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备新度系数是一项综合反映企业设备老化状况的定量考核指标,可以从中看到企业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报废等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情况。如将新度系数进行合理分解,还可进一步看出企业在各主要生产工序设备之间以及各种类型设备之间的老化不平衡现象。一、保持或提高设备新度系数的途径可以通过增加设备固定资产净值(更新、技术改造,特别是增加技术上先进适用的高价值设备)或减少设备固定资产原值(如淘汰帐面上已提足折旧的设备)等保持或提高设备新度系数,此外还可采取下列办法:1.向外租赁本企业暂时用不上的设备,由此收取的基本折旧基金可继续用于本企业设备的更新改造;2.及时调整设备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年限,如按  相似文献   

2.
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磨损、变形、老化和损坏,作为补偿,需要计提折旧基金,并合理地予以使用,以促进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计算、提取设备折旧基金的方法,国务院在1985年4月26日发布的《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以下简称《折旧条例》)中已有明确规定,即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按月进行计算、提取。有关设备折旧年限和单位里程折旧额等。《折旧条例》中已有原则规定,各系统(部门)又据此制定了更详细的、符合本系统(部门)实际情况的规定,在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3.
第五讲设备折旧设备在占用中,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功能)均会发生损耗。要维持再生产规模,必须进行补偿。进行功能补偿的主要手段是修理、更换;进行价值补偿的主要方式是提取折旧。为了合理管理与使用折旧基金,企业财务部门专列“折旧基金”帐户。一、折旧基金的性质与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假设一台价值一万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地勘单位的设备折旧计提方法,多年来一直沿用平均折旧率法,这一传统折旧方法,目前已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设备损耗补偿的需要,作者通过对其弊端的分析,提出应采用设备分类折旧率法,提高折旧额,加速折旧基金的回收。  相似文献   

5.
改革固定资产折旧基金提取方法,充分考虑无形损耗,合理确定折旧年限,使提取的折旧基金与固定资产价值损耗基本相符,有利于促进机器设备更新换代,及时采用新技术,又能正确核算成本、利润、价格,国民收入等经济指标。本文现就与之有关的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当前,有关折旧、大修理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固定资产折旧率低,设备更新周期长。我国工交企业固定资产全国平均综合折旧率是4.2%,上海是4.54%,重庆是3.66%。按照这个折旧率,上海需要22年、重庆需要27年设备才能全部更新。加以企业只能留用折旧基金的一半,这样上海就要44年,重庆要54年才能全部更新。当前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程度严重。上海毛纺厂有74台设备是1898年制造的。重庆丝纺厂是有70年历史的老厂,产品在国际上深受欢迎,但它的缫丝机还是手工操作的。沈阳第一机床厂铸造设备规定使用15年,现已用  相似文献   

7.
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缺陷有两点:一是折旧率低,折旧期限长。据统计,1978年全国35万个企业的平均折旧率仅有3.6%,折旧年限长达28年。二是折旧基金上缴给国家集中使用,企业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及时更新技术设备。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家将折旧基金的支配权和使用权逐步下放给企业,折旧率也逐步有所提高。以工业企业为例,1982年折旧率为4.3%,1985年为5%,1988年为5.3%,1989年达到  相似文献   

8.
设备实际磨损情况与现行设备固定资产平均折旧法是相互矛盾的,特别是考虑到设备的无形磨损就更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笔者提出下述3种折旧方法。1.累进折旧率从第1个生产周期开始,按逐期递增的折旧率提取折旧基金。其特点是资金补偿速度逐步加快,在一定时期内使固定资产最大限度地得到补偿,同时可用由于产量增加带来的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抵消因累进折旧造成的成本上升。2.递减折旧率以一个较高的折旧率为起点,从第1个生产周期始,按逐期递减的折旧率提取折旧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科研单位和行政事业单位一样,一直执行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资金来源是预算拨款。对于购进的固定资产的核算是固定资产增加,相应的固定资产基金增加。对于调出的、报废的固定资产则相应减少,而不提折旧。目前,随着科技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拨款方式,将制定出适应科研单位经济核算新特点的会计制度。增设“折旧”等新会计科目。对科研单位的经济管理将采取企业经营方式,因此,提取设备折旧费来补偿固定资产更新资金势在必行。如何对科研单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现众说不一,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愿就科研单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问题,同大  相似文献   

10.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企业再生产,实现企业目标,就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管理用具等。而随着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不断进行,固定资产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磨损,这部分磨损若不及时补偿就会影响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这样磨损就必须以折旧的形式转移到产品中去得以补偿。固定资产折旧在一定意义上讲,反映固定资磨损程度、使用状况,更新基金积累程度,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到折旧基金的管理与分配使用方面,反映固定资产的更新、维护状况。  相似文献   

11.
邯郸市标准件厂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改变了企业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一直徘徊在微利和亏损边缘的落后局面。从1982年起,该厂在主导产品下马、原材料涨价、产品滞销、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将设备基本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及部分利润留成集中用于设备技术改造,至1985年已见成效,取得110万元利润的效果。近年来,该厂共自制和改造较大型设备40余台,并购进先进设备30余台,使主要生产设备做到了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12.
一、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的使用权是否下放给分厂目前有一些大型企业把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和大修理基金的使用权完全下放给专业分厂;有的采用提成办法,将固定资产折旧、大修基金上缴一部分,保留一(?)自行支配;有的只上缴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大修基金留下自用,有的则全部集中于总厂统一管  相似文献   

13.
直线折旧法不能适应物价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物价变动导致单位货币价值量和购买力发生变动,等量的货币额在不同物价时期的价值量和购买力不相等。直线折旧法按固定资产原始价格计提的折旧费用与企业以货币形式收回的折旧基金处在不同的物价时  相似文献   

14.
(一)国务院于1985年4月发布《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财政 部于1986年5月发布《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执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这两个文件明确规定了提取折旧的范围、依据、方法、折旧率和单位折旧额以及折旧基金的使用等等。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逐步施行价格改革政策以来,工业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有企业固定赝产流失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企业的固定资产大部分指的是设备.特别是冶金企业,设备投资很大,在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中约占7O%~so%,因此,搞好设备的保值、增值,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重视设备的折旧计提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的提取与使用是否得当,是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所在。如有些企业效益差,为了降低成本.虚增利润,长期少提甚至不提折旧;还有:不少企业,仍按购置…  相似文献   

16.
(一) 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按时间计算,另一类是按效用计算。建国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是以按时间计算为主。60年代初以前,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按单项折旧率或分类折旧率计提的,以后为了简化核算,实行综合折旧率。目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的提取和使用方法,是按照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  相似文献   

17.
<正> 折旧基金是企业更新改造资金的主要来源,如何管好、用好折旧基金,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笔者的看法。 目前,我国国有工业企业拥有价值70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按照现在工业企业折旧率平均5.3%提取,每年可提取折旧基金达350多亿元。这样一笔可观的资金,如果合理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快工程机械的更新问题,不少专家有过论述,大都主张以快速折旧的办法来解决。我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缩短了设备折旧年限,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现实条件决定设备折旧率不能太高,设备折旧年限也就不能太短。工程机械不同于其它设备,因其作业条件恶劣,一般只能在有限的几年内保持较  相似文献   

19.
南桐矿务局自1985年以来,对专用基金计划实行切块控制。实践证明,这是管好用好专用基金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一、切块控制的具体内容南桐矿务局实行切块控制的专用基金包括维简资金,附属厂基本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包干留成资金等。切块控制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核定收入、切块限额、包干控制、一年不变”。核定收入就是局和业务处每年根据计划产量、各单位拥有应提折旧和大修理基金的固定资产原值等,核定可用  相似文献   

20.
三、装备技术进步的政策 装备技术进步愈快,设备的效率和精度也愈高,投资愈大,设备投资在固定资产中的比重也愈高。从国外资料分析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自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基金所占比重:美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约70%来自折旧基金;日本大企业每年新增设备投资中有50%~70%来自折旧基金。丰田公司1961~1970年间全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