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产业结构趋同成因分析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时期而出现。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观点归结为体制原因,体制弊端是产生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主要的内在根源。另一类观点则归结为非体制原因。这两类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阐述了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同时也为我们找到对策提供了依据。即:产业结构趋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原因,在一定时期也会有几个原因同时导致,不能简单的判断为那一个单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结构转型与地区收敛:美国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一个地区收敛与结构转型的分析框架 ,以报酬递增理论为基础 ,以美国经济历史为例 ,详细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地区收敛不仅取决于产业结构趋同 ,而且也依赖地区间工资趋同 ,而产业趋同和工资趋同都归结为地区结构转型。美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目前中国缩小地区差距的根本途径是尽快实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利用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理论框架,揭示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单一的中央政府依托相对绩效考核的晋升激励假设下,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会采取模仿战略来最大化自身利益,进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而放松假设后,地方政府的行为将出现分化.接下来,本文根据1999-2007年中国省际间工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变动情况,对理论推导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近年来导致我国产业结构趋同的关键因素并非地区间相对绩效竞争的结果,而是由GDP增长率等绝对绩效指标带来的晋升激励扭曲.此外,地方政府追求财政收益控制权的行为,将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结合2010年滇黔桂三省的统计年鉴数据,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对滇黔桂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滇黔桂地区间只在三次产业部门这样的宏观层面上具有较高的相似系数,而在工业内部行业间相似水平大大降低。因此,滇黔桂地区产业结构间只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不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并且这种趋同现象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经济时代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经济发展史也是产业结构变迁史,产业结构变迁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与行政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存在本质差异。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警惕地区产业结构的非正常趋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但我国经济结构却并不合理,最突出地反映为地区产业结构非正常趋同。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但迄今仍未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及其趋同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是在计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逐步引进了市场机制,同时也强化了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利益驱动,从而产生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会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历史、演变态势、趋同的危害和深刻的复杂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8.
地区工业结构强烈趋同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独有现象,是国民结构失调在区域上的反映,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本文以省级区域作为主要讨论对象,现就目前我国省级区工业结构趋同问题作些探讨。一、我国地区工业结构趋同的现状我国工业结构中的地区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轻重结构趋同。可以通过霍夫曼比例分析方法得到证实。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版)资料计算,1990年各地工业的霍夫曼比例十分接近(见表)。从霍夫曼比例的公式可以看出,比值大于1即为轻型结构。比值小于1即为重型结构,比值等于1即为轻重比重相等。上述各地比值除少数地区大于或小于1外,绝大多数地区的比值均接近于1,而且1982年到19卸年绝大部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各区域产业结构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趋同倾向,这种倾向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实中如何避免各个区域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造成更高层次的趋同呢?本文以两个区域面临的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为例,探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合理选择,得出区域以产业结构相对高度化而非绝对高度化为目标,可以避免因产业升级而造成的高层次趋同。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现有基础之上,运用多地区相似系数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同构问题进行全方位研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长江经济带存在合意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但不存在显著的产业同构现象,其中江苏和浙江同基准的产业结构趋同属非合意。  相似文献   

11.
林巍 《特区经济》2010,(12):61-62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区域经济中心则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的基础,区域经济中心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本文就是力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探讨河北省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区域经济中心,揭示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与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杨省贵  杨治远 《改革与战略》2010,26(11):118-121
文章介绍了航权开放以及经济安全的概念,分析了航权开放将从生产要素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以及制度环境安全三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安全产生影响,提出为了维护区域经济安全,在航权开放中应注意分析区域经济的要素素质与要素结构,把握好时机与节奏,同时还要完善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安全性的政策支撑系统。  相似文献   

13.
王淑梅 《改革与战略》2011,27(9):116-119
现代经济的增长本质上是以产业结构的变动为核心,产业结构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标志。区域经济要保持健康、快速、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而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否正确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关系到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文章通过探讨现阶段东北地区的主导产业,为东北地区今后发展的方向提出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前后东盟十国的经济趋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东盟目前的层次属于较低级的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方向是要要建立经济共同体。而这一努力方向的障碍之一就是东盟10个成员国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十分明显,因此如何缩小成员国之间的差距是东盟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σ趋同、绝对β趋同和俱乐部趋同三个方面对东盟整体及各个分组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进行全面分析,客观地判断了当前东盟各国的经济趋同、趋异性,为东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实证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曹茉莉 《开放导报》2006,11(5):27-31
沿海地区应发展欠发展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表现,研究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持续、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GDP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等方面实证分析了沿海地区应发展欠发展现象,认为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的区位提升能力弱、发展性资源相对匮乏;投资力度不强,资金使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以及企业集群的规模偏小等。沿海应发展欠发展地区要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区位优势;加快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逐步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还要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大力吸引国外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实证研究电子商务发展对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会通过影响产业集聚来间接对地区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并且电子商务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电子商务发展对于不同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指出,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成为国家未来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陕西省地处内陆,在经济发展中积极响应和实施开发开放政策,以促进境内外各种要素资源流动和整合来推动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眼于区域未来,陕西构建我国西部内陆型开发开放高地对于地区经济顺利转型,缩小地区差距,推动地区工业化和市场化深入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区域产业转移问题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客观现象,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差距悬殊,而各区域又面临着不同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又进一步拉大了区域间的差距。因此,顺应区域产业转移的客观趋势,加大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经济扩散的力度,对于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顺利实现。“两个率先”与“富民强省”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丽  黄卫东 《新疆财经》2009,(3):11-15,34
新疆地域广大,各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很大不同。本文通过panel—data计量模型,采用1978年-2007年(1978=100)30年的统计数据,对新疆各区域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一些启示和建议,为政府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ntercountry inequality and convergence in Asia by using a combined approach that is based on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and transitional dynamics analysis. 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irst, decomposition by regional subgroups is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interregional component and the five spatial groupings to overall inequality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of inequality in Asia. Second, the technique of decomposition by income sources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and service sectors to facilitate formulation of industrial polic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present study analyses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assesses the possibility of converg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