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探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中国国际收支正处于双顺差阶段,本文将提供一个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双顺差的成因、利弊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时笔者深入得从居民高储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投机资本这三个方面入手,并针对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弊端,相应得提出了解决政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特征、原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持续的双顺差格局,这种格局是国内体制扭曲,尤其是金融抑制的产物。双顺差的“一体论”强调加工贸易主导型FDI的大量导入是资本帐户和经常帐户同时出现双顾差的直接原因。双顺差的“分体论”指出了中长期内影响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余额的经济因素可能是不同的,国内金融抑制的消除,民营企业出口动力的增强将改变贸易顺差的构成。资本帐户的余额变动则越来越受到国内经济基本面的影响。最后,我们提出了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治理脉络。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冲销干预的有效性、程度以及目标,采用2000年1月到2009年5月的国内信贷、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月度数据,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且用Roubini(1988)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数据表明我国实行积极的冲销政策,并且主要针对资本的流人而不是经常项目顺差,还发现长期的抵消系数为正,可能是因为我国的资本项目受到严格管制,也可能由于财富增加带来本国利率下降和资本流入下降,这表明我国的冲销政策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探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国国际收支正处于双顺差阶段,本文将提供一个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双顺差的成因、利弊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时笔者深入得从居民高储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投机资本这三个方面入手,并针对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弊端,相应得提出了解决政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研究与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际收支已经多年处于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下,这是由我国对内对外的经济和国际贸易政策所决定的。"双顺差"在给我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压力.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政策改革调整的必要性,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卢锋 《世界经济》2006,29(11):3-10
本文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特征含义、发生根源及其与汇率失衡的关系。首先以国际收支结构变动和外汇储备增长作为观察背景,从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角度考察中国双顺差现象的特征含义。然后从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组合效应角度分析产生双顺差现象的直接原因,从产品内分工时代条件与中国经济开放成长道路阶段性特点角度考察其深层根源。最后探讨双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变动关系,着重分析近年人民币汇率低估对双顺差规模激增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程英 《特区经济》2008,228(1):278-279
中国出现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一个极不合理的现象。本文从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资源环境、金融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双顺差的成本与风险,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态势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华 《改革》2007,(9):39-43
从当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深化角度的研究表明,产品内分工、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是我国持续国际收支双顺差及外汇储备激增的根源。持续双顺差的格局可能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一些问题。应从以下方面作出政策调整:转变外贸政策;增加政府及公共支出,使国内储蓄顺利转化为国内投资;不断完善外汇储备制度,成立专门外汇投资公司。  相似文献   

10.
文彬 《改革与战略》2009,25(5):72-74
全球金融海啸以前,我国经济失衡的基本特征是:国际收支顺差透过储备资产引发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国内房地产投资过热。文章通过对国际收支顺差、外商投资与国内房地产投资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国际收支顺差与外商投资是我国房地产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并依此提出扭转经济对出口与投资依赖的格局、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外资流向、规范管理房地产投资等标本兼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际收支调节应从国内经济平衡入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加剧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体现.其中,以美国为一极的发达国家经常项目逆差急剧膨胀,而以部分新兴市场和能源出口国为另一极的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张.中国正处于这一失衡格局的后一极.1994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经常项目顺差,1994年占到GDP的1.3%,到2004年升至4.2%,200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8.3%(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的GDP都是未调整前的数据).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深层次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对中国经济基本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面临中期调整、中国出口导向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要走出困境首先应该立足于自身问题,顺应周期波动,加快结构调整,将政策重点放在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上。  相似文献   

13.
美国对华贸易赤字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收支开始出现赤字且赤字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中美贸易的强互补性、美国对技术出口的管制、亚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贸易转移效应”和现有不够完善的贸易统计方法是美国对华贸易收支赤字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入世后的过渡期里,美国对华贸易可能仍会延续收支“赤字”;过渡期后,美国对华贸易收支将在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读郭树清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再版的《体制转轨与宏观调控》(以下简称《转轨与调控》),最突出的感觉是此书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此书虽然作于15年前,但其中重点论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经济失衡、城镇化严重滞后、要素市场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是当前中国经济中的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就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霓 《改革与战略》2011,27(12):180-183
就业结构通常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劳动力的利用状况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水平。文章从就业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行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国就业结构的现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失衡、城乡就业结构失衡、地区就业结构失衡是中国就业结构存在的重要问题。文章最后分析了中国就业结构调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常项目账户持续出现顺差,尤其是2001年以来顺差额更是飞速增长。本文在对我国经常项目收支进行结构分解的基础上,从资金流动、汇率与宏观经济波动、储蓄-投资缺口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我国经常项目顺差飞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根源。最后,在对我国经常项目收支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战略调整与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7.
18.
In this paper we use an exchange rate model, which combines asset market characteristics with balance of payments interactions, to examine the 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s of the German mark, Japanese yen and US dollar for the recent experience with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Our approach may be interpreted as one which attempts to flesh out the missing links that arise in conditioning an exchange rate solely on relative prices, as occurs in a standard PPP analysis. Amongst the result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are: significant, and sensible, long-run relationships for the currencies studied; complex short-run dynamics; a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which apportions nominal exchange rate error variances into real and nominal elements.  相似文献   

19.
20.
蔡云 《改革与战略》2010,26(2):64-67
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经济,同时也给其他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中国经济会否受到冲击,中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存在问题,文章对中国2000年到2008年八年间的国际收支进行了纵向与横向、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不良影响以及应该注意调整方向,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