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涛 《新财经》2002,(9):34-35
2002年6月末,也就是政府推出国有股减持计划一年之余,他们就不得不放弃了该方案.国有股减持计划最初是用以筹集急需的社保基金的.其被放弃,与其说是筹集社保基金行为的失败,不如说是政府意图从股市"提款"的失败.虽然实际减持的国有股只占中国上市企业所拥有的国有股的很小一部分,但国有股可能涌入股市的威胁,给国内已是草木皆兵的股市还是造成很大的利空震荡,使A股市场在2001年6月至10月间狂跌了35%.一年多来,股市作为融资渠道的作用几乎冻结,截止到现在,从股市筹集的资金已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400亿元,股市在为政府和渴求资本的企业筹集资金上已显疲惫之态.  相似文献   

2.
日前,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这消息对深沪股市和广大投资者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因为这意味着较长时间内国有股减持这一重大利空因素将不会困扰二级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2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通知,宣布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困扰了中国股市整整一年的国有股减持问题终于“一锤定音”。尽管这又是一次“政策市”的典型表现,尽管像以往历次政策出台一样,在消息正式发布之前已经有一些大机构先行建仓,但由于沪深股市已长期受困于熊市行情,这一政策被市场广泛认同为“特大利好”。  相似文献   

4.
国有股减持既是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又是中国股市走向规范化的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国有股减持陷入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国有股减持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2001年6月始,中国股市出现了少有的巨幅下挫,与宏观经济面相背,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国有股减持政策的出台,当然严查违规资金,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同国际接轨,都影响到股指的下挫.但是,从沪市2245点到2002年元月中旬下降900点、近40%的跌幅,也凸现中国股市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对于广泛关注的国有股减持问题是这大半年来国人最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6.
回眸2001年中国证券市场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国有股减持方法的出台与暂停"可以说是2001年中国股市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公布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暂行办法》,规定新发、增发股票时,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此消息一经公布,立即成为引发我国股市暴跌的重大诱因之一,从而加速了沪深股市股指的持续下跌。国有股减持对市场所产生的巨大震荡,也引起了证券市场上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与激烈争论。在这关键时刻,在2001年10月22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停止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出售国有股计划,并在2001年11月中旬,中国证监会在网站上公开向社会各界征集对国有股减持的建议与方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局长谢平指出:国有股减持的讨论本身已经超过了减持自身的意义。这一讨论将成为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公开研讨了许多困扰中  相似文献   

7.
前一段中国股市连续暴跌,股市大幅调整,虽然挤去了股市中过度繁荣的泡沫,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一些金融风险,但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北京申奥成功、加入WTO临近的大好形势是不相符的。理性分析这次股市调整的原因,是多年来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多种矛盾和不规范的风险所形成的,国有股减持问题做为一个突出问题成为矛盾的导火索,是造成这次股市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反映出了市场对国有股减持政策强烈的不认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股市受计划经济机制的影响和制约,股市中存在着许多不符合规范的现象,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和法人股占多数却不流通,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国有股减持可以调整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体系,重新规划国有资产的经营主体,确立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范围和界限,构造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的基本架构.国有股减持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对有效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促进证券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1年中国股市大病了一场,虽说至今也未能恢复元气,但在康复中. 尽管2001年中国股市被称作"监管年",但2001年中国股市所发生的最大的事件,非"市场价国有股减持"莫属.  相似文献   

10.
国有股减持新思路:挤干净资产水分,还利于股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益成熟的中国证券市场,国有股在资产评估、溢价发行、再融资等改制与营运过程中经过了多次增值,其中净资产部分平均含有30%-40%的非合理利用资金产生的增值,笔者认为这是多样化的股权结构、尚未完善的市场机制造成的,也是中国股市“同股不同权”的根源,在国有股流通变现以前,必须挤干净资产水分,还其本来面目,同时在减持过程中还利于二级市场的股东,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市场主导还是政策主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扬 《改革与理论》2001,(12):35-36
暴雨之后又是阴雨连绵,跌跌不休的中国股市从2001年7月份以来交投清谈,许多证券营业所门可罗雀。投资者只有等待的耐心,已没有进场的信心,大家在等待什么:政府会不会像以前一样来救市?还是任由市场决定股市的走向?10月15日晚上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暂时停止国有股减持,这或许是投资者所等待的吧。第二天股市出现报复性的上涨,出现极为罕见的所有开盘股票涨停的局面,一片红色世界,各个营业所里一片人声鼎沸。 国有股减持为何如此不得人心?一旦暂停为何就如此大快人心?但是就在4个月以前的6月份,财政部长项怀诚还说过,国有股减持对证券市场是利好因素,诸如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实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等等。政府愿望与实际市场为何相差如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国有股减持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研磨了相当一段时日,可是进展并不十分顺利。去年6月12日推出的减持国有股《暂行办法》,在相当程度上催化了股市的大幅度下挫,将中国股市拽入严冬,只好于10月22日晚9点明智叫停。时隔3个月后,今年1月26日公布了叫停后国有股减持方案征集的阶段性成果和“折让配售方案及配套措施”,而沪、深股市对此的回应是:双双股指飞流直下,暴挫近7%,个股跌停板家数惊人。面对这一险峻态势,只好再以“专家座谈会”的形式输送一丝暖气,以安抚濒临崩盘的沪、深股市。  相似文献   

13.
融资,融资,再融资。中国的股市从1990年12月19日开市至今,已经走过整整15个年头,上市公司也从当初的“老八股”发展到今天的1564家。美国股市100年的历程,中国股市用了10年就跨越了,伴随这个发展过程的始终是股权分置,但这不妨碍沪深行情的跌宕起伏,封闭了中国股市上行空间的不是别的因素,恰恰是国有股减持。  相似文献   

14.
在股权结构中占有半数以上比例的国有股尚未流通.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我国股市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样一个体制和结构上的缺陷如不加以修正.不仅阻碍股市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6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酝酿已久的国有股减持方案终于直面于市场。沪深两地股市顿时出现下跌行情,上证指数2200点大关一度被空头攻破。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国股市投资者来说,刚刚过去的2001年无疑是十分难忘的一年。说它难忘,不仅仅在于2001年的股指出现了幅度不小的下跌,更在于这一年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中国股市。从年初发生在京城几位经济学家之间的“股市大辩论”,到年中银广夏等造假公司的相继曝光,从国有股减持方案匆忙出台又匆忙收场,到臭名昭著的郑百文的重组终于成功,这一桩桩、一件件大事,都对2001年的股市行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展望2002年的股市行情时,这些事件,仍将发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拘泥于"减持定价",实乃误区关于国有股减持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研磨了相当一段时日,可是进展并不十分顺利。去年6月12日推出的减持国有股《暂行办法》,在相当程度上催化了股市的大幅度下挫,将中国股市拽人严冬,只好于10月22日晚9点明智叫  相似文献   

18.
一个在股市上流浪的笑话 这个国有股减持的笑话在股市上流传得很广很广.  相似文献   

19.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近10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而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结构已经逐步成为阻碍证券市场发展的瓶颈.而如何解决国有股、法人股流通问题一直是困扰管理层多年的主要问题.目前管理层已经明确表示,已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将开始逐步减持.国有股减持通过二级市场流通变现是实实在在的股票供给增加,需要大量资金承接,如果动态的增量资金无法继续,则会对二级市场构成压力.为此我们应积极创新,吸引外资进入A股市场,以缓解国有股减持给二级市场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国家,由于历史原因,是根据投资主体的性质来确定股票性质的。这就形成了我国股权设置复杂,股票种类纷繁的局面。目前我国股票的种类按照投资主体不同分为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和外资股。在股权结构中明确股份的不同使用者,这本无可厚非。但对不同持有者的股权施加人为的限制,尤其是国有股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造成了我国股市的一大问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责。首先,到目前为止国有股不享有流通的权利,同时,在国有股权不能流动的情况下,无论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国家作大股东都将尽力维持企业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