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每一个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秦末楚汉战争中,项羽和刘邦为争雄天下而逐鹿中原,最终,汉王刘邦打败了项羽,登基称帝,建立了汉王朝.  相似文献   

2.
韩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常胜将军。他被汉王刘邦拜为大将之后,单独率领一支军队,出奇兵,打硬仗,连灭魏、赵、代、燕、齐等国,最后率部与刘邦于垓下合围项羽,使刘邦能够得以获胜。由此。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对群臣说:“连军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将其与张良、萧何并称为“三杰”。  相似文献   

3.
曾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是在萧何的举荐下才为刘邦所重用,但也正是萧何诱骗韩信到长乐宫,才使吕后有机会杀死韩信。因此,才有了这一句:成萧何,败萧何。寿险个人代理制度在中国保险业发展中也扮演了一个萧何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在萧何的校力推荐下,任命韩信为大将。但末经过充分的调查而草草任命,刘邦心里肯定是没底,所以,必然要亲自邀请这位能让萧何亲自连夜追赶的逃兵谈一谈。没想到这一谈,竟然成了西汉开国史上最重要的“绩效面谈”之一,韩信也正式以重量级“职业经理人”身份辅佐刘邦争雄天下。  相似文献   

5.
张仓     
《中国总会计师》2010,(3):180-180
张仓是秦汉时期著名的会计专家。 秦时张仓任柱下史,主管郡国上计,明习天下图书计籍,是一个善于抓会计核算的老手。 西汉时归顺刘邦,萧何因他在秦国做过上计事务.能算计,对管理地方有经验,就推举他以列侯身份居相府主持郡国上计事宜。张仓走马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史载: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可谓匠心独运。他曾说过“吾之安民治国不及萧何,运筹帷握不及韩信,谋略智计不及张良,然吾唯能知之善用之”。确实如此,刘邦凭借他的“知之善用”统领汉军,逐鹿中原,最终战胜了勇冠天下的楚霸王项羽而成霸业。 刘邦“知人善用”的故事,虽然已逾两千年了,然其“知人善用”的才能,却值得当今领导者借鉴。  相似文献   

7.
庄德相老板     
杨轶清 《乡镇论坛》2010,(36):34-34
<正>在中国人的口里有四位著名"老板"——刘邦、刘备、宋江和唐僧。刘邦君临天下之后有一次与臣下闲聊,他说我刘某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抚百姓、给粮草不如萧何,领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说完他话锋一转,"虽然我这些本事不如你们,但我能‘将将'——你们服我管"。所以"一无所长"的刘邦做了大老板。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英勇善战的名将和足智多谋的良相,他们为君主打下天下以后,自己往往被自己的君主陷入囹圄甚至送上断头台。西汉的韩信就是其中的一个。现代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应当从这些名将良相的悲惨结局之中领悟一些道理,并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背水一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都与一个西汉名将相关,他就是韩信。正是这个韩信,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楚汉之争的乱世之中,凭借着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等诸侯,为西汉王朝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周昌的骨气     
周昌在沛县随刘邦一起举义,一路过来,杀过敌。建过功,但与黥布、彭越等人比起来,不过是小儿科而已。待到汉朝初建,他却照样封侯。因此,就有人说,周昌封侯。凭的不是业绩,依托的是高祖刘邦的人情。其实不然,周昌虽功不显赫,却有与众迥然不同的秉性,那便是耿直、刚强、不畏强权、敢怒敢言。大汉初期.萧何、曹参皆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却也对周昌礼让三分,敬畏有加。如此看来,周昌封侯,未必就没有皇帝更深远的考量。  相似文献   

10.
西汉初年,丞相萧何帮助高祖、惠帝围绕着休养生息,重农轻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他依照萧何制定的政策来治国安邦,结果使西汉呈现出国强民殷的太平景象。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语:“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诚然,墨守成规,沿袭依旧,这是治政谋事之大忌;应时而变,废旧创新,这是谋政创业之正道。但是,“变”务必是应时、合理、必须,否则,不该变而乱变强变,那么,“天鹅”也会变成“丑小鸭”。时下,在一  相似文献   

11.
古今“韩信”多的是,就是人主不会识。秦朝末年胸怀大志的韩信,先是投奔在项羽麾下,因得不到赏识而转投刘邦,结果又因没得到重视而逃跑,幸被独具慧眼的萧何发现并力荐成功。试想,倘若没有萧何这位高明的"伯乐",韩信能否名垂青史就很难说了。  相似文献   

12.
刘邦在总结汉军由弱变强,战胜项羽时,把自己尊重人才,发挥张良、萧何和韩信等人的作用视为一条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在汉代众多丞相中,同大名鼎鼎的萧何、曹参相比,丙吉的光辉虽然没有那么灿烂,但是却别有一种震撼人心的风骨、一番令人动容的厚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那种勇于担当、宽仁大气和厚德载物精神。重温丙吉的所作所为,对于今天的我们,似乎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总会计师》2010,(7):164-165
结束了三国纷乱局面的,是晋朝。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仿照曹丕篡汉的旧事.也来了一个司马氏篡魏.一统天下.建立了汉以后的统一王朝——晋。在晋朝,掀起了古代中国的第一次拜金主义高潮,从官到民.全民都为钱而狂。  相似文献   

15.
汉高祖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相似文献   

16.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粮道胜。人杰也。良、投地首推;镇国家,抚百姓,给,吾不如萧何;连百万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馈饷,之军。不绝战必此三人,皆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任何读这段文字的人,都会对张萧何、韩信的文韬武略佩服得五体。其实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当汉高祖刘邦。  相似文献   

17.
用人与实绩     
宋朝王安石说:“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所谓人才,就是具有某种特长的人,并非全德全才.汉高祖刘邦善于用人,称雄一世,建立了西汉王朝,但他并不是处处都比手下高明,自知谋事不如张良,用兵不如韩信,治国不如萧何.就人才而言,由于所受的教育,成长环境,志趣爱好和生理特征的不同,其类型和特点是多种多样的,以人才的智能结构分,有统帅型、组织型、智囊型、实干型;以气质结构分,有急躁型、活泼型、胶滞型、稳重型;以专业领域分,有科研人才、政治人才、军事人才、艺术人才;人才还可分为专业型和多才型,早熟型和晚器型,现实人才和潜在人才等.在使用干部时,只有深入了解干部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把干部任用到最能发挥其特  相似文献   

18.
管理学上有一个“奥格尔维定律”,说的是一种人才现象,大致意思是说“每个企业家都雇用比自己更强的人,企业就能发展成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还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楚汉相争,刘邦能够得天下,成就汉室大业,除历史的原因外,少不了张良、韩信、萧何等良臣勇将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19.
元朝是北方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征战初期,蒙古骑兵劫掠中原的人口财物、毁坏耕地变成牧场,忽视农耕经济,注重工商企业。在元太宗窝阔台时期,耶律楚材提出任用儒士为课税吏,北方地区实行税收。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全面推行汉法,  相似文献   

20.
李延杰生于1952年。他祖籍在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老乡。刘邦衣锦荣归的歌风台,离他老家不远。2200多年前,刘邦在歌风台上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凯歌,而今的共产党员李延杰迎着戈壁风沙,把天山当作歌风台,用自己的生命谱写改天换地的《大风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