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中国加入WTO,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多年来,南京一直重视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2001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2.
《改革与开放》2006,(1):37-38
<正> 南京现辖十一区二县,辖区面积6598平方公里,城市面积4989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4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640万人,城市人口480万人。2004年,全市GDPl910亿元。2004年,财政总收入为403.65亿元,同口径增长27.6亿元。按照全面建设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富民强市总体目标,突出"三个集中,一个疏散"方针,着力进行"一城三区"建设,完善城市路网框架,提升环境优势,彰显文化特色。2003—2005年,我市围绕  相似文献   

3.
确立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把南宁建成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城市,是南宁对外开放质的升华.文章从城市形象设计的含义、标准的探讨,进而引申出南宁城市形象的定位:中国绿城.打造绿城形象在于:绿色规划,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绿色文化,绿色意识,绿色文明.  相似文献   

4.
城市形象设计与南宁“中国绿城”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立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把南宁建成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城市,是南宁对外开放质的升华。文章从城市形象设计的含义、标准的探讨,进而引申出南宁城市形象的定位:中国绿城。打造绿城形象在于:绿色规划,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绿色文化,绿色意识,绿色文明。  相似文献   

5.
一、构建人居环境三大绿色体系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总体规划提出了生态城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体现了生态城建设理念,但仅仅依靠指标体系中那些指标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中新天津生态城成为一个人居环境的典范和一个人类生态文明的载体,现提出构建生态城“三大绿色体系”的建议。1.建立绿色住区环境体系住区环境是中新生态城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城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部位。建议进一步细化人居环境指标,构建一流的绿色住区环境体系。  相似文献   

6.
林琳 《开放导报》2013,(2):65-67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建设城市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五个方面的综合;而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包容性增长也从经济、社会、环境、人居和文化等多方面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提出了要求。本文结合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概念内涵,从包容性增长的视角,探讨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路径,对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睿  余璐 《改革与开放》2016,(19):34-36
近年来,武汉市在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但长期以来传统高耗低能产业破坏生态结构、人居环境污染影响生态平衡、体制机制障碍制约生态发展、生态意识薄弱阻碍文明进程.本文因此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循环产业;治理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城市;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调控;培育生态文化,树立绿色生态观,进一步巩固武汉的中心城市地位,推动中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面临着巨大挑战。福建省城市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管理建设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端正认识,加强引导;加强环境管理建设力度;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相似文献   

9.
<正> 今年是南京市政府确定的"文化产业推进年",南京已经把"文化南京"确定为构建和谐南京的"五大发展战略"之一,把文化产业确定为"五大新兴产业"之一。由于文化强盛,文化兴市,创意立市是一个新的潮流,那么如何把文化创意产业和地产业相结合,如何把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建设与城市改造相结合,如何把文化创意产业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2006中国·南京名城会"的举办又将人们的关注推向一个新高潮。  相似文献   

10.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古都南京,在跨入新世纪、加快现代化的征程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向新的城市建设目标奋进,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都市。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对于搞好成都市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实现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把成都市建成中国西部人居环境最佳城市的奋斗目标,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当前,我们应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中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成都市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 枫丹白露城市花园13幢工程位于南京市主城区东南部,该工程由南京鸿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江苏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南京理工大学建设监理公司监理、南通市第四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施工。该工程为框架剪力结构,十一层,建筑总面积7560m~2。该工程于2001年9月16日开工,2002年6月28日竣工验收。该工程开工伊始,南通四建即提出了"精心细作、创建优质工程"的口号,在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城市竞争不再是高楼大厦和宽广马路之间的竞争,而是人居环境和文明程度的竞争.优美的人居环境离不开城市的园林绿化.近年来,随着榆林经济的突飞猛进,榆林的城市建设实现了跨越发展(城区面积由原来的2.4平方公里突增至52平方公里).城市的快速度发展致使相配套的园林绿化相对滞后,为此,新一届榆林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三年植绿大行动",力争2012年建成省级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14.
<正> 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全省城镇体系的总体布局,着力把中心城市做强、做大、做优、做美。"十五"期间南京市的城市建设工作,将认真落实全省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骨干,以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以深化城建体制改革为动力,  相似文献   

15.
徐青  宋盈滨 《特区经济》2014,(1):208-210
城市设计是创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借鉴西方城市设计经验还是传承中华特色城市理念,都需要城市设计师的智慧。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人、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对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人居环境的和谐共处都是城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内容。通过对城市化进程的了解,体现城市化社会的意义及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发展》2012,(8):132-133
为全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加快申报省级园林城市进程,临夏市园林局以生态自然、现代宜居为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按照"政府组织、全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增量提档、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以优化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功能、打造精品亮点、提升文化品位为主要任务,扎实开展各项城市绿化工作,今年市委、市政府投资1400万元,规划用地300亩,组织动员市上23家单位建设南滨河东路十里文化牡丹观光带项目。目前该项目已从栽植建设阶段转向正常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理念,这是对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城市的支撑,南京市作为国家环保模范城,拥有山水城林的独特魅力,具有建设美丽城市的先决条件。如何建设美丽南京,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降耗,显著改善生态,为南京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8.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中共中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这是继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和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明确提出"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之后再一次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发展模式与绿色发展道路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利用粗放,生产、生活、建设方式高碳等发展问题,如何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已然成为我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优化转变的重要领域.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促进城市集约式发展、促进城市低碳式发展、创建循环节约型城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四个角度,探索内蒙古城市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绿色城市.  相似文献   

19.
由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威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干9月27日至29日在威海隆重举行。本届人居节以"人居·生态·和谐"为主题,旨在坚持以节为媒,搭建国际人居领域交流合作、科研成果与技术展示的平台;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科学发展,打造人居福地;展示全市上下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20.
南京作为中国首批创新型城市和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对全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创新资源聚集能力、创新要素投入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创新影响力、创新环境支撑5个方面构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能力,以2015—2019年南京科技统计数据为基础,开展南京创新名城建设能力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在创新要素投入和创新成果产出等方面提升较快,创新资源聚集能力和创新影响力仍待改善,创新支撑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以更好地支撑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