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在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并将承担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历史使命.本文通过对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武汉城市圈的产业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2.
罗天昊 《大经贸》2011,(11):15-15
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三大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地区。随着中国城市的普遍崛起,未来将形成诸多城市群,目前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以及中部的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圈等,均渐成雏形。世界级城市群即将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角。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重点工业产业是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武汉城市圈重点工业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武汉城市圈重点工业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孝感市是武汉城市圈中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湖北省的副中心城市,及其资料的可得性和代表性,以孝感市为例研究武汉城市圈重点工业产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决定。从地理位置上看,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半径在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咸宁、黄冈、仙桃、潜江、天门市构成的城市群。从经济总量上看,提供了超过全省60%的生产总值,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核心区。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增长极的中部经济板块,成为继珠三角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环渤海城市圈之后的中国第四增长极。为积极支持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我们武汉工商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实现执法资源共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5.
范晓伟  熊天号 《华商》2008,(16):96-96
继被定为"中部地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之后,武汉城市圈在07年末又被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已经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并将承担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历史使命。本文将通过对武汉城市圈进行SWOT分析,明确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已经出现的和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解决办法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郑旎玮 《商》2013,(14):140-142
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湘鄂赣三省乃至中国中部地区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武汉城市圈、湖南"3+5"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整体的战略目标应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打造成继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是在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中实现的,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地区发展极的城市圈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因此,推动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对于城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中部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武汉作为九省通衢,全国交通枢纽,经济增长的外贸依存度较一般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要高,而由其带动的武汉城市圈的外贸状况对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近期国家外贸重心的转移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巨大。武汉城市圈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近年来出现了趋同倾向,这种趋同在某方面进一步带动了武汉城市囤的经济繁荣,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少负面效应,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这些负面效应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协调,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产生许多障碍,成为发展的“瓶颈”。国家贸易重心的转移正好给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机会,贸易转型主要在引进外资、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贸易模式转变能加快引进引资结构,改变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贸易模式转变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正成为继珠三角城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圈之后的第四极,其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研究外贸转向情形下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孝伟 《商业时代》2006,(21):77-77,79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建设是促进中部经济崛起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就中部地区产业发展与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成为国家级试验区后,武汉城市圈以都市圈群的态势步入城市群竞争,竞争过程是不容乐观的。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武汉城市圈在成为经济增长极的起步阶段会遇上极化规模小、极化动力不足、扩散过程同构等诸多的问题,通过借鉴长三角城市圈经济发展过程,本文认为产业集群是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契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应以产业集群,尤其是新兴的自发的产业集群研究为起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区域经济联动协调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城市圈处于长江流域中游与下游地区,通过两大城市圈的联动发展,有利于推动武汉城市圈的建设,进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彭荣胜 《商业时代》2006,(21):88-89
选择与培育区域发展的城市群,是实现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重要保证。综合考虑中部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与地理位置,应当把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作为建设的重点,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促使它们迅速成长为中部地区的发展龙头。  相似文献   

12.
罗弘毅 《中国市场》2014,(12):113-116
发展聚集经济圈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城市群则是聚集经济圈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群的发展本质上依赖于区域内部各城市间的功能定位和交互关系,城市群通过在政府引导和政策的支持下逐步释放经济效应,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测算方法,度量武汉城市圈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分析武汉城市圈城市外向功能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揭示武汉城市圈城市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探索武汉城市圈未来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是继"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与"中部崛起"的关联性研究尚未系统展开。本文从武汉城市圈产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和从武汉城市圈的极化、扩散效应两方面论述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极化效应对中部崛起路径选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论文在阐述城市群协同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妨碍我国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主要原因为区域协调机构的缺失,然后以武汉城市圈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协同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协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圈之间的竞争,既包含表层的竞争(企业,产品等的竞争),也包含深层次的竞争(区域品牌竞争)。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如何建设区域品牌,对实现中部崛起意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一、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涉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31市,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2亿人,地区生产总值达6万亿元。长  相似文献   

17.
论中部城市群竞争中的国家区域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荣胜 《商业研究》2006,(5):129-131
正确认识中部崛起中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国家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政策。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及扩大区域竞争力的需要是中部各省竞相打造城市群的主要原因,但这种局面可能诱发重复建设和非城市群地区的进一步边缘化。在中部应当采取“双层多极”网络的发展战略,国家应通过多元化的政策把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培育成国家级的增长极,使其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尽快建设中部地区增长极之间以及通往沿海地带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促进东部产业向中部的转移,并积极推进中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夏季 《商场现代化》2008,(16):82-83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为龙头的8+1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物流地产发展的良好契机。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物流地产战略优势和物流地产运营模式,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物流地产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使物流地产服务于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樊春梅  蔡飞 《江苏商论》2010,(4):124-126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推进武汉城市圈的相关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发展受到高度关注。
  在被纳入国家区域战略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未来将怎样进行一体化发展?如何破除行政区划障碍、创新协调区际利益关系的体制机制?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方面有哪些重点任务?国家对城市群的发展设定了怎样的预期目标?围绕这些重要话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负责人进行了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