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丛志杰 《北方经济》2005,(10):57-58
就业结构转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结构变迁的主要内容,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就业结构转型主要包括两方面:社会就业总量不断增长;结构转换,即从旧结构中产生出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结构,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到社会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2.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波及欧洲,导致欧美日等国居民购买力下降,实体经济下滑,失业增加,从而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较大影响,并影响了我国经济运行,投资、工业生产均出现了回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这对就业造成了很大影响,表现为: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在劳动力市场上,2008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中的用人需求同比下降了9.3个百分点,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数量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的比例下降到为0.85,是近10年的低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同比增加了0.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际上“就业结构偏离度”方法测算,目前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约1000万人,累计已实现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为575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57.5%;未实现产业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425万人,占42.5%。另据32个市、县231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到2003年底,广西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中,累计已实现产业转移的人数占26.0%。  相似文献   

4.
张玉杰 《天津经济》2007,(12):47-49
东丽区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全区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5年,在册中小企业有3000多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6.7%;GDP占全区的59.2%,纳税占全区的46.8%,出口额占全区的76.3%;吸纳就业人数占全区的72.9%。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需求、吸收劳动力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对全区106个县、市(区)1088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呈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6.
就业结构转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结构变迁的主要内容,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就业结构转型主要包括两方面:社会就业总量不断增长;结构转换,即从旧结构中产生出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结构,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到社会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增长。影响或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结构转型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力资源状况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人力资源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它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劳动生产  相似文献   

7.
熊健益 《改革与战略》2009,25(9):159-161
文章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弹性、单位增加值带动的就业人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等三个方面比较了四川省三次产业对就业增长影响的差异,发现将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退出,而第二产业也拒绝接受更多的从业人员,只有第三产业还可以容纳较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改善四川省的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8.
周青 《重庆经济》1994,(1):38-40
劳动力市场既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也是市场体系的组成部价。其基本功能是配置劳动力资源。由于重庆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友致我市的劳动力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供不应求;产业之间劳动力结构失衡;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结构失调,劳动生产率下降,工资效益低下,劳动者积极性下降。因此,必须大力培育重庆劳动力市场。本文拟对培育重庆劳动力市场的障碍与对策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决定农民工涌向城市有两大因素:一是城乡收入的差距:二是城市对农民工的需求。这两大因素具有鲜明的变量波动,如果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宽松,农民工的流量就会加大,反之就会减少。那么,全国农民工到底有多少呢?目前,还缺少这方面的准确数字,在统计概念上也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有两个数字可以参考。一是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二是农村劳动力到乡以外的就业人数。据有关统计,2004年前者为1.38亿,后者为1.02亿,两者相加为2.4亿。但这两个数据有交叉重合,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中有一些不是农民工,农村劳动力到乡以外就业人数又不包括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此外,有些乡镇企业改制后不再纳入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的统计范围,但一线工人仍然以农民工为主体。  相似文献   

10.
陶冬  金顺 《新财经》2005,(8):14-14
中国的农业、劳动力市场和银行系统不能承受人民币直接升值到合理价格水平的行动,中国的政府部门绝对不会那样做。美国也没有那样的兴趣来逼迫中国大幅度升值人民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用工荒演变轨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1979—2010年中国四大地区的劳动力就业数据,采用生物系统论研究方法,将地区劳动力视为复杂系统,对中国四大地区内外劳动力格局演变进行估计,从而深入讨论用工荒根源及演变轨迹。结果发现:劳动力就业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间有内在规律——23定律,这一定律是中国用工荒到来的根源,它决定中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将先后于2014、2020、2025、2027年进入用工荒;东部用工荒是紧随劳动力自然就业繁荣期之后,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则是劳动力自然繁荣期后经历较长的潜伏期才进入用工荒。  相似文献   

12.
陈潜  周康 《南方经济》2015,33(9):80-97
基于多产品异质性企业模型,本文从要素市场扭曲这一深刻的中国经济现实出发研究出口企业的贸易行为模式。研究发现:(1)要素市场扭曲通过工资效应激励了中国企业出口,并且这种激励的87%来自出口深度,只有13%来自出口广度;(2)与内资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利用扭曲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中获得了更多的出口激励;(3)在国有企业内部,扭曲对中小型国有企业的出口促进效果更强;(4)要素市场扭曲显著促进了间断性出口企业的出口,对于持续出口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动力需求的最大特征就是其派生性,因此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很大影响,并进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和稳定。本文分析了对于山西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重点发展就业弹型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以及关联度高的产业等,从而使得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创造的新的劳动力需求能够与供给相匹配,从而避免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动态劳动需求描述了劳动力应对外部冲击的调整过程,是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重要体现,本文首次使用动态面板数据,对我国的动态劳动需求进行了研究,并检验了就业保护制度对动态劳动需求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国有及具有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就业调整存在明显的刚性,遇到外部冲击时,企业需要2.56年时间完成劳动力调整的50%,对雇佣和解雇行为进行管制的就业保护制度显著减缓了劳动力调整速度。当经济环境变好时,就业保护制度减缓了企业劳动力投入的增长速度;当经济环境恶化时,就业保护制度减缓了企业裁减劳动力的速度。总体来说,就业保护有利于维护已经就业的劳动者的利益,但会使失业劳动者和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寻找工作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5.
陈赤平  罗丽  谭富 《改革与战略》2012,28(2):162-165
技术创新对就业来说有利有弊。文章阐述了技术创新对就业的破坏机制和创造机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30多年的技术创新对我国就业总量的综合影响为负。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劳动力素质与高技术的不匹配以及劳动力流动性差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严重,且由于我国产品创新不足、工资刚性、劳动资本市场不完善等原因,使得技术创新的就业补偿机制发挥不充分。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劳动法制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歧视现象越来越突出。解决我国就业歧视最有效的途径应该主要通过两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创造就业机会,二是完善有关反就业歧视的立法。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ax enforcement affects corporate employment in China. We utilize the merger of the State Tax Bureau and Local Tax Bureaus a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and adopt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framework to identify causa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ugher tax enforcement has a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 effect on corporate employment and that this effect is more pronounced for firms with higher labor intensity, greater financial constraints, more severe labor market frictions, a lower initial tax rate, lower tax transfer ability, and greater credit market imperfections. Further, the mechanism tests demonstrate that tougher tax enforcement leads to increases in the effective income tax rate, cash holdings, and the cash flow sensitivity of real investment but decreases in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dividend payment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liquidity constraints channel. In addition, we exclude several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and conduct a series of robustness checks. Overall,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orporate tax enforcement has large effects on the local labor demand, which provides some useful insights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stabilize employmen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increased trade has affected labor demand at different levels of skills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 since the 1980s. First, the estimated loss of employment in aggregate manufacturing attributable to increased imports between 1980 and 1990 is 4.7 percent of the 1980 level of employment. Second, the rate of change in the relative wage of non-production to production workers attributable to the change in trade between 1980 and 1990 is 2.4 percent or les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effect of increased trade on the Japanese manufacturing labor market in the 1980s is not yet very large.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劳动力就业制度不仅呈现出"二元化"特征,而且更是"双二元"特征;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失衡的长期存在是二元化特征形成的市场原因。市场机制不能自行调整,只有通过政府力量介入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过程,引导私人资本进入农村教育市场,实现农村的人力资本禀赋积累增长,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我国劳动力市场配置体制中的"双二元"特征。最后,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re is an emerging consensus that lack of credit is a major cause of child labor and inequality in the intrahousehold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patterns in how children spend their time appear to b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maternal employment decisions. This paper includes a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of credit constraints on maternal employment and that of maternal employment on the intrahousehold allocation of labor, a nexus which has been left unexplored by existing studies. Three findings emerge: (1) a mother is more likely to work outside when a household lacks resources, and her domestic labor can be easily replaced by other members, (2) credit market accessibility is one of the major determinants of maternal labor, and (3) elder daughters assume a large part of the burden of maternal employment by providing domestic labor. Under binding credit constraints,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collective as opposed to the unitary model of househol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