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我国的经济结构呈现典型的城乡二元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农村金融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当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仍然存在诸如信贷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促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因此,研究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良性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体制性障碍在限制正规金融机构在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空间的同时间接激励了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虽然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但亦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埋下风险隐患。研究阐述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内涵及其对农户经济的支持作用;从支持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法治环境缺位,非正规金融机构运作机制失范及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体系不完善等方面揭示支持农户经济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现实问题;给出健全农村非正规金融法制体系建设,完善农村非正规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及创新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控制模式等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非正规金融在我国非常普遍.本文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交易费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农村的特征以及农业生产的特性,非正规金融在信息、执行和监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交易费用远低于正规金融.由此引出,政府应对非正规金融予以引导、规范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农村正规金融及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理论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间长期呈倒U型关系;实证上,综合农村正规金融及农村非正规金融相关指标,利用我国1980—2011年相关数据检验显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符合库兹涅茨效应假说,但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尚不满足倒U型关系,而更倾向正相关关系;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收入分配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上述结论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农村金融规模较小且效率较低,农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实际,因此二者关系应还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  相似文献   

5.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很好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份不合法、缺少管理人才、资金来源之困等严重阻碍了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持续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本文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绩效、缺陷与治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随着我国正规金融从农村纷纷撤走,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迅速壮大,并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然而,由于非正规金融掌握信息的有限性和得不到法律承认与政府保护,所以存在许多缺陷,并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一些破坏作用。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绝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取缔它,而应持辩证的观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促其成为正规金融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正规金融从农村纷纷撤走,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迅速壮大,并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然而,由于非正规金融掌握信息的有限性和得不到法律承认与政府保护,所以存在许多缺陷,并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一些破坏作用。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绝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取缔它,而应持辩证的观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促其成为正规金融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农村非正规金融长期活跃在农村金融市场,填补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基于信贷规模大、信贷主体多元化、交易灵活便捷等特点,笔者从供给需求、交易成本和经济主体行为三个方面对农村非正规金融高利贷现象的成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引导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高利贷行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3—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研究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都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关系,呈现鲜明的门槛特征。在门槛值前后,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广度和贫困深度的影响由促进转变为抑制,并且抑制效应随着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增强。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贫困强度的影响始终表现为抑制,跨过门槛值之后,其促进农村贫困强度降低的速度有所提升,但提升的幅度不明显。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的地区差异显著,考察期间,除青海、宁夏、海南3个省域外,其他省域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为各自地区的农村减贫做出了积极贡献,且尤以河北、辽宁等9个省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县域农村地区所存在的非正规金融的考察,采用访谈、调查的形式分析了其发展现状、组织形式、现阶段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及其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并针对当前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作了一些政策上的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农村非正规金融根植于转型期的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低效率诱发非正规金融业务的扩张,进而威胁农村金融系统安全。本文阐述转型期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内涵;揭示了转型期农村非正规金融所暴露的宏观金融政策风险、非正规金融机构道德风险诱发信用危机风险及非正规金融向非法金融演化风险;给出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法制环境,革新农村非正规金融监管制度,完善非正规金融市场约束机制等相应风险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筛选、监督和执行机制上的差异,说明了运行机制的差异导致了正规和非正规机构向不同类型借款入发放贷款的成本不同以及不同类型借款人向正规和非正规机构申请货款的成本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农村正规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分割.经验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农村信贷市场的分割主要表现为按照借款人收入水平、贷款用途的分割.  相似文献   

13.
新形式下农村非正规金融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始终是事关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合理发展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村资金供需严重紧张的前提下,本文提出农村非正规金融出现的原因,然后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特点和影响加以分析,从而揭示新形式下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用1980—2007年统计数据,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与农民纯收入之间都存在稳定的正向关系,而且非正规金融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效率上高于正规金融;从短期来看,非正规金融水平对农民增收的促进效应比长期更为明显,但是正规金融对农民增收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具有轻微的阻碍作用;农村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在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扶持上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如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农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弱化,合作金融的“互助共济”性的缺失及非正规金融组织中的高利贷等。因此,为了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组织为依托的多元化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李永平 《农村经济》2007,(11):67-70
本文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了中央政府主导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变迁和调整非正规金融政策的原因,认为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建立适合农村企业融资的制度安排是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未来的演变方向,而有关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政策将逐步放宽,部分非正规金融形式将向政策、法律所允许的金融组织转变.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指出,我国农村金融业处于“金融抑制”状态。农村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已经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性差异较大的特点,需要对农村金融体系中正规金融机构的功能进行丰富,对业务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和延伸;要引导和规范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和发展、培育和塑造农村地区良好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8.
观点摘萃     
政府应有效整合农村非正规金融资源□徐璋勇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农村金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的脱节造成的。现在农村金融组织机构遇到的问题是:已有的正规金融组织由于产权的模糊性,难以有效行使所有权、控制权与监督权;同时非正规金融组织的产权虽是独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正规金融形式在我国农村极大地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而福建省福安标会的倒会与河北省“大午模式”的破灭,又昭示出我国非正规金融的法律制度困境。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有关非正规金融的法律制度的分析反思,指出应将部分非正规金融形式纳入法律规制的框架内,并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而使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20.
观点摘要     
发展“非正规金融”缓解“三农”融资难题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在“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上提到。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三农”能力薄弱。必须大力发展“非正规金融”,以适应农村,农业发展对分散,短期。无抵押担保的现实金融需求。涉农贷款偏低的原因在于。我国金融体系的设计更多地考虑了城镇的特点,而很少考虑农村农业的现实情况。使得金融供给与农民需求无法顺畅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