初始阶段是从15世纪末开始的;第二阶段是随着18世纪末机器大工业的出现而开始的),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全球范围的城市数目与人口剧增,增长幅度之大、速度之快超过了以往两个阶段。有关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城市化情况的文章屡见诸报章,而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的文章(其实。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99-2008年西部城市化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与东中部地区进行发展过程和现状比较,得出了西部城市化过程中生产要素提高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1)西部地区城市化需要政策倾斜;(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农村人口进城通道.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但城市化进程中的地区发展差异、城市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基于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态势;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总体得分较高,发展速度快于内陆地区;经济基础因子得分较高的地区主要在东部区域;生态环境因子得分较低的地区主要在中西部;城市化发展的社会生活因子得分则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下半期是浦东能否在21世纪崛起的关键时刻.这一关键时刻,需要调整浦东发展战略,抓住稍纵即逝的国际机遇,充分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后发性优势,实行跳跃式的城市化发展,提前实现浦东的战略目标. 一、浦东开发开放的阶段划分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浦东的开发开放本质上是一个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城市化问题.根据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浦东的开发开放将经历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产业群形成的城市化能量积聚前期;城市人口急速集聚和城市功能多样化的城市化能量积聚后期:带动周近地区人口集聚和产业群形成的城市化能量释放期等三个阶段. 战后日本东海道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典型地表现了上述三个发展阶段.1955—1960年为东京都市圈城市化能量积聚的前期阶段,从统计上来看。  相似文献   

13.
侯锋 《开发研究》1989,(4):31-36
一、主要的区域发展理论及其评析区域发展理论,包容了地理学、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研究成果。按其基本的思想方法和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不均衡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包括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发展极理论和职能空间一体化理论。 (1)循环累积因果原理(Cumulative causation)。50年代中期,缪尔达尔(G·Myrdal)提出一种模型,认为在地表空间上,经济  相似文献   

14.
浙江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继续"走在前列",关键是要在城市竞争上抢占制高点,以新型城市化提升新型工业化,以城市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世界城市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加速发展。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这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意味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价值观念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城市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密集度最高、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长三  相似文献   

15.
观点集萃     
2010年中国楼市将呈现震荡性增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规模将出现高峰,城市化区域增长相对均衡。所以,中国楼市2010年将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已经达到10.64%的水平,于2011年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城市化。但是从全国各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文章以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藏族自治区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西南五省(区、市)城市化发展现状、存在的区域性特点,并提出该区域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王梦奎 《宁波经济》2005,(2):3-6,13
实现未来5—15年目标,需要把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大的政策措施。重点是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城市化(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市场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化(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以及在这“四化”进程中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 1.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建立,都要解决一个谁来发展、谁来建立的问题。不管是梯度理论还是反梯度理论,是均衡发展还是非均衡发展,是以产业倾斜来统一东西部关系还是以区域倾斜来形成东西部格局,如果没有相应发展主体的培育和成长,就会失去相应的组织基础。 2.作为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带动者,发展主体及其功能结构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由经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城市化"中人口迁移的误区及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集是城市别于农村的最主要标志。人口、用地及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与趋势,称为“城市化(”Urbanization)。我国城市化城镇人口的增长50年来分为三大阶段。不同阶段城市化呈现了生产型城市、生活型城市和朝着生态型城市转变的特色。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人口的分布对“城市化”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误区是:向农村、向土地的人口迁移;没有办理“户口迁移”的流动人口迁移,如中国特色的“民工潮”。户籍障碍是歧视性政策的温床,消除户籍制度背后的附加功能,是改革户籍制度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我国东、西部1978—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东、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与其产业结构、城市化及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东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与其产业结构、城市化及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1)东部的金融发展,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均能助推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增长,但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带来了通货膨胀的负效应;(2)西部的金融发展在长期能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增长,但短期因果关系不成立;(3)西部金融发展对城市化的边际贡献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