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随着竞争的加剧,区域经济合作越来越成为我国地方政府获取竞争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区域经济合作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的缺失,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作为不同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平衡、协调各方利益的制度安排,是突破现有制度瓶颈、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处理好地方政府之间长期存在的重竞争、轻合作的问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作。理论分析表明,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对地方政府的合作行为进行持续的协调,并确保协作结果对各个地方政府可见,有助于推动地方政府从“各自为战”走向“合作共赢”。本文利用2014年“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检验中央政府协调长三角地区进行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效果,发现自该政策执行以来,地方政府对秸秆焚烧、机动车和企业污染排放等污染源头进行了实质性的治理整顿,使得长三角区域内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尤其在省际边界地区取得明显的治污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空气污染这样具有高传输性和显著负外部性的治理难题,也能在中央的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下得到有效解决,这为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与架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制度瓶颈,表现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化程度低,与行政区划相关联的制度安排以及基于市场经济合作制度的缺失割裂了区域市场,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推进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区域合作制度的供给主体是政府,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是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构建区域合作制度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市场与政府等几方面的关系.基础制度环境、规划和政策、制度实施机制形成区域合作制度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4.
袁华萍  邓巾 《江南论坛》2023,(10):22-26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的制度保障,是政府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长三角三省一市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举措。本文以长三角政务一体化为背景,结合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建设现状,总结其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规范制度环境,增强长三角府际合作;建立“一网通办”统筹管理体系,加强网站安全保障;提高区域协同治理能力,统一业务办理标准等方面探索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长三角营商环境优化提供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5.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制度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创新是协调经济合作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政府提供硬性的制度机制,形成有效的制度创新,完善制度体系,建立一套有利于区域合作的制度安排,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两个核心问题,以减少交易成本和保证契约贯彻实施为目的,形成良性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6.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地方政府对区域信用一体化面临合作治理的困境,需要构建区域信用政府监管与社会治理创新联动机制,形成整体性的治理网络和联动机制。把信用长三角建设成为国内区域信用一体化、区域信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适用于长三角区域信用一体化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构建区域信用治理与区域法治建设的协同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7.
论长三角海域生态合作治理:缘起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长三角海域环境问题依然严峻,长三角海域生态合作治理是实现区域海洋管理的必然选择,有效的地方政府间合作是实现长三角生态合作治理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完善地方政府间合作,实现长三角海域生态合作治理的有效性是当前长三角区域海洋管理所面临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8.
泛长三角“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作区域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其运行机制是区域合作机制。长三角、泛长三角都是一种合作区域,长三角的区域合作机制必然向泛长三角地区扩展,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对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投资规模、结构、地区分布、不同主体投资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投资总量不足、投融资渠道及规模拓展空间有限、投资效率亟待提升等。从加大财政资金保护力度、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宽生态环境项目投资回报机制、创新绿色金融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构建适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格局要求的环保投融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王慧敏 《江南论坛》2007,(11):19-20
一、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问题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实践中,旅游业起步最早,认同度高,自1992年,苏浙沪三地旅游管理部门共同举办"江浙沪旅游年"活动至今,两省一市的省级和各城市的政府旅游管理部门为推进长三角区域的旅游合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旅游市场营销合作、旅游交通协作、旅游人才合作和区域旅游标准一体化研究等.然而,就长三角目前的旅游合作现状来看,相关的联动发展机制仍未实质性地建立,实际运行效果与预期效果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盛捷 《经济研究导刊》2012,(16):131-132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极。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造成了长三角区域内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地资源紧张,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凸显。相信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加强区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确立共建共治的体制机制,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将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突出特点是,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经济体制存在大量的行政干预。几大发达经济区域的崛起归因于制造业的弱制度依赖性。未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是成功实现产业升级,尤其是发展高水平的服务业。由于服务业对制度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制度安排是否有效能够决定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水平。在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时代,有效的政府干预能够强制地使区域之间相互融合的市场机制得以建立,为未来政府行政手段的退出奠定基础。服务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效率有着较高的要求和期待,这就要求最初依靠政府协商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机制必须能够保证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应服务业发展要求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3.
区域合作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普遍形式,区域合作的逻辑起点在于有别于“经济人”理性的“合作理性”.在市场层面,长三角区域合作动力源主要来自市场利益主体的理性选择,合作博弈所达成的“共同利益最大化”成为区域合作的基点;在政府层面,区域合作的动力来自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地方政府推动区域合作的动机,既有来自自身利益(包括地方利益)的追求,也有来自其承担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政府的推动和干预会导致区域合作的双重后果.通过区域善治式政府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是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理想状态,建立平等对话、多元参与和矛盾仲裁等机制对完善区域政府合作至关重要.能否将市场动力和政府推力有机整合,形成目标一致的驱动合力成为长三角区域合作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周毅  余蕊 《时代经贸》2008,6(5):126-127
在长期的经济互动中长三角地区的各级政府都意识到区域发展对各自发展的重要性.因而都积极地参与这个地区的各种形式的政府间合作,不但合作的共识开始形成,而且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出现了制度层面的整合.但是毕竟这些整合正处于起步阶段,许许多多的新问题不断涌现,我们如何把握机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现在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当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出现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前景“第一样板”的长三角地区,已从一开始的“潜滋暗长”期,经过一段“风头强劲”期,目前逐渐进入了“沉思期”。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研究人员王靖对记者说,在长三角,经济的融合早就走在了政府合作的前面。这反过来对政府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政府之间的合作协调再实行“务虚”的办法看来不行。在长三角新一轮的整合中,政府之间的务实合作是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朱静 《经济管理》2007,(13):62-66
区域旅游合作过程的实质是不同开发主体之间反复博弈的过程。政府作为旅游开发的主导力量,其跨区域旅游合作目的在于实现地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区域旅游开发在政府之问的合作机制实质上就是区域之间行政利益的博弈过程,“博弈均衡”的最终结果将促成区域旅游合作制度框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晨 《经济问题探索》2007,(11):112-114
本文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在总结合作成就的同时,认为合作或协作的程度还不高,在区域合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合作发展机制还很不完善,距离作为一个区域整体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最后从组织机构、制度约束和具体合作内容上提出相关建议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8.
何周倩  罗小龙  顾宗倪 《经济地理》2022,42(2):45-51+63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区域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中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梳理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区域战略的演变历程、战略意图和政策效应,来探究长三角区域竞合特征及其趋势。研究表明,区域战略是系统研究长三角区域竞合的有效依据。长三角区域战略经历了从竞争为主到加强合作的历程,按竞合性质可将其归纳为竞争、合作和竞合三类战略。以区域战略透视长三角竞合新趋势,长三角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格局进一步发展成熟,都市圈成为竞合的重要载体,区域创新成为竞合的着力点,跨界合作带来新发展机遇。建议通过国家介入或中心城市主导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9.
程雁雷  郭胜 《江南论坛》2023,(11):25-29
长三角商事仲裁协同机制自成立以来在跨区域庭审、仲裁制度改革、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当下仲裁协同机制面临脱逸于实质而停留于形式的危险,表现为“三省一市”仲裁协同具体措施缺乏,使协同停留于框架层面;商事仲裁程序协同缺乏上位法依据等方面,进而制约长三角商事仲裁协同的有效推进。本文基于长三角商事仲裁协同面临的困境,试从互联网仲裁上位法完善、推进商事仲裁协同制度具体化建设以及强化合肥仲裁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以促进长三角区域在商事仲裁领域的紧密协同。  相似文献   

20.
区域旅游合作是长三角经济合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苏浙沪各省市应进一步消除合作障碍,完善旅游合作机制,建立无障碍旅游区,构建长三角旅游联合体和国际旅游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