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班木经》制作算盘的规格 ,由于古文没有标点 ,造成后人点句错误 ,虽有人认为我国算盘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 ,争论长达 1 6年之久。姜 (克华 )老并亲自改制成以“线”为梁的称作《鲁班算盘》 ,撰文《〈鲁班算盘〉制成了》在《齐鲁珠坛》2 0 0 0年 5期发表 ,借以证实我国算盘曾经过以“线”为梁的发展阶段。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曾以拙文《对〈算盘以“线”为梁的阶段〉之我见》(载《齐鲁珠坛》2 0 0 1年 3期 )进行争议。笔者早年曾响应号召下乡 ,用学得的木工技术制作门窗、写字台等 ,对“起碗底线”和“起一字线”都经常使用近十年之…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 ,算盘的研究者对制作模式各持己见 ,有人认为原始型算盘没有横梁 ,以算珠颜色区分上下算珠之值 ;姜 (克华 )老认为算盘以“线”为梁 ,并以制成的“鲁班算盘”作证。究竟何说为是 ?笔者认为周葵先生在《齐鲁珠坛》1 999年 6期所载《此“线”非那纟泉》一文对原文错别字加以纠正 ,尤其对“起碗底线”的考查 ,说明算盘并不存在有过以“线”为梁的阶段完全是可信的。1 《鲁班木经》原文虽无标点 ,但仔细推敲点句 ,文中“起碗底线”起着一语双关的作用。因为算盘构造之框梁 ,既有厚度而无棱角 (下底除外 ) ,须经“起碗底线”才能将棱角…  相似文献   

3.
中国珠算协会 1 995年编制的《中华算盘精品鉴赏》的《序言》第 3页中说的好 :“古今算盘 ,历经沦桑 ,不可能是一个模式。经过有机连结 ,自然与众说纷纭不同。历来形成的年代论 ,将以阶段论所代 ;……”笔者非常同意这种论点。《齐鲁珠坛》1 984年第 1期发表的拙文标题就是《算盘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可是周全中老先生 (简称周老 )却说《珠算盘发展经过以‘线’为梁阶段的说法错了》(见《齐鲁珠坛》1 984年第 1期 )。1 算盘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通过最近我请邓友国高级木工技师 (简称邓高师 )主要用手工制成了一把上二下五 1 4…  相似文献   

4.
《鲁班木经》 ,明刻本全名为《新镌京板工师式鲁班经匠家镜》(以下简称《木经》) ,其中有制作算盘的规格。原文如下 :算盘式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起碗底线上二子一寸一分下下五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而做。《木经》中的文字 ,均无标点。李俨先生在他所著《中国数学大纲》(下册 ,1 958年版 )第 3 1 8页中 ,经他标点后《木经》的“算盘式”全文如下 :“一尺二寸长 ,四寸二分大 ,框六分厚 ,九分大 ,起碗底 ,线上二寸 (子 ) ,一寸一分 ;下 (线 )下五寸 (子 ) ,三寸一分。长短大小 ,看子而做”。以后钱宝琮先生等对李俨先生上述的…  相似文献   

5.
姜克华老先生的大作《试论我国算盘发展的阶段》见本期。笔者拜读后 ,对算盘发展的阶段论这一论点深表赞同。早于 1 990年 1 1月 1 9~ 2 1日在临沂召开的全国珠算史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上交流的拙文《对珠算史研究的几点思考》(载《齐鲁珠坛》1 991年 3期 )中就曾提出“珠算盘似应以有无横梁作为分期”的设想 ,并指出 :《珠算》一词 ,最早出自东汉徐岳《数术记遗》一书 ,已故珠算前辈华 (印椿 )老曾称作《游珠算板》。笔者曾在《山东出土文物为珠算的起源佐证》(载《齐鲁珠坛》1 983年 4期 )拙文中指出 ,这种游珠算盘既是现代有档串珠算盘的雏…  相似文献   

6.
《鲁班木经》有明刻复印本和清重校石印本。明刻本全名为《新镌京板工师雕 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下署:北京提督工部御匠司司正午荣汇编局匠所把总章严同集南京御匠司司承周言校正“算盘式”原文无标点如下: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起碗底线上二子一寸一分下下五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而做。李俨先生是最早发现《鲁班木经》中算盘式,他在《中国数学大纲》下册318至319页写道:算盘式: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起碗底,线上二寸(子),一寸一分,下(线)下五寸(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  相似文献   

7.
一个被日三奉为“算神”的中国人江志伟日本民间把每年8月8日定为“算盘节”,人们在这一天都要抬着大算盘和被他们尊奉为“算神”者的画像上街游行、集会纪念。这位被日本奉为“算神”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国人安徽屯溪的明代著名珠算宗师程大位。程大位何许人也?日本...  相似文献   

8.
1 前言为了更好地有助于研究探讨我国算盘的历史及其发展过程和经过那些阶段 ,必须把“珠算”这个名词及有关的事物先予说明。1 1 什么是“珠算” ?什么是“珠算” ?各人的说法虽然不完全相同 ,但重要意义基本是一致的。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运算的一种计算技术 ,是一门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内的应用科学。由于算盘上面有算珠 ,运算时 ,根据珠算的口诀、原理和方法拨动算盘上的珠子来计算 ,珠停数出 ,所以叫“珠算”。这是现代对“珠算”的名词解释。“珠算”这个名词。在我国书笈中最早出现的 ,就是《数术记遗》(简称《记遗》)。《记遗》…  相似文献   

9.
追念前辈以励后人(下)──写于华印椿老先生百岁诞辰之前姜士贤五、维护荣誉无私无畏日本数学史专家三上义夫在其所著《中国算学的特色》一书第斗一二章末段说:“此种算盘(指《算学通轨》和《算法统宗》二书所举算盘图示)或出于《数术记遗》之‘珠算’。然梁上改一珠...  相似文献   

10.
正珠算最早就是用珠进行计算,算盘是在珠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珠穿在档上,档固定在框和梁上,就形成了现代的算盘。在东汉徐岳的《数术记遗》中就记载有用一珠的太一算,两珠的两仪算,三珠的三才算,五珠的珠算。后来才形成算盘,就是现在有框、梁、档、珠组成的算盘。  相似文献   

11.
我和算盘诉衷肠每天我都把你擦得锃亮,不让灰尘遮盖文明之光,打从那天爱上了你算盘呵,我就发誓要爱你爱到地老天荒。抚摸你的梁框我百感交集,抚摸你的盘珠我情歌轻唱,让柔软的绸布作证吧,我天天和算盘倾诉衷肠。每天我都把你拨得山响,不让讹误逃脱智慧之网,打从那天爱上了你算盘呵,我就立志要伴你伴到山高水长。拨动你的上珠我重任在肩,推动你的下珠我不做假账,让上下的算珠作证吧,她时刻如警钟长鸣耳旁。算盘舞曲穿起算盘服,跳起算盘舞,三下五去二,二一添作五。算十算百算千万,算加算减算乘除。算珠铿锵来伴奏,男女老少咱们尽情跳起算盘舞…  相似文献   

12.
是那位古人留下的这把木琴噼噼叭叭唱到今是那位古代巧匠传给后代的算具像珠具一样吸引着千万个儿童呵 ,把把算盘牵起人们满怀思情每个注目者无不献出爱怜你从远古传到这个世界为人世间拨唱着苦乐清贫算盘 ,唱出一首首中华创业曲从昨天一穷二白唱到今天繁荣昌盛当孩子们从算盘上弹奏一曲聪明乐曲我也看到你一颗无私永恒的心我思索着这算盘把那发明人追寻噼噼叭叭算盘似答我所问一个没留下姓名的中国人仍在我们中间那颗噼叭造福于人民的心永在跳动一颗伟大为民造福的心声——追踪算盘发明人情思@戈缨!《珠算报》  相似文献   

13.
最早的文学作品中的算盘文化范例当属宋末元初作家刘因(1249—1293)在《静修先生文集》卷十一中的《算盘诗》,诗曰:“不作瓮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这是一首借题发挥以“算盘”为题用以抒发作者“知足不辱,反对好财盘算思想”情怀的准...  相似文献   

14.
著名作家乔羽的《算盘歌》春增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著名歌词作家乔羽1994年曾在珠算宗师程大位的故乡──安徽省屯溪,为他家乡山东电视台拍摄的以算盘为内容的电视连续剧创作了一首唱算盘而又不尽是唱算盘,谈论世间哲理而又句句不离算盘的《算盘歌》,现介绍给《...  相似文献   

15.
喜读《齐鲁珠坛》1 996年 5期王昌水老师大作《“睡算九十九归”有感》获益良多 !王老以耄耋之年 ,亲身实践体验 ,介绍了“睡算”的体会 ,总结出“睡算”有利于脑中算盘图像出现 ,有益于增进身心健康 ,延缓衰老 ,并将珠心算的训练对象扩大到了中青年和老年人。笔者年过半百 ,一样学习“睡算”多次 ,并大有进步。为求脑中出现算盘图像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知却在静卧睡算处”。这是怎么回事呢 ?科学研究发现 ,人脑每分钟可接受 60 0 0万个信息 ,其中 2 4 0 0万个来自视觉 ,30 0万个来自触觉 ,60 0万个来自听、嗅、味觉。在浓重的…  相似文献   

16.
李培业 《新理财》2003,(2):6-11
本文缘起 《数术记遗》记载有13种计算工具,其中“九宫算”具有奇特的性质,与其他各种算具绝然不同。日人三上义夫在其《中国算学之特色》一书中曾有所论及,但甚为简略,只有如下数语: “九宫算,如图所示;以自一至九之数排之于方阵内,指定其中任何一格,即表相当此格之数。” 我国许莼舫在其《中国算术故事》一书中介绍更为简略,其言曰:“九宫算刻板成九格,如图,依部位定数,用算珠放  相似文献   

17.
《我把算盘失落了》是刊登在九六年第9期《歌曲“杂志上的一首创作歌曲的题目,是词作家黄淑子和作曲家刘友平联袂泰出的新作,全词如下:“我把算盘失落了,有几分眷恋;我把算盘失落了,失落了一个古老的烦恼。电脑的琴键弹奏着欢歌,银屏上映出串串绿色的笑。心儿在琴键上跳跃,快把数字的音符存进电脑。唉,我储蓄起一个个小小的我,嗅,我推动着一片片大大的潮!我把算盘失落了,有几分眷恋;我把算盘失落了,我的心曲在琴镀上飘呀飘……’f读罢这首《我把算盘失落了》,我立即联想到同样是这家《歌曲》杂志发表的另一首与“算盘”有关…  相似文献   

18.
江志伟 《新理财》2005,(5):22-23
本刊2003年第3期曾以头条位置推出由江志伟先生撰写的《中国珠算应申报“世界非物质化遗产”保护》一。在海内外珠算界引起强烈反响。令人欣慰的是,当年的这个提议现在已经进入实施阶段。由江志伟先生应邀执笔撰写的《世界非物质化遗产——〈中国算盘与珠算化〉申报书》已经政府部门逐级上呈正式启动申报程序。兹将该《申报书》提纲选刊如下。以飨读。  相似文献   

19.
从速给“头脑里打算盘”统一命名刘扬彦黄文坤《现代珠算》1/96期,发表《致读者和作者》,提出统一一些名词术语的要求。该刊同期刊载长沙李昂的大作《统一名词术语好》,文章的第一点说,心算而脑算,把“心”改为“脑”是符合客观事实和语言发展规律的。笔者深表赞...  相似文献   

20.
要牢记周总理“不要把算盘丢掉”的衷告──读《中国会计告别算盘》一文的思考迟荣瑜读1994年9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载《中国会计告别算盘》一文,文章以“中国财政部决定到2000年,要在40%一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实现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