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是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和发动秋收起义的策源地,154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占84.5%,是一个“八分半山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典型老、边、穷山区小县。自国家实施“九五”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山区县县域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铜鼓边远山区贫困现象依然存在。造成铜鼓边远山区贫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幽居、港口、古桥、大段库区是典型的边远山区乡,山高水冷,光照不足,田少地薄,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失衡,洪旱灾害交替侵袭。二是林业…  相似文献   

2.
铜鼓县位于江西省西北边陲,总面积1549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亲临铜鼓,部署和领导了著名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彭德怀、黄公略、宋任穷、王首道、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戎马倥偬艰辛转战,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新中国成立后,铜鼓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积极奋起,同心同德,努力改造山区,建设铜鼓。特别是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铜鼓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1978年至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倍,工业总产值增长6.79倍,农民纯收入增长6.86倍,县财政收入增长7.88倍。1987年以后,每年上交国家财政30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3.
对铜鼓“林工”发展的思考梁歌共,庄东泉改革开放以来,铜鼓县林产业工业企业(木竹加工、林纸、林化)发展到近百家,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这个数字说明铜鼓的林产工业有一定的基础,已成为铜鼓县的主导产业。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铜鼓的林产工业存在不少薄弱...  相似文献   

4.
喻宇 《老区建设》2012,(3):44-46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全县总人口数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万人.下辖6镇3乡4个同有林场。全县国土面积154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7.4%,是一个山多地少典型的山区贫困县,也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区,  相似文献   

5.
小城听鼓     
从小就听过金鸡与铜鼓的传说。长大了,总希望到铜鼓去看看那鼓听听那铜鼓的响声,就象向往除夕之夜到寒山寺听钟声。前不久,朋友来信说,金鸡飞回了铜鼓,铜鼓又响了。我那听鼓的愿望更强烈了。夏末秋初,我终于如愿以偿,去赣西北边陲的铜鼓听鼓声。  相似文献   

6.
主要分布于广西浔江流域以冷水冲鼓为代表的铜鼓 ,是继承由滇池地区向东传播的一支石寨山型铜鼓 ,发展创造出以鼓胸主晕多有图案化的变形船纹为主要鲜明特征的冷水冲型铜鼓。主要分布于越南红河流域以右钟鼓为代表的铜鼓 ,是从由滇池地区向南传播到越南北部的一支石寨山型铜鼓 ,发展为石寨山型东山系铜鼓 ,演变成以鼓面主晕变形翔鹭纹多间饰定胜纹为主要鲜明特征的冷水冲型铜鼓。这两种各自因袭不同系统、独立发展的冷水冲型铜鼓 ,其早期及年代上限 :前者为冷水冲式 ,东汉早期 ;后者为红河式 ,东汉晚期或稍早。它们之间是平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7.
招商引资是“华山一条路”,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山区要在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中取胜,必须出新招、使实招。结合铜鼓县的实际,笔者认为,必须掌握以下四个法宝:一、搭建发展平台。铜鼓是个山区县,山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7%,山地多,成片的开阔地少。我们从铜鼓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办具有山区特点的工业园区。利用原省属军工企业长林、长红两个机械厂搬迁后留下的将近1万平方米厂房及配套设施等存量资产,以两厂为依托,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建立了三都工业园区。不仅盘活了大量的闲置资产,而且大大节约了办厂的成本,缩短…  相似文献   

8.
<正>前言一种以毛竹为原料的新型计算机键盘——竹键盘,以绿色、低碳受到欢迎。在上海世博会国际竹藤组织馆,由铜鼓生产的竹键盘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地处赣西北边陲的山区小县铜鼓拥有资源优势:全县森林覆盖率为87.4%,毛竹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南方竹木之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迫切要求的今天,铜鼓县创造性地将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巧妙"嫁接",凭借小小的一根竹子,不仅成功"撬开"国际大市场,改写了键盘生产以塑料为原料的历史,而且创造了一个欠发达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样本。  相似文献   

9.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山区贫困县,全县国土面积1548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列全省之首。据统计,铜鼓县原有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1097处,涉及全县所有的13个乡镇(场)5148人、今年入汛以来,特大洪灾造成800多户农房倒塌,新增地质灾害点2880处,  相似文献   

10.
壮族铜鼓舞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瑰宝,研究壮族铜鼓舞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更乐壮族铜鼓舞的文化内涵体现为对稻作农耕的崇拜,表演形式围绕农耕元素变化多样,动作内容丰富.更乐壮族铜鼓舞的传承价值在于其具有丰富精神生活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双重意义.通过"静态记录""活态传承"与面向世界创新发展是保护传承壮族铜鼓舞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铜鼓县是—个以林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国土面积15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0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7.9%耕地面积15.77万亩,只占国土面积的6.79%。全县总人口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9%。全县6镇3乡4个国有林场103个行政村。作为中部欠发达的山区小县,如何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帮助农民发家致富一直困扰着当地政府,近几年来,该县从本地实际出发,立足自身优势,提出了“生态立县、有机富民”的发展战略,全面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在实践中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是个典型边老、边、山区小县。群众的“菜篮子”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主要表现:一是菜地少,城郊商品蔬菜基地只有226亩,城镇居民人平不足1.3厘菜地;二是蔬菜自给能力差,市场有效供应不足,市场自产菜不到40%,春淡期间吃的几乎都是“进口案”;三是菜价居高不下,比毗邻地区要高出1—2倍,群众反映强烈。  相似文献   

13.
刘学松 《老区建设》2013,(11):27-29
铜鼓作为山区小县,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为主。近年来,随着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依托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形成的基础,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截至2013年4月底,全县有农民合作社107家,其中省级示范社4家,被列入首批创建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一是发展速度较快。近几年来,伴随着现代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要求,农民自我组织、抱团发展的主动意识在逐步增  相似文献   

14.
<正>"铜鼓锵锵,声震山岗,号召勇士,御敌卫疆,披坚执锐,血战沙场,鼓声激励,凯旋回乡。"……一首慷慨激昂的《铜鼓颂》,将古老的铜鼓文化为世人娓娓道来。铜鼓,这种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与中原地区的鼎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在史学界也一直流传着"北鼎南鼓"的说法。如今,全世界现存铜鼓2400多面,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就保存了1400多面,堪称"世界铜鼓之乡"。不仅如此,铜鼓这种古老的乐器也并未从当地人的生活中消失。至今,在广西河池市红水河流域的东兰、都安、马山一带的壮族村寨,依旧保留着节日里赛铜鼓与跳铜鼓舞的古老习俗。而在  相似文献   

15.
跨入2008年,面对新挑战,要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关键要在经济发展中找到结合点和突破口,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形成发展的合力。笔者认为铜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6.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典型山区、老区县,全县国土面积1548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易发区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9.8%,涉及群众1.3万多人。全县贫困人口1.58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5.5%。  相似文献   

17.
3月11日.“世界铜鼓之乡”东兰县在县文化广场举行隆重“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揭牌仪式。东兰县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  相似文献   

18.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全县国土面积1548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场100个行政村,总人口14万。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山区革命老区县,也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占全县国土地面积的69.8%,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经国土部门调查认定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有345处.涉及农户13406人。  相似文献   

19.
铜鼓产茶历史悠久,曾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美誉。近年来,铜鼓县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全国茶叶生产重点县”和“全省茶叶十强县”。因此,铜鼓发展茶产业有较好基础,发展茶叶产业对打造山水生态园林城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桥乡白石村位于湘赣交界的铜鼓县西南山区,与湖南省浏阳市接壤,距铜鼓县城35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4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40人,耕地面积约500亩(其中水田350亩),山林面积8100多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小山村.因为地处大山深处,多年来交通不便,导致信息闭塞、资源流通不畅,村民致富路子不宽,产业发展缓慢,经济结构单一,是“十二五”省定贫困村.至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一千余元,其中,贫困人口18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4.6%,农村低保户6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