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日立——令人眩目的一颗明珠黄正“日立”这一品牌被东瀛日本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良机席卷而入,闹得国人老孺皆知,它全方位地攻进了印刷、电视、洗衣……等各个领域,但你可清楚这众多日立中脱颖而出的“上海日立”——专业生产空调器“心脏”——压缩机的上海日立电...  相似文献   

2.
《上海国资》2007,(10):42-42
近日,上海日立有限公司的“海立”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此次商标局共认定51个“驰名商标”,空调压缩机行业仅上海日立的“海立”名列其中。  相似文献   

3.
“上海日立”:浦东开发的成功典范─—访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黄正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26号地块,一座气派非凡又造型端庄流畅的现代化建筑,被绿茵茵的大草坪环围着;雪白的外墙上四个一米见方的大字“上海日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家由中日双方投资,中方控股、管理...  相似文献   

4.
施征 《上海国资》2007,(6):68-70
沈建芳,1955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和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社会职务:中国家电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家电协会理事长、上海制冷学会副理事长。曾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首届中国工业经济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奖”、“蒙代尔世界经理人行业领袖成就奖”、“上海制造业十大领军人物”等殊荣。  相似文献   

5.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继1993年实现大型科技项目“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后,1994年至1996年,空调压缩机产量分别达到28万台、55万台和113万台,每年翻一番,各项经济指标居同行业之首。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30%左右。1997年已有10%的产品出口东南亚及欧美,改写了中国空调压缩机无出口的历史。四字来,上海日立以“抢、逼、围”的姿态,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营销风格。“抢”就是抢时间、枪速度,使产品抢先进入市场。总经理沈建芳把这称为“橄榄球式的拼抢意识”。上海日立年产140万台空调压缩机项目上马之初,外有“洋机”大举进…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国际质量问题专家来兰博士预言:’”ZI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这就意味着,在下个世纪中,科技竞争和质量竞争将显得同等重要。在世纪之交之际,质量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金钥匙”。“质量金字塔”是上海日立在新形势下推进质量工作所作的一个形象比喻。本文所介绍的就是该公司在推行“质量金字塔”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对其他企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诞生于浦东开发开放春潮中的中日合资L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就像一匹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奔腾的骏马,跨越着企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上海日立”1993年实现了‘“当年开工…  相似文献   

7.
90年代末时上海家电工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谁也不愿看到的“黑色星期五”。随着上海日益向万商云集的大都市演变,国内外著名家电厂商,都把上海当作兵家必争之地,竞争在这狭窄的空间里愈演愈烈,那些曾经辉煌过的上海家电名牌,不知怎么的一个个陨落了。然而,恰恰在这个时段里,上海人却也奇迹般地守住了一块在家电行业中举足轻重的战略高地,那就是空调的心脏——压缩机。上海冰箱压缩股份公司与跨国公司日立合资的并由中方控股的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自建成投产以来,一直雄踞行业领头地位。从建厂初创两个“三个当年”,到1995年便“…  相似文献   

8.
信息     
海立,空调压缩机业的“中国脊梁”对于迅速成为家庭必需品的空调器,许多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国产品牌,有格力、海尔、美的、春兰、科龙、海信等。但是,对直接影响空调器质量的“心脏”——空调压缩机,普通消费者关心、所知甚少。不过,从今年开始,爱听广播的人每天早晚都能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了解到有关空调压缩机的信息。事实上,随着空调器覆盖率提升,市场竞争白热化,空调压缩机也正在从幕后走向前台,正如电脑业的“英特尔”一样,大众将通过各种渠道, 不断获知空调压缩机行业的品牌故事。在中国空调器行业开风气之先的就是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毫无疑问有着日资背景,确实,她也一直被许多人认为是外资品牌,其实,“上海日立“是一个国有  相似文献   

9.
上海日立经过近十年的迅猛发展,演绎出具有企业特色的“海立文化”。跨入新世纪、上海日立经营理念升华为“真心奉献” 四个字和以“寻找自己的顾客”为主线的八条共同价值观,明确了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为责任,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使命,以成为全球供应商为愿景。  相似文献   

10.
从1993年奠基到今天,上海日立在空调压缩机行业已经奋斗了整整十年,它已拥有压缩机产品自主开发能力。飞机翱翔于蓝天,是凭借它强大的引擎动力上海日立的长空搏击,靠的是什么?——“科技是企业的灵魂!”公司总经理沈建芳如是说。  相似文献   

11.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无数冒险家的乐园,无数创业者不计得失的商业开拓造就了这座城市勇敢无比的精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派商业的气息也滋润了新一代的IT英豪。随着以网络游戏为首的网络娱乐业的兴起,盛大网络的CEO陈天桥成为上海IT商业新生代的代表,当地20万游戏玩家亲切称呼他为“亿万小子”。  相似文献   

12.
依托“日立”国际性品牌资产,适时推出了“中间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这一富有创新意味的广告策略,让非终端性的空调压缩机直接展现并进入大众的视野中心,强化大众在空调消费方面的压缩机连锁意识,提高大众对于空调压缩机的品牌认知度,从而形成新的“B”to“C”to “B”的销售链。顺应市场变化 确立核心诉求  相似文献   

13.
时下,家用空调器是最热门的好销商品之一,走进家用电器商店,国产的上菱、华宝、春兰等琳琅满目,进口的检下、日立、三菱等比比皆是,在今年夏季高温还未到来之前,人们已经普遍感受到汹涌而来的新一轮空调器热潮,上海伟民空调设备公司仅四月份就销售了1500台,营业额达2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两倍,  相似文献   

14.
金艳 《珠江经济》2004,(2):94-96
日立制作所1910年由小平浪平创立。小平浪平在久原矿业公司的日立矿业修理工厂生产了第一台5马力的发动机。从那时起,日立“利用自主开发的技术,进行电机生产”,在各个领域发展增大起来,形成了日立企业集团。据美国《FOR—TUNE》杂志的排列顺序,日立1994年度的销售额  相似文献   

15.
2000年,这个新旧世纪的历史交汇点,它是令世人瞩目的新卅纪之门。国际质量问题专家朱兰博士预言:“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这就意味着,在下个世纪中,科技竞争和质量竞争将成为一个主旋律。诞生在中国改革开放春潮中的中日合资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犹如一匹奔腾在时代前沿的骏马,跨越着经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1993年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目标,创造了“上海速度”。1994年再创“当年投产、当年达纲、当年见效”的新业绩,体现了“上海水平”。1995年生产压缩机58万台。1996年产销突破100万台,实现产值10…  相似文献   

16.
红花绿叶相得益彰SHEC总经理沈建芳的助手们特约记者黄正成立仅三年的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SHEC)成绩骄人─—连续二次“三个当年”:1993年公司创建初期,取得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成绩;1994年公司生产初年,又取得了“当年投产、当...  相似文献   

17.
郊区将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主战场”和“发动机”。作为上海市“一城九镇”中的一城,作为上海郊区城市化的经典样板,松江新城的“造城运动”早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快讯》2012,(34):30-41
今天,我们如果在日本日立公司员工的面前,说“日立电视有多好”、“20年前的日立电视到现在还能用”的话,日立公司的人会有些尴尬,因为他们已经放弃家电产业了。“日本家电”,这个标志着全球传统家电产业最高端、最优秀、最有保证的代名词,正不可遏止地滑向“死亡”。  相似文献   

19.
熊飞 《中国高新区》2011,(7):118-119
自2009年起,日立一改以往其简洁、朴实的企业形象,在中国发布了全新的企业宣传形象“梦貘”。在传说中,“貘”被描述为“以梦为生”的生灵,吞噬噩梦,为人带来安眠。日立取其吞食污染、复原美好世界的寓意,传递其在华发展环保事业、促进低碳经济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上海“三个中心”的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转变上海原有的单一城市功能,增强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和扩散效应。换言之,就是要增强上海的经济竞争力。在世界信息革命时代,信息化是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上海“三个中心”的建设与信息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的。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将对“三个中心”的功能从信息上重新定义,使其具备以信息为依托的核心地位;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为建立“三个中心”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软件和服务保障,如金融电子化、贸易电子化、城市经济网络及遍布全市各企业甚至各户的城市基础网络等。上海“三个中心”建设要以信息化为基础性支撑,而信息化进程要以“三个中心”为核心来展开。以“三个中心”为核心的信息化,使全社会的信息化有了明确的中心,并提高了其流动效率,强化了信息化的经济功能。从信息角度讲,“三个中心”也就是经济信息生产、集中、处理与传送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