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20周年。2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关村的发展建设。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由此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开了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转化科技成果、建设国家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中关村科技园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数量由原有的56家已增至83家。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辽宁到底差在哪儿呢?我想,中关村的经验就是我们的不足根据全省工作整体部署,2014年辽宁要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下大功夫。为此,我随省领导又一次来到北京中关村调研。中关村是北京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品牌概念,总面积480平方公里,上市公司达到229家,初步形成了"中关村板块"。沈阳高新区、大连高新区的起步与中关村同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但如今发展的规模和水平相差甚远。据统计,2012年中关村营业总收入达到25025亿元,沈阳高新区只有2288亿元,大连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又恰逢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20周年.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经过20年的发展,已从最初海淀区的"电子一条街"发展成为目前"一区十园"跨行政区域的首都高端产业功能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美的图画.  相似文献   

5.
20年前,"中关村"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还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但2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不断推进,"中关村"三个字已经浓缩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符号,中国创新精神的一种象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品牌. 20年时光荏苒,20年风雨兼程,中关村更像一个敢想敢为的青年,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已经从当年的几家零星企业聚集的一条街发展到现在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近百万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近万亿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但,中关村人并不满足于现在的成绩而止步不前,坚持不懈地创新才是前进的不二法则.展望未来20年甚至更远,中关村靠什么支撑未来的增长,这是中关村人一直求索的课题.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这正是中关村人面对未来发展的心境写照,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好比爬山,登上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然后又面对另一个高度,要过更高的坎.中关村的发展之路,就是这样一个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座风景美丽却又艰难曲折的高山.  相似文献   

6.
本刊记者:中关村作为全国第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别是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中关村的创新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郭洪: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拉开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25年来,中关村在积极  相似文献   

7.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以下简称中关村)诞生。20年来,中关村在改革中探索,在创新中前行,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为国家科技创新和北京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成立最早的科技园区,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如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发展到54个.20年来,以中关村为首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关村等科技园区的建立.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促进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建时期,我在国务院协助国务院领导做些具体工作,对此有所体会.我结合自己当时的经历,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回看中关村     
2012年12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中关村考察并与部分企业负责人座谈。他说,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仍然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25年的发展,中关村目前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近三年企业总收入连续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技术交易量占全国的40%。温家宝说,1987年12月,中央委托我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进行调研,几个月后批准了调研报告,决定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国内各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建成一些高新技术园区,尽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已成为当地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中关村科技园区无疑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亮点。文章通过对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劣势的分析,提出了中关村对我国其他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正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前身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祥地,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经过规划调整,海淀园目前占地174.06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底,园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05家,占北京市55%;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12000家;上市、挂牌公司共计331家,占全市  相似文献   

12.
一提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是首善之都的重要经济支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事实上,中关村已成为全国各地高新区的"参照系",更是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学习的标杆.没有哪个高新区,像中关村一样,汇聚如此多重的功能,承载如此多元的期望!  相似文献   

13.
十一年前,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国最大的知识密集智力密集区中关村诞生。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政府扶持、全方位推动;二是走民营科技创业之路,即以科技人员主体创业,智力资源激活最大化,运作方式市场化、民营化。一、民营科技牵动中关村发展北京高新技术产业是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已发展成为以中关村园区为主体,丰台科技园区、昌平科技园等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十多年来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区一直保持了持续、高速、协调、健康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于1988年正式批准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决定在北京中关村兴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8月,中央和国务院又明确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国家火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开了我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序幕。20年来,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国家高新区)构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的布局,已成为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前沿阵地。今天,国家高新区已形成“54+1”的新格局,正步入实施“二次创业”战略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创新之路——中关村科技园区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建立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后改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简称中关村),从此拉开了建设国家高新区、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中关村走过的这条路,是不断创新、发展,变化的路.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八十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中关村一大批科技人员以一往无前的巨大勇气投身科技变革,在中关村地区"下海"创办科技企业.为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从全国首家民营科技机构,到以"两通"、"两海"为代表的、由众多科技群形成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再从全国首家科技园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到1999年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如今的中关村已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硅谷".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相似文献   

17.
新浪的部分迁出,微软的欲走还留……前段日子,人们绕有兴味地关注着中关村:有人说中关村每况愈下,有人则不以为然……作为中国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的一举一动已经被赋予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开发园区     
《首都经济》2013,(6):78-78
随着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心向北转移的趋势,海淀北部新区已成为北京最具发展活力的创新区域,承载了中关村未来十年,承载了中关村创造力进一步升级的主要空间,作为区域内唯一现房在售科技总部建筑群,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产业>杂志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同步,一起走过了难忘的20个春秋.我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早期的参与者之一,见证了中关村20年风风雨雨的发展轨迹:即从一个郊区城镇发展到现在具有现代化规模的新城区: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发展到闻名世界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巨变,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中国实施火炬计划的光辉典范,是北京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动写照.在这片沃土上,一批批敢于开拓创新的弄潮儿.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已干出了一番辉煌的业绩.  相似文献   

20.
始自1951年创办发展的“硅谷”,堪称当今园区的典范。20世纪80年代之后,园区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办中关村科学园的基础上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区、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几百个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