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世界范围来看,二战以前,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出现了人口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城市,人口和产业的增长以大城市为中心。战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迅速向外扩张,人口和产业增长出现了中心城区向郊区、小城镇、农村地区的转移,称为非中心化。由中心化到非中心化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下半叶,在全球经济恢复性高速增长、经济一体化和信息革命的共同推动下,一种新型城市化形态——大都市圈在世界范围内崛起。大都市圈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城市化进程和世界地缘经济格局,在近代城市增长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21世纪,我国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不断涌现,城市间联系协作日益紧密。为此,有必要借鉴国际国内城市发展有益经验,培育一批以超大城市为依托,具有显著带动力的大都市圈,引领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上海:建设跨国采购中心蓄势待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忠良 《开放潮》2002,(2):28-29
中国要实施自己的跨国经营战略,但同时又应该创造一切必须的条件使海外跨国公司能够顺当当地进来。中国经济中心上海是最先培育出跨国公司的城市之一,以后将成为跨国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总部集聚的“高地”。本期推出──跨国经营是生产力达到更高水平后要求分工深化、规模扩张的一种表现,是在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主动、赢得竞争的重要手段。 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到1995年底,全球跨国公司已经发展到4万家,拥有30余万家海外子公司,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全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  相似文献   

4.
本文检验了产业专业化、产业多样化对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增长都得益于产业专业化;产业多样化有益于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经济增长,不利于中等城市、小城市的经济增长;从全国城市的角度来看,产业专业化、产业多样化都有益于城市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亚洲国家城市化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 ,亚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大城市涌现最多的一个地区。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 ,亚洲国家和地区将遇到日益复杂的问题。由于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正处在经济起飞过程 ,城市化也进入了中期发展阶段 ,城市人口增长快、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等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正在困扰着亚洲各国和地区。本文分析了亚洲地区高速城市化的推动因素 ,同时着重分析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贫困化、环境恶化等负面效应 ,并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卉 《开发研究》2007,(1):68-71
为了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驻城市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国内的各大城市以各种优惠条件展开了对地区总部的争夺。本文认为城市要运用市场营销策略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驻,提出城市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市场细分战略、市场定位战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地点策略和促销策略。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其中影响最广泛、发展最快的三个区域分别是: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  相似文献   

8.
CBD(英文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是中心商务区的简称。它是现代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标志地区,是一个大城市经济、金融、贸易话动的聚核区和制高点。从国外的一些世界级经济中心城市来看,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柏林等,其作为国际性、经济活动中心的功能,正是通过其CBD地区来显示的。如纽约的曼哈顿,伦敦的道克兰、德国的法兰克福,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并行不悖的趋势,城市构成了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城市群则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从世界范围看,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大伦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超级城市群这五大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的五大增长极;在国内,已经较为成熟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也凸现出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以大、中、小城市有序分工为网络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从而使这两大经济圈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次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的第六大城市群和第六大增长极。在这种大的背景和趋势中,山东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来带动省域经济的发展,这是我省适应当前国际化、区域化经济发展趋势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思路。然而,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省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必须首先明确我省中心城市尤其是济南和青岛两大中心城市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位置和战略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中心城市以明确的功能定位,这样才能使战略思路的制定与实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经济转型是世界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梯度转移、老旧工厂的关闭,以及水、土地等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国内外许多城市遇到了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而且这已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我国大城市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寻求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引擎,实现城市产业升级和功能转型,是保持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繁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钱善刚 《特区经济》2007,224(9):159-161
抑止大城市人口增长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的政策取向,并且由于经济发展势差的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大城市人口几乎没有变化。本文以合肥为例,具体分析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并就如何加快城市人口增长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跨国公司集聚区域往往是世界经济中心、母公司及其外国子公司、产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中的地区。跨国公司集中区域是以某一城市为主的地区,而不是一个点,其形成是一个过程。近年来,世界跨国公司有集聚上海的趋势。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已成为全球生产基地、采购中心、RD中心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集中地区。跨国公司集聚上海将对上海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企业在向外国跨国公司学习、合作和竞争中茁壮成长,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各个层面研究了大城市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变迁,并进一步将城市化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相联系,阐析了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新格局发展下城市所面临的挑战,并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定位并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城市最发达、能极较高的地区,主要是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这四大城市群区域。城市群是什么?就是经济增长能最重心在空间形式上的集中表现,能极越高的大城市圈,越有可能成为国际节点城市。在这四大城市群中,历史上以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为最高。在以沈阳为中心的90公里半径内,集聚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等六座大中城市,再加上拥有30万城区人口、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媒体上不断爆出这经济圈那经济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其共性即以省会城市或其它大城市为中心,将周围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好的地区划入经济圈内,加以扶持,规划发展,这本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信息》2002,(24):44-44
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促使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以及人才加速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聚集和流动,使城市发展面临新的机遇.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竞争将日趋激烈.可以说,所谓经济的全球化竞争,许多是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展开的.因此,21世纪必定是城市发展和竞争的世纪.要赢得经济竞争主动权,必须把城市发展提升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强化经营城市理念,激发城市活力,加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城市规模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2年~2006年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本文估计了我国城市的最优规模和城市规模分布函数.研究表明:(1)从城市经济增长的角度,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最优规模为500万人左右,而且具有地区差异性,最优规模效应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2)我国城市规模基本符合帕累托分布,但与位序-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相比,还存在高位城市缺失的问题,表现为大城市数量不够、规模不大.基于此,我国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扩大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18.
陶然 《特区经济》2005,(11):88-89
一、关于最优的城市规模 在长期中,如果更多地鼓励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已经处于最优规模的或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就可以实现这一规模的中心移动,那么在这一地区中就可以使提供公共基础设施的成本最小化。这种陈述假设,存在一个最优的城市规模。在这一规模中,用以支持一定的经济活动增长的基础设施的边际成本是最小的。通常认为这种最优规模的范围是在最大城市和最小城市之间的某个地方。如果以社区的规模增长作为自变量,则城镇发展的边际成本有着类似“U”形的形状分布。其推论是,如果能够确定这一最优规模范围的准确界限,那么,支持私人经济增长的最便宜的方法就是鼓励处于这一规模范围内的城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华民  张晖明 《特区经济》1993,(10):20-21
<正> 基于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和中心城市发育基础,服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为自觉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和适应世界经济中心城市转移的态势,我们需要在现有的若干大城市及其带动的城市群中选准“首席城市”,以迎接世界经济中心转换的挑战和机遇。带动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上海正是这一角色的最佳候选者。一上海的优势主要为如下五点: 1、经济规模。上海1992年GDP达1054亿元,远远领先于全国所有其他城市。从总体上说,上海历来是全国经济中心,已具备的经济实力为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性经济中心提供了必要的基础。2、增长潜力。未来的竞争主要在于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上海不仅经济实力雄厚,而且在技术、人才、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均具有相当优势,从而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上海目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8.6万人,每万人拥有大学生91人,中专生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发展模式.正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主流模式。党的十七大指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以大城市发展为主导。积极推进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