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长林 《活力》2004,(9):107-107
在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证据种类中,增加了一种证据一视听资料。对原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六种证据我们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已经掌握并熟练运用了,而视听资料这种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如何运用问题,目前法学界尚无明确规定,笔者就视听资料运用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田晓明 《财会通讯》2004,(10):45-46
审计证据的基本属性 1、合法性。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关系其是否可采用的问题,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或有合法来源的证据才具有证明能力,否则将丧失证据资格。一是形式要合法,审计证据存在的形式与审计证据的形式要相符,法律要求证据必须履行相应法律手续的,审计证据应当满足这些要求。如不动产的权证应是有关部门颁发的产权证书;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合同,就不能采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以数据电文形式出现的电子证据在越来越多的民事纠纷中出现,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从对电子证据的定位和运用来看,我国的立法尤其是证据立法对于电子证据的规定是有值得商榷之处的。本文拟在分析西方国家对于电子证据地位以及运用规则之规定的基础上,对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的电子证据规定方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在审判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法院在承办案件时,当事人按照办案人员的要求和有关法律规定提交了有关证据,而审判人员不给当事人出具收据,这种做法是与法相悖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第68条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如果当事人提交了有关证据,而办案人员不给相应的收据,很容易引起争执。因为许多情况下,当事人提交给法院的原始证据是惟一的,如欠条、发票、合同书等,由于一些审判人员不出具收据,一旦发生丢失,往往争执不下,极易给当事人造成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张楠 《活力》2010,(8):208-208,210
一、我国现行刑事法中关于刑事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及司法实践的现状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并没有明文规定非法证据效力.仅有的相关几个法条零碎地体现了排除刑事非法证据的诉讼精神。刑诉法第42条规定了证据的七种种类。这表明刑事诉讼活动中运用的证据材料必须能够归属于七种类中的某一种。刑诉法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相似文献   

6.
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是审计证据的基本属性,也是审计证据判断的重要标准。证据与待证事实没有相关关系,则会失去作为审计证据的资格。然而我国审计界对其研究却极少,目前还停留在相关性的定义上。审计实务中也多是运用经验来判断审计证据的相关程度,一般难以把握。本文拟运用概率逻辑的有关知识对证据与待证事实的相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以期提供一种证据相关性研究、判断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薛莹 《中外企业家》2009,(16):91-92
对品格证据能否在刑事诉讼中运用,在何种范围内运用这一问题,英美国家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从这一角度阐述刑事诉讼中的"品格证据"问题,探讨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对品格证据不同态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公证据的若干规定》于2002年4月1日实行。在《规定》中,将举证责任的含义界定为行为意义的举证责任与结果意义的举证责任,前是指谁对待证事实提供证据证明,后是指如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将承担不利的后果。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的规定采纳了法律要件分类说:即主张权利存在的当事人对权利发生的法律事实负举证责任,而主张权利不存在的当事人对权利消灭或妨碍或限制权利的法律事实负举证责任,《规定》另规定8种情形下举证责任倒置,其中5种情菜为民法通则中的特殊侵权行为,外加共同危险行为、专利产品侵告权行为及医疗侵权行为。《规定》要求证据的提供必须在举证时限之前,否则将导致证据失权。通过证据时限达到固定争点和证据,提高诉讼效率的目的。《规定》对非法证据予以重新界定,并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书性规定的手段取得的证据界定为非法证据。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法》第64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谁主张、谁举证"举证制度,明确了主张事实的当事人要对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负责,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提供证据。往往在一些诉讼中,当事人只注重主张权利,而忽视收集证据或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要求。因此,对民事诉讼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浅议审计中对外部专家意见的运用瞿颖,陈阳,瞿旭我国独立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审计结论。通常,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自己设计的审计程序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但有时注册会计师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人员、时间的限制,往往...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0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开始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针对行政诉论证据问题作出的司法解释,也是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论证据的若干规定》之后的第二部有关诉论证据问题的重要司法解释。《规定》共80条,分为举证责任和举证期限、提供证据的要求、调取和保全证据、证据的对质辨认和核实、证据的审核认定、附则等六部分。  相似文献   

12.
菅海平 《审计月刊》2005,(11):29-30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注册会计师对应收账款审计一般首选询证方法,但由于目前询证回函率极低.无法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根据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执行替代性审计程序,取得间接证据证明经济事项发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审计面询法是指审计人员找有关人员进行面谈,来获取所需证据的一种审计方法。运用面询法既可以得到定性的证据,同时又可得到定量的一些信息,使审计人员在谈话的过程中较容易的收集到有效的证据。 应用面询法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面谈前的准备,实际面谈和面谈后分析。  相似文献   

14.
梁晓希 《中外企业家》2014,(11):158-16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源自于英美法,于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当今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大都制定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犯罪形态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在刑事诉讼中最重要就是对证据合法性的认定,这样一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运而生。虽然我国立法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由于立法的粗糙性,操作性不强,致使该证据规则在司法实践中远未得到有效实施。本文以非法证据的法律规定为视角,努力探究非法证据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遭遇的困境,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公证有哪些法律效力?四川永川县读者李继红来信问:现在经常听到“公证”一词,请问公证有哪些法律效力?李继红同志: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公证有三个基本法律效力。一是证据效力。即公证书是一种可靠的证据,具有证明公证对象真实、合法的证...  相似文献   

16.
葛少禹 《活力》2011,(6):52-52
众所周知。在法庭审判中,认定案件事实主要是靠证据进行的,但是实践中,一些案件发生后.因直接证据灭失或丧失获取时机。只能依靠间接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但是,因为间接证据只能认定案件的局部事实或个别情节,致使运用间接证据定案成为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受贿案件中充分收集间接证据,使证据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就显得更为复杂.也尤为重要。一、间接证据的概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就是说,去法院打官司要拿出证据,如果没有证据,只有败诉。同时,向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反映情况,也要说清主要事实,提供有关证据。为了方便您进行诉讼,现将一些常见纠纷中需提供的证据按类分列如下:①宅基地、土地使用纠纷需提供的证据:划拨建设用地的批准文件、土地使用权证书、土地承包责任书或土地租用证书,经主管部门批准的合法移交土地的文件,乡以上人民政府发放的宅基地证明。②财产纠纷需提供的证据:公证文书、争议财产的清单、调解书、法院判决书等…  相似文献   

18.
审计中分析程序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程序是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时运用的一种具体审计程序。本文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阐述了分析程序在审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分析程序是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时运用的一种具体审计程序.本文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阐述了分析程序在审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那东升 《活力》2006,(5):214-214
一、查处窃电案件成败关键在于证据 打官司主要是打证据,一些本来属于窃电的案子遗憾地输在了一些证据不足上。在电力稽查的败诉案例中大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是取证不足或有误造成。第二是执法程序有误引起,一旦取证失利,用电检查者将成为被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证据是一把双刃剑,谁举证谁负责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章第31条规定: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证据的收集,直接影响对案情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