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的新业态不仅能够扩大内需,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着力点。因此,应继续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做出进一步创新,积极推动淄博市新型文化业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其培育的路径就是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铸造“文化+”的发展形态。推动鞍山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振兴钢都、建设文化强市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举措。本文重点介绍鞍山八大文化主导产业,并从五个方面重点论述推动鞍山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兴文化业态是相对于传统文化业态而言,新兴业态文化产业是依托高新技术之上的文化经济形态包括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数字动漫、网络游戏等多种形式。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韩国和中国支持新兴业态文化产业的财税政策,在此基础上借鉴韩国经验提出促进我国新兴业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品牌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企业生存发展的业态支撑点和价值诉求。文化品牌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企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为了深刻洞察湖南省文化产业品牌的现状及发展面临的问题,培育更多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品牌,2014年3至7月,南华大学文化产业品牌战略课题组在湖南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并赴昆明、杭州、上海等地考察,积极探索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对湖南文化产业品牌现状的分析研究,本课题组提出了四大战略: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培养品牌创意人才;塑造网络文化产业新品牌;实施精品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5.
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已经被列入我国发展战略中,而通过高新技术创新和应用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笔者从技术创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条件、技术创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策略等方面入手,对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新业态指的是在数字化、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支持下,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新兴文化业态。现阶段文化产业新业态的主要内容表现在数字化影视制作、动漫与网络游戏、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文化旅游与实景演艺四大方面。文章以全国经验为背景,对广西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新增长点进行细致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广西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增长策略。希望为提升广西文化产业实力和广西综合实力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广西与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具有诸多优势,然而文化产业在与东盟合作发展方面却相对滞后,存在产业规模优势亟待提升、产业主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制约因素。建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文化交流品牌优势,打造风格鲜明文化产品;加大与东盟文化领域人员交流力度;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新业态;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互联网+"模式文化产业发展等举措,推动广西文化产业面向东盟合作发展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6,(26):1-2
新型消费业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消费需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主要标志。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培育居民新型消费业态对扩大内需意义重大。本文对陕西省新型消费业态发展现状、新型消费业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实地调研,科学把握铜陵市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现状,指出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主要集中在影视动漫上。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培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6,(31):42-43
随着"互联网+"文化产业新型业态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内在结构以及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都随之发生了改变,人们的关注、生产与参与热情被空前激发,促进了徐州汉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创新。本文主要研究徐州汉文化产业的现状和"互联网+"背景下徐州汉文化产业完整的产业转型发展战略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宁夏大力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和壮大工程,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网络文化、艺术培训、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工艺美术、动漫游戏等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业态。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加大特色文化产品研发和推广,积极推动融合性的文化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与科技的整合,相互作用,融合发展是未来中国文化强国的重要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科技产业作为新型文化业态,要切实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1]实现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助推文化产业向深度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科技的因素,可以在文化产品、文化品牌、文化消费、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开发等相关方面提高科技含量,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实现文化产业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2]只有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文化科技产业,才有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张士贤 《价值工程》2010,29(20):227-227
数字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融合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就必须紧跟信息时代文化业态发展潮流,着力推进文化业态创新。本文从突出重点科学统筹资源、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文化活动、实现宣传工作平台"立体化"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数字化时代我省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途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科技的整合,相互作用,融合发展是未来中国文化强国的重要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科技产业作为新型文化业态,要切实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1]实现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助推文化产业向深度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科技的因素,可以在文化产品、文化品牌、文化消费、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开发等相关方面提高科技含量,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实现文化产业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2]只有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文化科技产业,才有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2012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该份统计分类是对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进一步修订。它在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对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基础上形成,适应了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新形势。《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作为国家统计标准,对文化产业的统计具有规范功能,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也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十分重要。为此,我们转发如下,供业内人士和研究工作者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报告再次为中国的文化产业点亮了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强调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随着"模拟向数字"、"免费向付费"、"事业向产业"三大转变的加快,在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进程愈益加快的今天,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互动性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有力地冲击着传统文化产业特别是传统媒体的生存法则和生存格局。因此,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高默嵩 《河北企业》2014,(12):73-74
<正>目前,我国民营文化企业已经成为了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根据有关统计:我国民营文化企业的数量占国内文化企业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从业人员占国内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近半数,其产值占国内文化产业产值的45%。在文化新业态领域民营文化企业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北京、广东、浙江等文化产业较为发达地区,民营文化企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领跑者。但总体而言,收益较好的传统传媒产业还是以国有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6,(1):F0003-F0003
公司专门从事系列文化产业活动,培育文化市场,展示文化成果,推进各行业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工商部门培育和规范网络经济市场的角度出发,对主要新型网络经营业态的特点、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结合工商部门的职能,提出相应的监督措施和对策,催生全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促进新型网络经营业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