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对当前国际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二者结构性"脱节"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造成经济震荡的重要根源.影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关系的首要因素是货币在各经济领域的投放比例差异.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货币投向角度构建修正的货币数量论模型,分析经济周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要科学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必须清楚界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行为与虚拟经济行为的概念和范围,认识和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辩证关系.本文在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梳理并分析了当前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认为宏观经济政策重总量增加、轻结构协调,流动性在虚拟经济领域分布结构不均衡,收入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亟需解决.因此,本文认为实虚兼顾地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治理整顿不良虚拟经济行为,科学发展实体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在经济繁荣时期的过度膨胀必然形成经济泡沫。泡沫的破灭.导致资金链断裂冲击实体经济的运行。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冰岛破产与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源基础之上,论证虚拟经济必须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8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笔者认为,这场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全球特别是美国的虚拟经济发展完全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所引起的。我国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要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虚拟经济,正确认识虚拟经济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在经济繁荣时期的过度膨胀必然形成经济泡沫。泡沫的破灭,导致资金链断裂冲击实体经济的运行。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冰岛破产与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源基础之上,论证虚拟经济必须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自强 《新金融》2013,(2):19-22
要科学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必须清楚界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行为与虚拟经济行为的概念和范围,认识和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辩证关系。本文在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梳理并分析了当前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认为宏观经济政策重总量增加、轻结构协调,流动性在虚拟经济领域分布结构不均衡,收入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亟需解决。因此,本文认为实虚兼顾地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治理整顿不良虚拟经济行为,科学发展实体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方友林  陈茉 《新金融》2009,(9):31-33
资产泡沫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将资产价格更多地纳入货币政策的视野,符合现代全球经济变化的趋势,对促进金融经济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复苏根基未稳的情况下,针对房地产和股市的双泡沫,货币政策微调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在维持一定程度资产泡沫的同时打消市场对资产价格单边上涨的心理预期,逐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通过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复苏来维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流通过程中流入与流出生产系统的货币,是剩余价值的货币资本形态,其随着经济形态的不断发展,最终形成现代社会巨大的虚拟经济网络系统,并且成为分割社会剩余价值的巨大的权力体系。在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体制中,虚拟经济有可能通过各种社会传导机制,引发社会的经济危机,故此,探析虚拟经济的形成与对实体经济的正负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金融博览》2011,(2):65-67
在成功应对通胀与经济下行的不利局面后,日本实体经济的创造力接近顶峰。当增长不得不依赖更多的虚拟经济来支撑的时候,泡沫就已经产生了。  相似文献   

10.
虚拟经济繁荣与实体经济放缓具有共生性。资本管制放松、货币扩张与低利率条件下的金融化导致虚拟经济繁荣。金融化分层特征表现为:经济货币化和债务化加深、金融部门膨胀和非金融企业与家庭金融化。我国金融化特征包括:经济货币化程度高企和杠杆率快速攀升、银行业主导的泛金融部门膨胀、房地产金融化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金融化并不能改变实体经济增长放缓的长期趋势,过度金融化反而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造成多重不利影响。经济虚拟化和资本金融化的正向反馈机制和基于风险与收益的跨期选择决策机制可以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为金融化提供解释。西方各国金融化治理的关键在于打破垄断金融资本权力主导的制度框架。我国的金融化治理对策包括:宏观上控制信贷投放规模和有效区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货币需求,中观上控制房地产等泛金融部门膨胀,微观上加强对企业的金融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11.
双向治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治本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实体经济交易需求与产权转换等方面的需要,出现了虚拟经济的范畴.虚拟经济是新经济的一种重要经济形态,作为一把"双刃剑",它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思想、新变化的同时,也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种种问题.当今世界,各国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因此结合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问题,改变单向的治理模式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问题的联系、从双向治理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经济实体的优化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永钦  高鑫  袁志刚  杜巨澜 《金融研究》2016,431(5):191-206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和不同国家的发展路径促使经济学家们反思资产泡沫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过去几年主流经济学中开始涌现出一些富有洞见的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本文通过一条逻辑主线对基于这些文献的进展进行了系统评述。资产泡沫产生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它既影响实体经济的效率和增长,也影响实体经济的波动。其中,金融发展程度(金融市场的完全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金融发展程度会影响到资产泡沫的产生;而资产泡沫既可以缓解经济中的扭曲,也可以加剧经济中的扭曲,使得经济增长偏离黄金律。制度质量则会强化金融发展程度的影响。金融发展程度与制度质量在开放经济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到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向和结构,从而对实体经济的增长和波动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本文中所综述的理论洞见对于中国这类金融市场欠发达、正面临金融自由化与结构转型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最后讨论了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虚拟经济能贡献GDP,但不能贡献社会财富。GDP与社会财富章主要通过研究泡沫经济的形成机理,研究中国泡沫经济的形成来提出对其的化解方法。的增长脱节,那就是经济泡沫的显现。中国的情况还有点特别,虚拟经济繁荣是追求GDP的需要,不是经济发展自身的泡沫。当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经济增长不能有效持续的时候,发展虚拟虚拟经济才了政府经济目标的的一个选择。本  相似文献   

14.
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经济货币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其范围和内容的,虚拟经济的新形式,则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大幅度的偏离,使现代经济的预测、调控处于越来越不确定的境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现象值得思考:回顾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本轮美国金融危机,每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动荡和危机,都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快、更稳,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再上一个台阶。经过几级跳,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因何而起,这是已经被讨论过多次的问题。从内因来讲,其聚集的成本优化是集群企业竞争的一个优势。由于集群企业的数量与产业链上的企业运行成本成反比,因而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成本根源。本文通过一个多企业跨期古诺博弈行为的分析研究来说明产业集群的成本递减现象。试图用成本递减的论证对产业集群作出一个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虚拟经济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下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对整个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实体经济下的企业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其也有负面影响。本文从积极与消极影响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列举了虚拟经济下融资与投资的方式,并进行分析,以引起宏观部门和企业主体对虚拟经济的全面关注,从而有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面临"三大结构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借鉴其他学者研究将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划分为虚拟经济,探讨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行业的收益导向,对"脱实向虚"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第一,我国虚拟经济发展迅速,对实体行业的影响强度减弱,虚拟经济聚集大量资产泡沫,呈现出灵活正负波动的发展态势;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实体经济对于虚拟经济的冲击反映不足,将会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虚拟资本特别是国际虚拟资本及其造成的经济泡沫现象的研究,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了虚拟资本的特点,泡沫催生以及泡沫破灭的机理,国际虚拟资本加剧泡沫造成的危害和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我国应以泰国经济危机发生和日本金融泡沫破灭为前车之鉴.采取积极的措施阻止虚拟资本及经济泡沫对我国经济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20.
关于虚拟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