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近期,中国人民银行抚州市中心支行对支票影像交换系统(CIS系统)上线以来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显示,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推广运行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使用效应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一、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运行现状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于2007年6月底在抚州上线运行,5年来业务发展缓慢,功能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一)业务总量低调查数据显示,系统上线来至2012年11月末,全辖仅办理支票影像业务41笔,其中提出支票业务23笔,金额1 598 520元;提入支票18笔,金额10 520元(见表1所列)。  相似文献   

2.
全国支票影像系统(CIS)是指运用影像技术将实物支票转换为支票影像信息,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将支票影像信息传递至出票人开户银行提示付款的业务处理系统.该系统于2007年6月份在全国推广上线,实现了支票 在全国范围的互通使用,拓宽了支付结算渠道,加速了社会资金流转,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很多机构支票影像系统运行效果并不理想,运行稳定但交易清淡,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尤其经济欠发达的张掖地区金融机构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至今仍然是“零业务”,支票影像交换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现将有关情况上报供参阅.  相似文献   

3.
支票影像交换系统(CIS)是中国人民银行继大小额支付系统后开发建设的又一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于2007年6月25日在全国上线运行。该系统将实物支票传递转化为影像传递,突破了同城交换的区域局限,拓宽了支付渠道,实现了支票异地结算,节约了资金流通成本,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然而,支票影像系统投入运行以来,支票影像的业务发展缓慢,系统资源闲置,支票影像的优越性尚未充分体现。本文对如何更好地推广支票影像业务、提高系统使用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冯涛 《时代金融》2014,(29):43+47
<正>全国支票影像系统(CIS)是指运用影像技术将实物支票转换为支票影像信息,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将支票影像信息传递至出票人开户银行提示付款的业务处理系统。该系统于2007年6月份在全国推广上线,实现了支票在全国范围的互通使用,拓宽了支付结算渠道,加速了社会资金流转,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很多机构支票影像系统运行效果并不理想,运行稳定但交易清淡,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尤其经济欠发达的张掖地区金融机构支票影像交换系统  相似文献   

5.
支票影像业务是将支票的实物传递转化为影像传递,改变了以往支票基本上仅限于同城范围使用的历史,自上线运行以来,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本文从支票影像业务的运行情况,分析支票影像业务发展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胡坚强 《武汉金融》2007,(11):37-38
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建成,将进一步促进支票业务发展,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支付需求。本文分析了我国支票影像系统的优势和特点,对制约系统运行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支票影像系统是利用影像和信息通讯技术实现支票截留的业务处理系统,它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支票全国通用而建立的,支票影像推广运行是实现支票在全国通用的重要支撑条件。但系统自2007年6月25日运行至今已近一年,未发生往来业务。针对这种结算方式我们走访了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探询其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8.
2007年6月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在全国推广运行,改变了支票只能在同城使用的模式,实现了支票的全国通用。但目前该系统利用率很低,未达到人民银行总行推广此系统的初衷。笔者通过对使用单位的调查了解,深入分析了制约支票影像系统业务发展的因素,提出大力拓展支票影像业务的设想,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梁松 《时代金融》2009,(7X):98-100
2007年6月25日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搭建了继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之后又一支付清算平台。它将支票的实物传递转化为影像传递,使支票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实现全国通用,切实完善我国支票工具体系。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支付影像业务出现了"停滞"现象,为此,本文以本省为例,试图通过探讨支票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发展思路,以进一步促进支票业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名词解释     
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是基于影像技术,将实物支票截留转换为支票影像信息,传递至出票人开户银行提示付款的支票清算系统。支票影像业务的处理分为影像信息交换和业务回执处理两个阶段,即支票收款人开户银行通过影像交换系  相似文献   

11.
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运行改变了以前支票仅限于在同城范围内使用的历史,实现了支票在全国范围的流通使用,进一步拓宽了支付结算渠道,提高了清算效率,促进了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新乐市农村信用社支票影像业务开展情况调查,分析了农村信用社支票影像业务推广难的原因,提出了在农村地区推广支票影像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自2007年上线以来,扩大了支票流通范围、实现支票全国通用,方便了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异地购销活动,加速了社会资金流转,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支票影像业务交换系统在永州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该系统并未得到高效利用,系统使用率较低。下面以永州市为例,谈谈支票影像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3.
建设银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是指运用影像技术,将实物支票转换为支票影像信息,实现纸质支票截留,通过人民银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将支票影像信息传递至出票人开户行进行提示付款,等待出票行反馈回执信息后进行收款或退票处理;同时,接收他行提出的支票影像信息,核验支付依据无误后,据以进行确认或拒绝付款处理,并向提出行反馈相关回执,从而实现支票全国通用的支票业务处理系统。按照人民银行统一部署,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于2007年6月25日在全国成功上线。自建设银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成功上线以来,在程序运行.业务处理方面总体上平稳正常,提出和提入业务量在逐渐攀升,实现建设银行支票全国通用的势头令人乐观,但据笔者了解,建设银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提入业务的退票率仍然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设银行支票影像交换业务的迅速发展。本文以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为例,简要分析一下建设银行支票影像提入业务的退票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7年6月25日,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基本原理是:运用计算机影像技术将实物支票转换为支票影像信息,通过网络将支票影像信息传递到出票人开户银行提示付款的业务处理系统,从而实现支票的全国通用.该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5.
2007年6月25日,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正式运行.支票影像业务的开展,实现了支票全国通用,进一步拓宽了支付结算渠道,方便了企业之间异地资金结算,节约了社会资金成本,促进了区域间经济交流与发展.但支票影像业务在开展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结合盘锦市实际情况,分析了支票影像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7年6月25日,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正式运行。支票影像业务的开展.实现了支票全国通用,进一步拓宽了支付结算渠道,方便了企业之间异地资金结算、节约了社会资金成本.促进了区域间经济交流与发展,但支票影像业务在开展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结合盘锦市实际情况。分析了支票影像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支票影像业务作为现代化支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电子影像技术和安全、便捷的小额支付系统结算渠道,将传统区域性结算工具拓展为全国通用的结算手段。近年来支票影像业务在经济发达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黑龙江省支票影像业务经历了上线初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后,近两年业务量逐渐萎缩。针对如何鼓励更多的企业使用支票影像业务,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电子支票影像业务健康发展的问题,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清算中心对黑龙江省双城市支票影像业务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7年6月25日,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正式运行。支票影像业务的开展,实现了支票全国通用,进一步拓宽了支付结算渠道,方便了企业之间异地资金结算,节约了社会资金成本,促进了区域间经济交流与发展。但支票影像业务在开展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结合盘锦市实际情况,分析了支票影像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会计师》2013,(21)
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开通,进一步拓宽了支付结算渠道,为企业异地交易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区域间经济交流与发展。但从影像交换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看,仍存在着影像业务退票率高、票据逾期、资金到账时间长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南通地区全国支票影像业务开展实际情况,分析支票影像业务退票率较高的原因,就如何有效降低全国支票影像交换业务退票率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琰 《时代金融》2013,(20):224
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自2007年在全国逐步推广运行,该系统突破了票据流通的区域性,并由于其方便性、安全性等优势对促进支票全国通用、加速社会资金周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据人行枣庄市中心支行调查显示,其运行成本高、清算环节多、资金到账时间长、阻塞票率高等问题仍制约着支票影像业务的开展,直接影响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社会公信度和系统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