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也是现代帝国主义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国家垄断作为垄断的一种形式,是在本世纪初,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后,随着“资本的积聚和国际化大大地加强”,“垄断资本主义逐渐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列宁全集》第24卷,第277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乎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  相似文献   

2.
<正> 列宁主义认为,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它的腐朽性首先表现在生产和技术停滞的趋势上。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曾经出现了二十多年经济较快发展的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平均增长率都超过了战前。根据这种现象,资产阶级攻击说:“列宁主义过时了。”我们一些同志也对帝国主义的腐朽性产生了一些疑问。那末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本文拟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经济扩张     
《经济师》2000,(10)
特指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而对他国进行的经济渗透。资本主义愈发达 ,竞争和在世界范围内争夺资源的斗争愈尖锐。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 ,资本主义国家以炮舰为先导 ,把大批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纳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控制这些国家的金融、海关、邮电、外贸、铁路和航运 ,进而操纵其整个国民经济命脉 ,把它们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廉价劳动力的来源地。在垄断前资本主义时期 ,经济扩张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到帝国主义时期 ,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兼并农业区域 ,而且力图兼并工…  相似文献   

4.
列宁指出,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之一”。从这个方面来考察帝国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是很有意义的。帝国主义在资本输出方面的不平衡发展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在资本输出方面,列宁指出,“在  相似文献   

5.
列宁早在1916年就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的论断。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一些同志对帝国主义的腐朽性作绝对化的理解,认为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既然生产关系已经腐朽,那末,经济状况就只能每况愈下,生产力不可能再有什么大的发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一段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面对这一事实,一些同志又对帝国主义的腐朽性产生了怀疑,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是“腐而不朽”。究竟应当怎样正确认识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帝国主义腐朽性在当代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本文试图着重从理论的角度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正>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一是认为战后帝国主义经济的新发展,说明列宁主义已经“过时”,即帝国主义并不如列宁所说的是腐朽的资本主义、垂死的资本主义;与此相反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战后帝国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更加证明了列宁主义的正确。显然,从理论上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许涤新同志在《论当代帝国主义》一书序言中说的:“我们的时代仍然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我们党正在领导十亿中国人民全面开创社会  相似文献   

7.
“垄断”是帝国主义最主要的特征,列宁说:“如果要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该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在整理启新洋灰公司史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旧中国水泥业中也曾经出现过垄断活动以及类似卡特尔式的和辛迪加式的垄断组织。这种情况引起了我们的兴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始终未能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  相似文献   

8.
<正> 余德仁同志在《政治经济学教材应反映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以下简称《新现象》)一文中认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入国的后果有两重性,即“既有害,又有利”。害或弊是指资本输入国受外国资本的剥削压迫,利是指外国资本能大大加速输入国经济的发展。据说这是列宁的观点,因为列宁讲过“资本输出总要影响到输入资本的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大大加速那里的资本主义发展。”这是当前相当流行的一种观点。我们不赞成这种观点,想在这里提出一点商榷意见,并谈谈我们对资本输出与利用外资的一些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一、“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从萌芽至今曾为人类历史写过光辉的篇章,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发展了社会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是:价格由市场决定,可以  相似文献   

10.
<正> 《资本论》仍然是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处于人类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心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必然趋向灭亡的规律,目的是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根据以无可怀疑的知识所作的绝对认真的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亡。”《资本论》实质上是一部“资本主义灭亡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帝国主义与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也有所不同。但是,帝国主义并非独立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外的一种社会形态,而只是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发展的一个阶段。尽管处于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1.
<正>书名:《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概论》编著者:陈其人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9-10080-8出版时间:2013-12定价:33.00元内容简介:全书共分为六篇,第一至第三篇专门研究帝国主义经济,研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垄断资本主义殖民地的经济关系以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国外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关系等;第四篇专门研究帝国主义政治,不仅将帝国主义宗主国的政治上层建筑,而且将殖民帝国本身都包括在帝国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十九世纪末叶,国际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转化,列强诸国对海外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的角逐愈演愈烈。当“世界上其它地方已经瓜分完毕的时候,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一定会特别尖锐起来。”甲午战后的中国舞台上,就演出着这样的丑剧。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政治贷款、争夺路权、投资矿山、开设工厂等途径,向中国大量输入资本,并进一步加强对华的商品倾销,控制了中国的市场。  相似文献   

13.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战后三十多年来,虽然大小局部战争连年不断,但是没有一次是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直接发生的。于是有人认为,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是尖锐化,而是越来越缓和了,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论点已经过时。我认为,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是缓和,而是更直接、更深刻、更复杂了。帝国主义仍然是世界各地发生战争的根源。列宁的论点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仍然是符合实际的光辉理论。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其积累模式与掠夺世界的方式不断演进,主要经历了传统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数字帝国主义三个历史时期。当前的数字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平台成为新的组织形态,数字化生产不断集中,形成了巨型数字垄断公司;二是数字资本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等相结合,数字寡头逐渐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三是数字输出的意义更为重大;四是形成了瓜分全球产业链的数字寡头同盟;五是更加追求意识形态上的数字殖民。数字帝国主义所依赖的掠夺式生产关系使其充斥着内外矛盾,其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必将被更加符合世界各国人民愿景的“数字命运共同体”所替代。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看待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历来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期间,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曾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所谓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同志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腐朽性和垂死性的论断、对毛泽东同志关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论断感到迷惑不解,有的同志则错误地认为当代帝国主义是“腐而不朽,垂而不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资本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封建社会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我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是缓慢的。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中断了中国独立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逐步把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资本主义是作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资本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依存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大资产阶级投降帝国主义,形成了封建的、买办的官僚垄断资本,把民族资本分化出来。民族资本同帝国主义的侵略资本和官僚资本存在着矛盾。它的发展,有着资本主义一般的、和对中国社会经济来说  相似文献   

17.
经济殖民主义,是指在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本着“赚钱”与“发财”的原则,使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和手段,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形式多样的经济剥削和掠夺。它的发展轨迹并不完全等同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殖民,两者同时起步,但在20世纪60年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以后,其经济殖民活动并未歇止,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经济殖民主义的发展史,是一部西方列强最大限度地掠夺欠发达国家财富的从未间断的掠夺史。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市场”发展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它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空前发展,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极其复杂的关系,也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仍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发展,以及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的扩张,西方学界近来出现了一种所谓“全球化新阶段论”.该思潮认为,经济全球化时期,跨国公司的国籍正变得模糊,“跨国资产阶级”和“跨国资产阶级政权”已初露雏形.然而,真相却是:跨国公司的国籍身份并没有消失,传统民族国家也远未消亡,一种具备“统一意志和利益”,“自在且自为”的“跨国资产阶级”和“跨国资产阶级政权”则更没有成型.当前时期,我们仍需继续坚持基于“民族国家”与“竞争资本”分析范式之上的列宁“帝国主义论”,反对抽象且散发着机会主义气息的“超帝国主义论”及其当代最新演化形态——“全球化新阶段论”.  相似文献   

20.
《广东经济》2013,(12):3-3
自从有了市场经济,关于“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的讨论就没有停歇过。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主要骨架,从亚当.斯密的“廉价政府”到凯恩思的“政府干预主义”,都承认市场是一只无形之手.政府是一只有形之手。它们互相博弈,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在欧洲工业革命肇始,亚当·斯密提出经济自由主义,把政府角色比如为“守夜人”,反对政府指手画脚干涉市场活动,主张市场的事情市场来解决。这一理论为当时推翻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构筑了最初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框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经济大萧条席卷整个世界,“市场失灵”,美国成为这次经济危机的发源地和最大受害者。危机也宣示了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的破产,取而代之的是凯恩思的“政府干预主义”盛行。凯恩思主张加强政府之手的干预力度,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如同一片树叶的两面,共同支撑了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架构。不幸的是,实践证明,它们都不能规避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