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安全。石油供应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时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据国际能源专家分析,在今后20年内,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将急剧增加,石油供应中断的危险性也将增加。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不仅要重视国内市场,而且还要特别注重国际市场,要站在全球角度来审视本国的石油供应问题。世界各国对全球石油供应资源的争夺,构成了世界各国政治、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国外石油跨国公司并购动因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胡涛 《经济纵横》2001,(2):45-48
近年来 ,欧美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把争夺国际石油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因而 ,发生在石油跨国公司之间的并购对整个世界石油行业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影响。本文对 1 998年以来石油跨国公司的巨额并购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指出这一趋势对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齐欣 《时代经贸》2013,(14):3-3
世界石油市场主要存在资源拥有者、消费者以及投资者三个主体,在石油经济背景下,国家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资源拥有者,其实石油经济最直接的受益者。本文中以委内瑞拉为例,研究石油经济与石油政策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委内瑞拉石油“战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齐欣 《时代经贸》2013,(13):3-3
世界石油市场主要存在资源拥有者、消费者以及投资者三个主体,在石油经济背景下,国家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资源拥有者,其实石油经济最直接的受益者。本文中以委内瑞拉为例,研究石油经济与石油政策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委内瑞拉石油“战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崛起,两国对能源特别是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两国国内石油储量有限,石油的生产远不能满足国内经济迅速增长的需求,这使得两国近年来在寻找海外石油供给来源时频频“碰撞”,存在争夺能源之势。由于两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两国必须在这个问题上采取合作的态度以避免“双输”。  相似文献   

6.
确保我国石油安全供应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发展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0年代西方发生“能源革命”以后,许多国家安煤用油,使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70年代虽然发生过两次“石油危机”,但石油在能源中的核心地位并没有被动摇。随着世界经济对石油依赖程度的加深,各国纷纷采取对策,力求获取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保障本国经济安全。进人21世纪之后,石油仍将是世界重要的战略物资和主要能源,在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占重要地位,因此,石…  相似文献   

7.
石油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包括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乃至国家在世界国际中经济地位的增高都与石油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石油企业不但在很大的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而且石油企业随着人们对石油能源的要求不断的创新,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对石油企业会计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石油企业必须增强企业成本及质量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及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相远  李亮 《经济师》2005,(9):246-247
当前,世界能源的突出问题是如何确保石油的可靠供应,能源安全集中反映在石油安全问题上。我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的依存度不断提高,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石油资源环境。文章针对我国面临的石油供需形势,提出了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石油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资源全球化活动的深入,世界各个国家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多,世界范围内对石油资源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石油进出口贸易对我国保障经济稳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庆。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应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油价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包括战略储备、备用产能、替代能源、预警机制等。2003年我国共进口原油9112.63万吨,同比增长31.29%,数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预计2004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的石油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最近10年里,整个世界经济快速增长,使得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能力达到了极限。现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2600亿吨,至今还剩1400亿吨,目前年产量约34亿吨。按年均需求1.5%~1.8%的增速,今后尚可延续开采35~40年。尽管谈论石油枯竭为时尚早,但石油可采量越来越少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梁凯 《当代经济》2011,(13):52-53
石油是国民经济的血液与命脉,它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和争夺的焦点。石油行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石油开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石油企业投资必须做好投资项目论证评估、重视投资项目估算、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加强投资项目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3.
石油是世界能源问题的核心,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逐年增加,石油作为当今世界的主导能源,一直在世界能源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本文借助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从世界能源格局及其变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石油的主导趋势,探寻了产油国和用油国博弈主导油价走势,并得出油价将长期保持上涨趋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商周刊》2011,(21):8-8
威廉·恩道尔推论,已经形成的世界石油秩序,是美国的大财团和政府为了抬高油价,控制其他国家开采和进口石油而联合策划的一个阴谋。如果此说成立,那么世界的经济格局肯定会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在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由于油价猛涨和需求锐减,导致了全世界石油化学工业发生了结构性衰退,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石油化工企业,更是在短短几年内业绩一落千丈,从而使石油化学工业从“朝阳工业”一转而成为“夕阳工业”。但是,从1986年起,世界的石油化学工业又转向复苏,亚洲石油化学工业的回升尤为显著。导致亚洲石化学工业迅速复苏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世界最高的。其中亚洲四小(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更为惊人。第二,  相似文献   

16.
海湾六国的石油收入及经济形势预测徐培基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海湾合作委员会六个成员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额的60%。海湾地区的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油生产出口,石油收入在沙特阿拉伯的国民收入中占35%,占政府财政收入的75%;在阿联酋石油、天然气...  相似文献   

17.
《经济纵横》2005,(11):11-11
随着石油行业利润的高涨,其人才需求也出现严重缺口。特别是工程学人才。美国大学毕业的石油工程学生在缩减,今天只有1500名该专业的报名生,比1982年下降了85%。危机引发了该行业对人才的争夺。善用优秀人才的企业却有很多共同点:用谦虚的态度从外部招聘人才;  相似文献   

18.
于立 《时代经贸》2007,(8Z):92-93
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石油越来越多的成为世人关注的话题。世界都在为石油奔波,中国自然也是在这股洪流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喜人的增长状况。与此同时,我国的各项资源的消耗也是大量增加,尤其是石油资源。至2005年,我国对石油进口依存度己达40%,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与能源使用效率测算,  相似文献   

19.
浅析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是一种战略性资源,石油的供给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石油安全是一个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我国能源优质化的加强及需求数量的不断增加.仅靠国内石油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我国的石油进口正在迅速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因此,对我国石油能源供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石油安全战略体系的构建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初期世界石油流动的空间格局与流场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是一种地域广、规模大、具有巨大社会和经济影响的历史现象,在运作形态上具有明显的流场特征。从世界石油的供需格局入手,将全球划分为全流出型、基本自给型和全流入型等3种类型,并依据流动比率将石油的输出、输入地划分为输流中心、汇流中心两大功能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场的理论分析了石油流动的动力(流场位势差)及阻力(空间距离),并依据位势梯度将世界石油流动区域分为北美、中南美、非洲、中东、欧洲和欧亚大陆以及亚太等6个流场,同时对石油流动的两个主要通道——海上航线、陆上管道进行了分析,建立了21世纪初世界石油流动的轨迹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