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民工荒”给我们带来惊喜今年,福建、广东、上海、浙江等主要劳动力输入地,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去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首次承认我国局部地区客观存在“民工短缺”问题。“民工荒”让劳动管理部门感到意外,让用工企业感到头疼。“民工荒”现象也让一些人士感到担忧:这是否是一个信号,年复一年的“民工潮”就此退潮?沿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具有廉价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一旦民工出现短缺,那些靠劳动密集型维持生存发展的企业会不会大量关门停产?这是否意味着支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自2003年珠江三角洲出现“民工荒”以来,一年比一年加剧.2006年春节后,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民工告急,需求量与供给量差额巨大,据国家劳动部一份针对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广东有200万人的缺口,福建的泉州、浦田、石狮等地缺口约30万人,上海、江苏、山东等沿海城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从“民工潮”转向“民工荒”,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一导三化”培训高质农民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了要善待农民工,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农”思想。最保守的估计,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达到1.5亿人。有统计显示,珠三角地区存在严重的“民工荒”。“民工荒”从何而来?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等于有效供给,进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民工荒”表现为“数量荒”,实际上就是“质量荒”,根源则是民工的“教育荒”。  相似文献   

4.
民工短缺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荣 《开放导报》2005,(4):30-32
基于对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区的大量调查.本文得出局部地区民工短缺的确存在,但“民工荒”这一说法不能够成立,因为我国劳动力总体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判断;局部地区民工短缺的实质是企业与农民工在工资上博弈的结果,民工短缺是市扬的自然调节,而不是政策性的障碍。没有迹象显示这一问题会扩展为全国性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但民工短缺可能标志着劳动力市场力量时比开始发生变化;民工短缺将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积报的影响.催生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转移:民工短缺还有助于地方政府真正落实科学发展现。  相似文献   

5.
何元睿 《发展》2008,(4):125-126
2004年1月起,有着近9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遭遇了“民工荒”,打破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在广东东莞首次官方确认民工紧缺后,随之波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其中尤以珠三角地区为甚。仅深圳、东莞两地就缺农民工50多万,据估计,广东省缺农民工近200万。至2007年,甚至像河南、安徽等民工输出大省也出现了“民工荒”现象。由此可见,民工荒已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  相似文献   

6.
民工“慌”     
《新财经》2009,(11):46-47
一边是民工找不着工作,一边是企业招不到民工,“民工荒”的背后并不是简单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只有解决了“民工荒”,民工和企业才不慌  相似文献   

7.
刚刚过去的2009年.对于珠三角企业来说,情况实在不妙。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作为“来料加工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最早受到了冲击.因为无法获得订单.大量企业破产倒闭.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失去工作。突如其来的“民工慌”不但“慌”了农民工.也引起了国家最高层的高度关注;进入下半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复苏.纷至沓来的订单又让企业遭遇了“招工难”。从“民工慌”到“民工荒”。这一年.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市场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以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排头兵的东莞为例。  相似文献   

8.
透视民工荒     
在充斥着太多热门话题的中国,劳工问题在过去并未引起足够关注。而近来,“招工难”、“民工短缺”、“民工荒”等字眼高频率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上,成为社会上的一大热门话题。有媒体甚至用“2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民工荒”来定义这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巨变。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民工潮”一下子变成了“民工荒”,打破了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的结构性、局部性的民工短缺,影响了生产,暴露了社会不公,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产生“民工荒”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相应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民工荒”的成因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刘易斯二元经济下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分析我国长期低工资水平下的“民工潮”,并建立一个民工供给成本上升、民工市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民工市场的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既希望回答“民工潮”期间民工工资为何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的问题,又试图说明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情况下“民工荒”出现的原因。“民工荒”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我国目前的“民工荒”是一个短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