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是实现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农村经济转型的多个维度出发,研究中国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效率提升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在注重提高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同时,提升农村金融效率水平和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是实现农村金融有效支持农村经济转型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80—2007年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我国总体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村GDP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农村经济增长是总体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是农村经济的格兰杰原因,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GDP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1978~2015年间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和经济年度数据,运用VEC模型、协整检验与脉冲响应函数,从农村金融体系的规模、结构、效率三个方面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和单向的长期Granger因果关系,即农村金融体系规模扩大、结构改善和效率提高均能显著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因此,应不断完善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体系,促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运用VAR模型,采用我国2000—2018年相关数据,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前一期的农业经济增长对当期的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最大,前一期的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对当期农业经济增长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从整体上看,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但农业经济增长没有很好地回馈农村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11年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验证了地区公益性地质调查投资存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地质调查投资与经济产出、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地质调查投资对经济产出的溢出效应受相关参与变量缺失及经济内生性影响,正向影响关系并不显著。而地质调查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间显著的正向关系。(2)地质调查投资与经济产出之间存在非对称的互动关系,未来期间地质调查投资对经济产出呈正向经济溢出效应。但经济产出对地质调查投资的正向冲击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主要受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马骏  彭苏雅 《水利经济》2021,39(4):8-13
基于我国2010—2019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本区域和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推动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当下,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化解水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经济生产效率和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融创新、空间溢出与实体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DEA模型对2001-2015年全国30个省份(除去海南省)的金融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在空间上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但两种效果的作用力都十分微弱;产业结构升级、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对实体经济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都存在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宏观调控不利于本区域实体经济增长,但在空间上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将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相结合,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的作用不明显,而乡镇企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效应.长期动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且乡镇企业贷款有助于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不同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方法:非期望超效率E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2)全国层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变化,并在劳动力转移至一定程度后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区域层面,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正相关,对其他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关系;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东北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大于23.32%时,其对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影响显著,并产生负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激励农地流转,促进耕地集约利用,提升农民技能,推进耕地利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的关键。利用安徽省1998—2013年的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VAR模型对金融发展和居民收入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效率指标和农业投资力度均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着正向作用,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农村金融发展能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其中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是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旨在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减贫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以期准确估计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减贫的作用。方法 文章基于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设置邻接、地理和经济3种空间权重矩阵,实证检验了2007—201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结果 (1)我国省域农村贫困发生率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均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农村贫困发生率呈现出“高—高”和“低—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在邻接权重下,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提高1%,使得该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317%,邻近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136%;在地理权重下,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提高1%,使该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323%,邻近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129%;在经济权重下,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提高1%,将使该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0.315%,邻近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0.192%。结论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有利于本区域内的农村贫困减少,还可以通过溢出效应来缓解相邻地区的农村贫困。  相似文献   

12.
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及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扩大农村地区内需增长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以及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广东省作为我国南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自然资源,但其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程度相对来说却比较低,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了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协调一致,文章以广东地区农村为例,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在论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和农民人均纯收入3方面的内在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对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3方面因素都发挥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教育变量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显著;再次,农业机械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而言不太显著;最后,道路、通讯设施对非农生产和农民人均收入收入的贡献率相对其他变量数值较低。并提出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探析重点村的结构类型及分布规律,以期为西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选择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模型和ArcGIS分析软件,对西南地区2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空间分布特征的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旅游产品结构和类型进行梳理,综合探讨其空间结构异化特征;最后运用地理联系率和空间数据叠加法综合剖析其内在的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结果 (1)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表现为 “核心—边缘型”集聚形态;集聚核心包括贵州片区、西藏片区2个高密度区,以及重庆、四川2个次密度区;(2)重点村类型以民俗文化类最多,占比44.0%,其次是自然风景类和特色农业类;从省域层面来看,重庆以特色农业类居多,贵州以自然风景类为主,四川、云南和西藏重点村类型相对均匀;(3)区域GDP值、国家5A级景点数、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数与重点村分布的地理联系率L值分别为99.76、99.85、99.86,空间关联程度紧密;(4)重点村分布具有沿地势起伏较大区域和河网区域集中分布的趋势,并集中分布于GDP较高区、省会城市缓冲区以及道路主干网集中地带,并以此为核心向周边呈发散状绵延。结论 西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类型结构以文化民俗类占比最高,各省区类型分布不均衡,组成结构差异明显。地势和自然条件对大部分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人口、道路交通等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社会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其GDP较改革开放之前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并且表现出逐渐加重的趋势。文章从经济发展条件、资本积累、科技水平等方面对目前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结果表明:贵州省城乡居民出现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地理条件与较低的科技水平导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速度相对较低,加之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这些因素均导致贵州省城乡居民出现收入差距拉大。鉴于以上原因,该文认为应从实地出发,不能照搬东部沿海与平原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高效农业,并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贵州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当发展旅游业与山区养殖业。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江西省乡村聚落发展及演变现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从乡村聚落发展优化的角度提出具体建议,对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运用GIS102操作平台对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情况以乡村聚落密度、乡村规模以及人口密度进行空间等级划分,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江西省市域和县域内的乡村聚落在乡村规模、人口密度以及聚落分布密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且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江西省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以南昌市为中心,包含宜春市、萍乡市和上饶市大部分县域的北部密集区,主要为北部赣江流域下游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抚州市南部和赣州市大部分区域乡村聚落分布密度较小; (2)江西省乡村聚落在空间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且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3)其乡村规模较大的聚落多分布在上饶、赣州、九江和宜春等地,反映出江西省丘陵区和山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乡村聚落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聚落景观的规划设计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175个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研究样本,借助Google Earth与ArcGIS10.2,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5种地理研究模型,分析湘西州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聚落景观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等4个层面,构建包括18个指标在内的乡村聚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对湘西州175个典型乡村聚落景观质量展开评价。[结果]湘西州175个乡村聚落景观总体呈集聚分布,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农村常住人口和总产值与乡村聚落景观个数之间的地理联系率分别为81.6和80.5,乡村聚落景观的分布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存在较紧密关联。质量评价发现,聚落质量评价分值为7.01,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通过对乡村聚落景观驱动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聚落景观的分布与人口、经济、交通密切相关。[结论]湘西州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异呈现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高、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低,以及中西部集聚的特点,应稳固现有乡村聚落景观建设成效,并注重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代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17.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上的差异化,深刻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及进程。截止目前,基于空间角度对整个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研究尚无,为推进东北地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乡村聚落的转型,文章对其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分析。[方法]该文采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平均分布密度、核密度估计法,借助GIS101,对2016年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进行测算与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1)东北地区乡村聚落呈随机分布类型; (2)其下辖的36个地级市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均处于最低等级,且南部高于北部,极化现象非常明显; (3)东北地区乡村聚落在空间规模上表现出由边缘地区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规模较高的聚落集中在中部地区,包括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哈尔滨、长春等市; 规模较低的集中在边缘地区,包括大兴安岭、鹤岗、延边、白山、盘锦等市。[结论]地理位置、城镇化率高、人口净流出大是引起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且解决人口净流问题是核心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也经历了数次变革,然而当前金融制度仍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文章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并分段概述。对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当前以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及合作金融为主要构成的金融制度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具体数据对其演变路径进行纵向分析,分析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结构单一、功能发挥不充分、形式单一,创新不足且对农村民间融资的监管和疏导缺失等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的缺陷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以及农村土地逐渐细碎化等问题导致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区,且区域之间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文章以北京市13个郊区县为研究对象,从农村人口结构、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观光园、民俗旅游、设施农业生产、乡镇企业等6个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分析了各区县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了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北京市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分析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对重庆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文章利用GIS技术定量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空间分布模型探究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利用地理联系率探析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的配合度。采用回归模型从整体上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关系进行研究,试图得到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结果]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具有4种类型,农事体验类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43.46%,乡村文化类所占比重最低为2.30%。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4种乡村旅游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都呈现集中分布, 4种类型的景点与人口和经济的配合度较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县级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均衡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外,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仅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不同经济区相关系数差异较大。[结论]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既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表明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对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拓展乡村旅游类型,提高乡村文化类景点的数量和比重,促进重庆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均衡发展,实现不同经济区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