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基于2007年至2019年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股票收益率,构建偏态t-分布动态因子Copula模型,利用时变荷载因子刻画单家银行与整个系统的相关性,计算联合风险概率作为系统性风险整体水平的度量,基于关联性视角提出了新的单家机构系统脆弱性和系统重要性度量指标——系统脆弱性程度和系统重要性程度。该方法充分考虑了银行个体差异性和系统的内在关联性以及收益率的厚尾性和非对称性,从而能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且兼具时效性。研究表明:银行机构在风险聚集时期相关程度更大,联合风险概率能够准确识别出系统性风险事件且在我国推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以后有明显降低;整体而言,大型商业银行系统重要性水平最高,同时风险抗压能力也最强;本文使用的度量方法降低了数据获取成本且更具时效性,有助于为宏观审慎差异化监管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4.
以我国15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就银行间的风险联动关系进行研究。研究主要包括:上市银行收益率两两间的时变相关系数测算、4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与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间的整体相关程度的测算,以及根据我国上市银行间的动态相关关系构建银行体系风险联动的预警指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银行间普遍存在显著的非对称的动态相关关系,4家大型国有银行间的平均动态相关系数比他们和其余11家银行间的相关系数高;我国的4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与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整体相关程度也很高;15家上市银行两两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序列构建的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能够及时检测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5.
《武汉金融》2019,(11)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以银行业为主,银行业的风险关乎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而如果只关注银行间的风险,往往会忽视系统性风险的真实来源,即实体行业的信贷关联。鉴于此,本文首先运用矩阵法模拟了2008—2017年银行间市场的微观借贷数据,结合历年银行对实体行业的实际贷款,构建银行间、银行对实体行业的业务关联网络。其次基于复杂网络的视角,分析银行间借贷网络结构的变化,并动态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传染性银行、系统重要性行业,阐释其现实意义与内在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中行、农行、工行、建行、交行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历年来系统性风险相对稳定;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为风险传染性银行,呈现出动态变化特征;制造业、交运仓储业、房地产业等是系统重要性行业,且行业重要性排名呈时变特征。因此,防控系统性风险,在关注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同时,还需立足经济的全局视角,监控系统重要性行业,实现"稳增长、控风险"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后,银行系统性风险得到监管当局和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目前关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文献研究众多,但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系统性风险的定义、成因和度量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评述,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8.
金融危机后,银行系统性风险得到监管当局和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目前关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文献研究众多,但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系统性风险的定义、成因和度量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评述,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用Copula函数的CoVaR方法,度量了我国14家上市银行和整个银行业间的风险溢出效应,通过比较在欧债危机发生前后各上市银行对整个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以及受整个银行业危机的影响程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单个银行对整个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和受整个银行业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银行的性质、资产规模,以及经济周期等因素.基于以上结论对监管部门在宏微观审慎监管、系统性重要银行监管、逆周期管理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巴林银行倒闭到中航油、中石化衍生品交易巨亏,重新审视金融衍生工具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成为必然。金融衍生工具运用规模和比例呈急剧上升趋势,其初衷为对冲风险,契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但由于其交易规则具有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实施效果亟待检验。本文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视角,探索了分类金融衍生工具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金融衍生工具会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包括外汇类和利率类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运用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情境依赖,作用发挥呈现异质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及股市处于熊市时,金融衍生工具均加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危机前则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但当处于牛市时则无显著影响。此外,在市场化进程高、机构持股比例高时,金融衍生工具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更为明显。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检验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为探究其成因提供了新解释,也为未来系统性风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Logit回归模型以及随机森林模型、梯度提升模型等前沿机器学习方法,深入考察系统性风险指标对我国企业财务危机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系统性风险对中下游企业的财务危机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而基于因子分析构建的系统性风险指标,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可取得更好的预测效果。本文进一步区分财务危机的不同成因并发现,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和Logit回归模型的预测框架能够对我国大多数财务危机事件进行有效预警。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上市企业监管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为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Currency-specific pricing factors are pervasive in international asset pricing. However, portfolio and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forex factors, instead of individual currencies, are rarely discussed. This paper tries to fill this gap by modelling dynamic correlations and non-normality among forex factors. By considering the four most popular forex factors: the dollar risk factor, the carry trade factor, the currency momentum factor, and the currency value factor, we find that a 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 copula (DCC-copula) model with skewed-t kernel fits the joint distribution well. We show that, for risk-averse investors who focus on factor investing or employ the forex factors to resize the specific risk exposure, ignoring the tail dependence structure of forex factors brings significant costs.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系统风险的放大与传导:对冲基金在金融风暴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国际热钱的代表,对冲基金在2007~2008年金融风暴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对冲基金在危机中去杠杆化操作的原因及后果;通过构造1171家美国上市银行加权平均投资组合,以其月度收益率作为美国银行业代理变量,采用1994~2008年对冲基金月度数据进行经验论证。研究发现:第一,对冲基金去杠杆化放大了系统风险;第二,对冲基金全行业具有杠杆效应的一致性;第三,对冲基金的收益水平与美国银行业紧密相关,因此,对冲基金的行动是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的影响因素,向美国银行业传导了系统风险,推动了金融风暴的形成。最后,本文提出加强对冲基金监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信用风险度量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在贷款定价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后,对产生于上个世纪的信用风险计量技术的持续研究进一步提高了风险计量的敏感度和准确度。本文剖析了主要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对风险变量的测算方法和适用性,探讨其最新发展,并分析了信用风险计量新技术在贷款定价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基于我国现实背景和《巴塞尔协议Ⅲ》,利用2008年至2017年间194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银行净稳定资金率进行了度量,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探究了其影响机理和传导渠道。研究表明:扩张型货币政策会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同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但不具备异质性;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中,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具有异质性;在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中,银行信贷行为是重要的传导渠道。因此,央行可基于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差异进行相机抉择;商业银行则要加强信贷规模和质量的管理,优化资产结构,通过弱化信贷渠道作用来降低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银行开展代理行业务可能面临的严重洗钱风险因汇丰洗钱案再次引起全世界瞩目。本文主要从国家风险、客户风险两方面分析了代理行业务面临的洗钱风险,从FATF风险为本方法入手,分析了银行控制代理行业务洗钱风险的反洗钱监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对不同类别股票影响的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台湾股市的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台湾实施的货币政策对所有类别股票的收益率及风险程度均有显著的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影响有逐步加强的趋势;在货币紧缩时期,不同类别的股票受到的影响差异不大,在货币扩张时期,大盘股和成长股受到的影响大于其他类别的股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