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的省会城市因为拥有省会资源优势,大多已在省域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形成了省会经济圈,并具有向省会都市圈战略升级的趋势,升级的方向与路径,既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也需要学界深入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规律做出学理性概括。以安徽省会合肥市为对象,对省会经济圈向省会都市圈战略升级进行案例研究,结论是:中国省会城市由经济圈向都市圈战略升级的方向是一体化、同城化、国际化,战略升级的路径是深化区域合作,共建共享,以有效的区域合作推进向"三化"升级。  相似文献   

2.
审视韧性城市理论的演变,梳理其发展脉络,凸显了韧性城市建设在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人口规模巨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为推进中国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指引。借鉴国外韧性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我们能够创新适应本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韧性城市建设路径。这一路径涵盖提升城市治理韧性、拓展国土空间韧性、强化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城市工程韧性以及培育社会系统韧性等多个维度。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全面系统地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远景式勾勒,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在未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全面”的重要抓手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这是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主要特色,紧密贴合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旗帜鲜明地体现了我国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现代化的不同之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指引,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更离不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陈煦  白永秀 《城市问题》2023,(9):66-73+94
实施有效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是推进城市贫困治理、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利用2013—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三期面板数据,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了中国城市低保政策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城市低保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上述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低保政策的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则表明,城市低保政策通过提高城市家庭资本积累与提升城市家庭人力资本水平两条途径发挥减贫效应。未来应当在建立全国低保标准调整机制,确保低保政策地方落实以及完善专项救助制度等方面提高低保政策的有效性,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季学凤 《企业经济》2023,(12):46-56
步入新发展阶段,城乡融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以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未包含港澳台),借助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城乡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城乡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还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共同富裕;子维度中,经济协调、社会服务对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较强,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的影响则较小。进一步研究发现,城乡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城乡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强,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在东北地区较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介效应在中部地区较强,在西部地区较弱。基于此,未来应加快推进县域城乡融合、着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蓄势赋能。  相似文献   

6.
宋立丰  王静  张艳 《财会月刊》2023,(17):130-136
本文基于创新导向视角归纳提出具有鲜明的使命性、系统性和社会性特质的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初步构建“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推动力,在党的领导下,引导更广大群体形成契合自身的创新模式,探索更多样化、具有共同精神内核的,更加注重伦理性、意义性和使命性的创新模式,推进实施更加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创新模式,在实践层面以数字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抓手,守正创新地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这一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范式,并对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体系构建进行理论展望。  相似文献   

7.
依托结构方程模型识别了省会城市人口吸引力的8个支撑因素:出行规模、城市活力、城市影响力、居民消费力、出行质量、公共服务便利性、绿色共享、社会信用,探讨了作用路径与影响机制,分析了直接、间接和总体作用效应关系,发现省会城市人口吸引力与出行规模、城市影响力三者之间已形成正反馈互动关系。要提升省会城市人口吸引力,需要依托要素自主有序自由流动,创新创业良好氛围营造,品牌城市战略实施,产业支撑优势打造,交通先行聚力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能力完善,生态优先和绿色建设,公民诚信意识行为培育。  相似文献   

8.
陈赟 《上海企业》2023,(3):63-72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分析世情、国情和省情后提出“八八战略”。20年来,浙江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推进“八八战略”深化细化具体化,不断开创浙江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全国提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浙江模式”。“八八战略”中蕴含着共同富裕的鲜明价值取向,高质量发展下的共同富裕是“八八战略”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探索的新命题。浙江国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在深化改革、创新强企、优化布局等方面聚焦、发力,勇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和模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浙江国企要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展现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城镇化率不断上升.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完善,中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扩大了城市人口的容量.另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首都城市的行政中心(自治区包含的首都)人口增长的速度比全国水平,它有明显的优点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省会是省的行政中心,同时具有经济、文化和商业的性能.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的现状第一学位,第一个学位的影响两个角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规模分布系统.  相似文献   

10.
省会城市(含自治区首府)是我国各省、区的主要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规模大小决定着它对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力的大小。省会城市的人口规模除与自身产业结构及经济规模有关外,还受区域因素的制约。深入研究我国省会城市的人口规模与区域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减少我国城市工作的盲目性,并为正确制订我国城市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北京市为例,把传统的用来描述都市圈成长·衰退的都市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城市内部,使对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动态考察成为可能.并在进一步总结城市中心区及郊区人口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参照沃尔泰拉微分方程理论,尝试构建城市中心区与郊区之间的人口空间演变模型,对进一步阐述城市中心区与郊区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人口规模发展拐点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并依据模型验证和预测了北京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为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资讯     
正城市划分新标准将启动随着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居住证管理办法》等将进入实施阶段,届时城区人口超过500万人口的城市,将被定义为特大城市,严控人口。除了人口超过千万的北上广以外,特大城市还将包括天津、重庆、武汉、成都、西安、哈尔滨等直辖市和大批省会城市。此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规定,将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  相似文献   

13.
城市现代化水平是一种内在综合素质及其地位与作用的表征,出于现代城市是一个复杂巨大的系统,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大量密集的要素、产品和信息相互联接,并产生能量转换。所以,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是城市构成要素综合运行的结果,传统观点认为主要取决于城市规模与经济实力,大都市观念也往往强调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地域面积等,注重城市空间存量、财富的积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体系的突出特点是不均衡性,包括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两大不均衡。国家的改革和发展释放人口空间流动性,故北京发展的压力和潜力都将是巨大的。根据理论分析以及国际发展和中国总体改革发展趋势,北京2030年人口规模超过东京成为世界最大的都市不是不可能的。针对巨大的人口增长压力,从城市住房、交通、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和战略选择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集中,城市规模扩张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使城市获得巨大发展空间,也是三农难题破解的有效措施。城市化发展对土地资源具有依赖性,城市不断扩张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有限性的自然属性刚性约束着城市化进程。淮安地区处于苏北腹地中心,为长江三角都市圈的组成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战略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区域性商贸、物流  相似文献   

16.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所以本文就分析了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需要考虑的政策问题。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的特点,找出符合国情与客观规律的区域经济战略思路,就是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结构,需要考虑以下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的总体目标与战略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合理的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对推动国家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对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的目标导向,到2030年,全国城市总数达到770个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7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60%左右,城镇化发展长期处在后期的成熟稳定发展阶段,基本形成新金字塔型组织格局、轴群连区的空间格局、分工合理互补发展的职能格局、高效运行的城市行政设市格局。为了保障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形成创新网络格局;二是实施国际化战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形成国际化发展新格局;三是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建设生态城市,形成城市发展安全生态格局;四是大力发展智慧产业,建设智慧城市,形成城市发展智慧网络格局;五是有序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形成低碳城市建设格局;六是实施文化传承战略,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形成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七是推进行政区划有序调整和设市试点,确保新设城市支撑国家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格局;八是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的多元关系,形成公平均衡、包容发展的城市空间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建立与城市规模、城市首位度和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相应的经济规模、经济首位度和经济规模基尼系数指标,运用2007-2012年的统计数据测算各指标值,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规模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两大结论:第一,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但城市群内出现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快于城市规模发展的高效率城市,也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慢于城市规模发展的低效率城市,高、低效率城市正在改变城市群原来的人口与经济规模的结构.第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人口与经济规模高度集中,尤其是最大城市上海市人口集中度严重.据此,笔者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一步城镇化的建议: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上海都市圈.  相似文献   

19.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所以本文就分析了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需要考虑的政策问题.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的特点,找出符合国情与客观规律的区域经济战略思路,就是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结构,需要考虑以下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需要更充分发挥城市的作用。城市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当前需要更有效推进城市功能转型实现城市功能创新。对上海而言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推进城市功能转型,不断提升城市一般功能与特殊功能能级,更好地发挥城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上海当前面临的极为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