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默的债权人与大股东的控制权升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成了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纵观这些文献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仅仅局限于冲突的双方,即仅仅局限于股权融资的主体,而将企业资金来源的另一重要渠道的债务主体--债权人几乎完全置于一边了.与此同时,学术研究中通常认为债务融资对企业具有积极的治理效应,即利用债务融资降低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从而可以提升企业的价值.为此,本文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并从理论上对其进行了证明,即在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护的条件下,债权人有可能保持沉默,坐视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甚至与大股东合谋来共同侵占小股东的利益.笔者通过对模型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大股东与债权人的合谋行为不但侵占了小股东的利益,而且减少了企业的价值,降低了企业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甚至对其他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并最终减缓整个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以及导致整个金融资源的低效率使用.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国内外有关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的"掏空"行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大股东占款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程度;侵占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侵占行为与报表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从公司治理角度,如股权结构对占款行为的影响等进行建模分析。而对此做出的改革应包括司法体系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根据产权理论的分析框架,对于公司治理层面的改进涉及以下方面:内部各层级权利的相互制衡与监督;通过法律规范约束大股东表决权限;信息披露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对大股东的行为研究属于公司治理问题的一个范畴。早期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关注的重点主要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即所有者如何保证以代理人为代表的管理层为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做出最大的努力。不过,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股权不是分散的,大股东积极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解决了股权分散下监督供给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苏勇  张军 《经济纵横》2012,(5):106-109
本文根据中国A股市场家族上市公司的数据,以多元化经营背后的动机为切入点,对中国家族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投资者保护水平较低时,家族大股东通过金字塔持股等方式实现了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使其有动机也有机会通过多元化经营侵占少数股东的利益;虽然多元化经营对建立内部要素市场从而增加企业价值有积极影响,但家族大股东侵占产生的代理成本大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的失信行为:公司治理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上市企业的诚信危机一直是困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此 ,本文研究公司治理与上市企业发生失信行为概率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除了大股东行为与高管激励具有显著的解释作用外 ,其他公司治理特征的解释能力有限。本文认为 ,我国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不仅需要形式上的完善 ,更需要实质上的增强 ,尤其要切实限制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  相似文献   

6.
对大股东的行为研究属于公司治理问题的一个范畴.早期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关注的重点主要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即所有者如何保证以代理人为代表的管理层为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做出最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降低了中小股东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成本,使其能够更加便利地借助网络进行投票表决(用手投票)或卖出股票(用脚投票).文章在互联网使用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基于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将中小股东的两种治理行为(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置于同一个研究框架下,考察了其对第一类代理成本(经理代理成本)和第二类代理成本(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小股东的治理行为对经理代理成本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大股东利益侵占的约束作用有限.文章进一步比较了不同的企业环境下中小股东的治理行为对代理成本的影响,以揭示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用手投票提高经理代理能力存在行政介入机制,用脚投票约束经理在职消费存在市场压力机制.文章的研究为中小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为证监会完善网络投票和交易规则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我国新一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负债融资及债权人对大股东自利行为与管理者代理行为的影响.从而揭示中国上市公司中债权人抑制大股东和管理者自利行为的动机.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流动性较好时,负债融资对大股东自利行为和管理层代理行为的影响,并揭示了中国上市公司中股东-债权人冲突和负债作为治理机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实证结果表明,当企业流动性较差时,负债融资对大股东自利行为和管理者代理行为有显著抑制作用.当企业流动性较好时,负债融资对大股东自利行为和管理层代理行为无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政府控制、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投资者权益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政府控制的制度层面因素出发,以大股东资金侵占为研究载体,考察中国机构投资者的股东积极主义行为.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机构投资者已具备股东积极主义的动机和能力,能抑制大股东资金侵占行为,从而客观上保护投资者权益;然而,相对于非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来说,在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采取股东积极主叉行为受到更多的限制,其抑制大股东资金侵占行为,客观上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效果较差;并且主要是体现在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这意味着制度层面的政府控制因素对公司层面的机构投资者的股东积极主义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笔者结合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制度,以1998年~2003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配股与大股东资源侵占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上市公司处在配股前三年时,为了达到配股要求,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侵占减少;但当配股融资完成后,大股东的这种约束行为消失。这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在配股前的资金支持行为与配股后的资金占用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