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内地与香港公共开放空间游憩规划标准的最主要差异在于游憩设施分类系统及其配置指标,内地《公园设计规范》关于游憩设施分类标准相对较粗,只有人均公园陆地面积、不同陆地面积的公园设施类型用地比例以及停车位3项定量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公园设施大类上的配置要求,缺少对游憩设施类型及人均用地和类型指标等细致、具体的规定,未对不同规模公园的游憩设施类型配置差异进行规定。现有指标主要源自经验的总结,在公园游憩设施类型与居民游憩需求对应关系上缺少具体、科学的配置方法,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的体育运动需求,而香港的公园设计标准在地域性、安全性等方面更加详尽,增加了设计风格和针对特殊人群如残障人士的设计要求。适应需求、分类设置、复合使用、已建公园和新建公园区别对待等是对上海公园体育设施配置的主要启发。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公园绿地在降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公园绿地布局以减缓热岛效应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和泰森多边形分析城市热岛情况及公园绿地布局现状,采用P-中值模型结合城市用地规划确定公园绿地布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福州市主城区的整体温度偏高,其热岛范围达城市总面积的11.78%;2)共提取福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47个,总面积为11.11km2,占主城区总面积的4.47%,公园绿地布局总体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3)利用P-中值模型对公园绿地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得出18个公园绿地需要优化,其中包括福州动物园、环南公园等12个一级优化公园绿地,以及屏山公园、琴亭湖公园等6个二级优化公园绿地;4)结合福州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得到50个潜在公园绿地建设点,主要集中于城门镇、盖山镇及新店镇。 相似文献
3.
上海公园绿地滨水植物景观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的延中绿地、闵行体育公园、上海植物园、静安公园等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园绿地滨水植物的调查,研究了上海市公园绿地滨水植物的应用现状、景观营造特点以及滨水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希望对今后公园绿地滨水植物的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园避雨设施作为城市公园内部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对突发降雨和台风等气象,对游客起着避雨停留、保障安全的关键作用。以福州沙滩公园为例,基于GIS的费用加权距离法,结合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这3个群体在公园不同路面上的行进时间成本,分析了公园避雨设施对应3个群体的可达性与服务情况。结果表明:1)基于费用加权距离法,对公园不同路面赋予时间成本,从而分析避雨设施的可达性,此方法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避雨设施的服务情况;2)福州沙滩公园的避雨设施可达性较好,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在0~30s内能到达避雨设施的区域分别占公园可行走面积的86.86%、84.27%和75.61%,占据了大部分服务区域;3)福州沙滩公园的避雨设施服务能力较好,可以同时承载1 584人进行避雨,接近公园最大游人容量的90%。城市公园避雨设施可达性研究是衡量公园绿地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期为公园建设者合理规划布局公园内部设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主要是指涵盖城市交通设施、餐饮设施、学校、风景名胜区等具有地理实体的城市设施的位置与属性信息。基于POI数据,通过数据重分类与赋值,将上海城市空间分为绿色基础设施辐射区、道路与交通服务区、公共服务设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六大类,分别研究现有不同分类下城市功能辐射程度与范围,并在此基础上从横向6类空间之间与纵向绿地建设深度2个角度评价上海绿地空间结构。并基于用地现状图对功能区识别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POI数据的城市用地识别与绿地评价图准确度较高、分类更为细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中、英、美、澳、法等国第一手档案资料的基础上,旨在走出“植入”中国“西方公园”的框架,从租界社会出发探讨我国近代社会背景下公园功能的生发演变,增进对我国近代园林史及公园现代化的理解。通过历时性的对比分析,指出在租界建设初期,公共租界内的公园主要作美化环境的休闲绿地来使用。随着19、20世纪之交数年间上海租界社会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港口海洋贸易网络的形成,这些公园开始展示出“公共健康”“体育运动”及“儿童活动”等方面的功能,并最终成为复合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7.
公园服务设施直接影响着游人的游憩体验质量,是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关键因素。以贵阳市黔灵山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体验观察和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公园服务设施对游人在公园内游憩休闲使用的重要度,以及游人对公园服务设施使用后的满意度。结果表明:1)公园服务设施的8个类别维度对游客影响的重要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安全设施>卫生设施>信息设施>管理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休憩设施>科普宣教设施>商业设施;2)游客对公园服务设施使用后满意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安全设施>信息设施>商业设施>交通设施>科普宣教设施>管理服务设施>休憩设施>卫生设施。各维度在观测上的数值差异反映了游客在公园内进行游玩时更注重体验设施的存在度和使用感。 相似文献
8.
9.
10.
居住型口袋公园与公众日常交流、互动和联系程度最为紧密,能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良好场所,实现“家门口的环境教育”。诸多学者对于在居住型口袋公园中开展环境教育展开了一些定性方面的探讨,而对其环境教育需求的定量研究较为缺乏。根据相关研究总结口袋公园环境教育需求,利用Kano模型对临平区9个居住型口袋公园展开需求类型调查、重要度排序,并基于人群信息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型口袋公园使用者在4类一级需求中最注重场地规划与实践活动,包含植物景观、专题展览活动等需求;解说服务与维护管理方面注重解说牌、环境教育监管机制等需求;在不同人群信息条件下,年龄、学历对于场地规划与实践活动上的环境教育需求存在差异。该成果可为居住型口袋公园环境教育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公园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在参与国家《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对159个中国城市(含港澳台地区)主要公园类型发展现状的大样本数据分析,提炼相关的城市公园建设主要规划指标,包括公园绿地的面积规模、绿地率和功能分区。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规模多为10~50hm2,社区公园多为0.1~5hm2;综合公园的绿地率平均值为75%左右,社区公园绿地率平均值为65%左右。综合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4项基本功能,兼容园务管理、演艺娱乐与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社区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和休闲游憩2项基本功能,兼容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等辅助功能。合理地确定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指标,有利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机制具有完备成熟的规划设计方案和理念,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建设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从环境教育的规划与管理2个层面剖析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针对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教育主题分类、多样的环境教育及解说的方案、便捷的学习资源获取渠道、公众参与度和完成度较高的志愿者计划和合作组织、发展完备的环境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以红杉树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合中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机制最为欠缺和需要提高的协调性、联系度、全民公益性、互动性、增益性和契合度等多角度深入挖掘,总结出中国构建国家公园体制中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启示内容。 相似文献
13.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使用会受到公园自身及其所处城市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手机大数据,通过对城市个体活动轨迹的识别,提取人们到访城市公园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探寻公园出行的时空差异性。同时,通过对网络开源数据的获取,将公园的城市区位、周边环境、业态布局、自身条件和交通可达性等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并构建一组线性回归模型来确定影响公园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时间上,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公园使用特征有较大差异;空间上,城市建成环境较完善地区的城市公园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回归模型,发现城市区位对公园使用的影响最大,而公园周边的交通设施并不会对公园使用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优化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城市公园的使用率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在户外运动中监测自身活动轨迹、距离和能量消耗等。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通过手机信令、微博、百度POI等大数据与GIS技术结合,构建依托大数据的GIS耦合模型,从游人的行为需求出发对公园的慢跑游线、景点热度、游人空间分布等进行使用后量化评价,并针对问题提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景观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大数据与GIS的结合可以为公园的景观优化提供客观且理性的整改依据,从而更科学地指导城市公园的景观提升。 相似文献
15.
16.
从最近ICOMOS大会世界遗产热点“文化自然之旅”着眼,回溯世界遗产的文化与自然保护发展历程的主要节点,厘清自然文化之旅的历史脉络,助益遗产保护者透彻理解今天国际文件的背景及其重要性,指出文化与自然的融合是国际社会一直努力的方向,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景观,尤其是中国风景名胜区对世界遗产自然和文化的融合具有重大的价值,应该成为国际“文化自然之旅”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7.
城市森林公园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能承载各种游憩活动,为市民带来多种益处。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与炮台湾森林公园为例,利用GPS设备每隔10s采集一次游客的地理坐标位置,并应用栅格密度、标准差椭圆与热点识别3种空间统计方法分析相关空间位置点,识别受游客喜爱的游憩场地与景观空间类型。结果表明:游客在2个森林公园中的分布并不均匀,共青森林公园西部与炮台湾森林公园南部吸引了大量游客;最吸引游客停留的区域包括儿童游乐设施区、广场、大草坪、烧烤区和滨江区域。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知觉恢复量表(PRS)在恢复性环境评价中有广泛应用,其中文版在城市公园景观评价中的应用尚未予以验证。以城市公园为单一评价对象,探讨中文版PRS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选取城市公园中具有不同要素、开敞度和场景的6个空间类型,分别录制成景观视频作为实验素材。共有120名男女比例为1:1的在校大学生参与了测试,在经历口语考试的压力后,通过观看城市公园的一个场景视频缓解压力,采用中文版PRS量表对场景的恢复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中文版PRS量表在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估中具有良好的评估者间一致性和内部一致性;量表条目的代表性与适宜性程度较高,与注意力恢复理论的构架基本一致,对不同环境有一定的区分度,可用于城市公园恢复性环境评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