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余斌 《发展》2012,(12):29-31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延续了下行态势,且降幅有所扩大,并创1992年以来季度累计同比增速回调时间最长记录。这既是多重周期因素交织、内外需求下降叠加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面对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应当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宏观需求政策的基本稳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确立稳增长、稳效益、防风险的宏观调控基本思路;重视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激发供给活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为中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衰退,中国经济向好趋稳,但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重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股市和房市泡沫凸显,通胀风险升高。我国经济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是调结构促增长,加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高应对通胀预期与压力的能力。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优化刺激内需的政策,促进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动力协调发挥作用,实施创新型经济、绿色增长战略。  相似文献   

3.
抓改革是为了转变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为了焕发出更大的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而稳增长是为了中国经济短期目标的实现,是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活力,是为了让中国经济更加顺利地一步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改革突出的重点是大的方向,而稳增长则是要保持稳步前行。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就是最大的科学,也是事物发展最基本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4.
当前世界经济出现的衰退风险,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今年中国经济既要“防过热”又要“防下滑”,既要“稳物价”又要“保供应”,既要“多出口”又要“多进口”,既要“高工资”又要“高就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来审视,浙江发展仍然没有到“停下脚”、“喘口气”、“喝咖啡”的时候,仍然面临较多的压力、困难和艰险。  相似文献   

5.
《浙江经济》2014,(14):26-27
高增长之后的"换挡"是一种必然趋势。要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争取在不长时间平稳转入经济增长的新轨道进入二季度,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经济趋稳的态势正在确立。经济短期企稳固然值得欣慰,但并不意味着趋势反转,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之所以"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意味着各方需要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来看待中国经济、看待浙江经济,理性认识增长阶段转换的新趋势、新特点,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6.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第一财经与交银施罗德基金联合举办的“2011年年度经济学家峰会”上表示,稳增长仍是明年乃至今后几年重要的政策目标。在他看来,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而未来通胀的压力仍然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7.
仲品 《中国西部》2012,(28):68-73
会展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实力是息息相关的。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逐步由“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转换。伴随着西部地区近年来持续的高速增长,西部会展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主流意见认为,整个经济增长没有过热,基本上处于一个可控的上升周期。因此,如何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防止两大资产价格较大幅度的波动,就是目前以及未来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中央对中国经济形势所一再强调的,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在此,若加一防,防止物价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由一防而变为“两防”,很可能成为中央未来或2008年经济工作重心。但是,实际情况远比此复杂,中国经济面对的困难与问题也会比这两防更多。  相似文献   

9.
贺军 《上海国资》2012,(10):15-15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减速,众多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正在相当程度上,考验我们推动转型的决心。如果“一不小心”回到以大规模刺激基础建设的“稳增长”模式,很可能会对冲掉此前的经济转型努力,把中国经济增长重又拉回到既往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我国要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金融平稳运行所面临的困难较多,而通货膨胀压力较2008年明显减轻,甚至存在通货紧缩的可能。经济增长过快下滑和金融风险上升将成为金融调控面临的主要问题,金融调控的目标应由“保增长、控通胀”转变为“保增长、防通缩、控风险”。  相似文献   

11.
方勇军 《浙江经济》2014,(16):24-24
今年上半年,温州经济发展呈现“筑底企稳、位次前移、总体向好、基础夯实”的态势,总体来看已走出低谷,但尚未走出困境,工业、投资仍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下半年稳增长、保增长、促增长的任务相当艰巨。当前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而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三大风险”和“一大压力”。一是金融风险持续高悬。  相似文献   

12.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虽然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但是今年中国经济将“稳”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中国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3.
美国金融危机席卷世界,有人担心过热的中国经济泡沫行将破灭。不过,日本综合研究所理事吴军华认为,“中国经济失速论”只是一种幻觉。理由是:北京在整个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其他地方的经济增长依然强劲,因此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不会出现经济衰退的风险。不过,她同时也分析指出,由于受到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人民币升值以及工资上涨等因素影响,中国以往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现在正处在一个重大的转变时期。  相似文献   

14.
银行又开始为稳增长而加大贷款。7月份前两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放贷规模达到500亿元,是6月份的两倍。信贷投放力度加大,但各银行意见极大。我也不能认同这样的做法,因为对银行而言风险巨大。这样的做法,无异于重走回头路,是通过放大银行风险以换取经济的增长。这将放大风险,会使经济成本相应增长,以至于稳增长之路更难走。那该怎么办?我认为,比较理想的方案是:中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向商业  相似文献   

15.
汪涛 《发展》2012,(9):5-5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减速,企业效益明显下滑,许多人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5月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力求“稳增长”。对于这些措施的力度、效果和副作用,目前存在很大争议。也有人认为政府应该加大信贷支持,甚至放开房地产调控,才能保证经济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6.
李书娟  王贤彬 《南方经济》2020,39(11):83-98
中国地方政府肩负着实现地方经济增长的任务,在其面临经济增长压力时,必然想法设法稳增长。文章进一步拓展已有文献,提出了一个地方政府借助国有企业投资扩张保障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逻辑框架。文章采用2001-2016年地级市经济增长目标数据,构造了一个度量地方政府面临的经济增长压力的指标,结合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对理论逻辑进行验证。实证发现:增长压力显著提高了国有上市公司的投资,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则没有明显影响。这一规律在中国经济受到重大冲击的情况下更加明显。最后,发现在经济增长压力下的国有上市公司投资扩张对企业投资效率有不利影响。文章的研究增进了对国有经济作用以及中国经济增长规律的学理认识。  相似文献   

17.
《首都经济》2013,(9):88-91
伴随调整转型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今年以来,我市经济保持中速平稳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市GDP同比增长7.7%,高于去年同期0.5个百分点。综合警情于“趋稳”的绿灯区域下部波动前行。下半年,世界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国内经济的下行风险仍旧存在,将持续影响我市经济运行,近期中央稳增长政策的积极影响,有望提振市场信心。基于对我市需求、产业支撑等各方面的分析,综合判断,下半年我市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初步测算,2013年全市GDP增长7.6%左右。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国民经济正处在增长动力减弱、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的历史关键时期,发展经济的方式也面临“两难”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为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寻找方向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为未来注入希望和动力的先见之举,但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也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一个重要原则要求。但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和环境约柬压力的显著加大、新增长点引致的外延扩张空间缩小、金融风险因增长减速和开放扩大而增加、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加强、中国经济“超大规模”引起的内部和外部不适应等方面,使现有增长模式面临转型压力,同时也具备了有利条件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开放潮》2003,(7):28-29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日前在福州举办的“海峡青年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当前经济形势与展望》的演讲。他用“高开、低走、趋稳、稳中略升”来概括今年我国经济的走势,并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幅度有希望达到7%。 “非典”只是对经济的一场危机,而不是经济的危机 邱晓华说,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9.9%,有一个非常好的开局。但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