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一个需要给予特殊关爱的弱势群体。由于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原因,许多农村贫困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和谐校园构建。解决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应根据其特点,建立适宜的心理辅导机制,并运用恰当有效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日见凸显。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和职业自我概念不合理、职业期望两极化、生涯自我效能感低、消极情绪体验强烈等.这些就业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而且还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需要针对他们开展整体生涯辅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学生自身也应加强自我心理建设,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困境,建立起健康的就业心理.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日见凸显.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昌俊 《理论观察》2008,(5):104-106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因物质贫困所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和严重,关注并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和高校工作的难题之一。我们应以其成因及特殊的心理特征为突破口,以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心理引导、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良好育人环境相结合为对策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贫困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他们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给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如何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适应社会环境,已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主要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寅 《黑河学刊》2009,(1):121-122
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着焦虑、挫败感、嫉妒心理、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高校应采取“建立多渠道扶贫机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心理健康自助组织、加强贫困生自强自立克服自卑意识的教育”等对策,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解决其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存在诸多心理问题,由此导致心理贫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心理脱贫.本文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现在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为主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忱好物质资助的同时,应结合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提高贫困生自身自助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伍莉 《中国经贸》2008,(24):147-148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存在诸多心理问题,由此导致心理贫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心理脱贫。本文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国各大高校扩招和现代社会人们对高等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贫困大学生逐渐成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改革而出现的特殊群体,承受着学习和生活的多方压力,由此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本文从高校贫困大学生现状出发,探究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励志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走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困境的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奖、贷、助、补、减、免"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资助体系面临诸多困境,贫困生的认定缺乏合理机制,助学贷款缺乏长效机制,贫困生资助方式单一,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学习贫困、就业贫困等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资助体系,积极开展多渠道的助学,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切实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是其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主要指贫困生面对物质贫困的巨大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因此,应充分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贫困生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开展有效的心理自救;加强心理指导工作,提高贫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4.
胡雪林 《魅力中国》2013,(20):35-35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在心理上存在诸多问题。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仅需要是物质支持,更重要是的他们的心理要拜托贫困。本文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5.
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因素等。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是:积极发挥社会的功能,加大高校的改革力度,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加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心理调适教育等。  相似文献   

16.
常素枝 《黑河学刊》2013,(10):188-189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具有生活俭朴,吃苦耐劳;学习努力,成绩优异;综合素质相对欠缺;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等特点。他们在就业价值取向上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有许多不同,国家应加大对贫困生就业的扶持力度;学校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培训与指导;贫困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相似文献   

17.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主体。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一项重要任务,在就业指导的学生中,贫困大学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难点之一就是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来说要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前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都是从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容易贴上负面标签让贫困大学生产生消极人格倾向,也容易限制贫困大学生真实能力的呈现,更会增加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无力感。优势视角则从贫困大学生的优势出发,挖掘内在潜能,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这可以挖掘展现贫困大学生的优势,让他们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归属,感受到爱,建立自信。优势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要以生为本,充分挖掘贫困大学生的内在优势和潜能,也要注重个性,有针对性地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更要整合资源,营造贫困大学生创就业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8.
尚宏祐 《发展》2012,(4):145-146
大学生攀比之风的盛行对大学生学业、身心等各方面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本文主要谈大学生攀比现象的危害,并简单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对正处于攀比狂热中的大学生,还是没有攀比的大学生或者有攀比倾向的大学生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表现为:不良心理倾向、消极观念和悲观情绪,其形成既有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外在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内在原因。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趋势下,高校贫困生因就业引发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本文尝试在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了解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提出笔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