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王皓  刘贤伟 《亚太经济》2023,(2):106-113
从开展跨境数字贸易、本土数字平台企业海外扩张、与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相对接、参与构建全球数据治理体系四个方面,厘清了数字经济“外循环”的内涵与外延。针对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外循环”的发展潜力与面临的困境,明晰中国数字经济“外循环”的战略定位,从加快数字贸易布局与建设、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合作、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三个方面提出推进中国数字经济外循环的路径,从而在全球数字经济博弈中赢得战略主动。  相似文献   

2.
张卫 《中国西部》2023,(4):116-124
数字经济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数字中国建设。文章基于政策演变分析与文本挖掘,梳理了成都市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逻辑,探究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和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加强数字技术融合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新型数字治理体系四个方面,形成“四位一体”动力机制,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数字创意产业是加快产业转型、促进文化消费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以数字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为出发点,基于胜任力和动态能力视角,分析创新生态情境下,数字创意人才、数字创意企业与创意氛围等生态因子间的互动与耦合过程。结果表明:数字创意人才胜任力对数字创意企业动态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来显著提升数字创意企业竞争优势;数字创意人才胜任力对数字创意企业竞争优势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创意氛围在数字创意人才胜任力与数字创意企业动态能力之间有显著调节效应,但在数字创意人才胜任力与数字创意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调节效应不显著。该研究有助于拓展创意人才、动态能力等理论内涵与应用场景,丰富创新生态情境下数字创意企业的生态构建,对提升竞争优势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音乐与其他数字媒体的共通关系也在不断显现,而作为重要的一种存在形式,音乐在人生活中的地位更决定了其在数字媒体中的地位。以互联网、手机、IPTV互动电视网、移动数字广播电视网为主的数字媒体的主要形式,在其发展与运作中都离不开数字音乐的介入。因此,为保护数字音乐版权而构建起良好的技术保障与规范的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数字馆藏与数字学习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目前数字馆藏服务于数字学习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提出了有效开发利用数字馆藏服务于数字学习的方法和措施,包括数字馆藏与各学科的结合,开发数字教材辅助工具,建立互动平台,吸引学习者参与数字学习之中,利用数字馆藏开展个性化数字服务。  相似文献   

6.
杨焦  谢佳明 《科技和产业》2023,23(23):84-92
利用2013—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PVAR(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动态影响关系,从数字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3个维度分别考察对共同富裕福利性、保障性、发展性3个层面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突出,呈现地区差异化的特征;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互动效应关系,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支持共同富裕提供新的动能;共同富裕的发展间接促进数字产业化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共同富裕发展性水平,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共同富裕福利性以及保障性水平的提高。根据所得结论,提出完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以数字技术完善城市发展网络、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等建议,以促进我国整体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DEPA首倡电子支付、电子发票、数字身份等互操作性规则,并深化无纸贸易、个人信息保护等传统互操作性规则。DEPA数字贸易互操作性规则旨在协调各国异质的数字贸易环境,以促进端到端的数字贸易便利化。相较以往数字贸易协定,DEPA数字贸易互操作性规则具有先进性。加入DEPA数字贸易互操作性规则,将推动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拓展中国与其他数字经济体的国际合作,促进中国实现数字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接DEPA数字贸易互操作性规则,中国应建设并完善数字贸易监管体制和数字经济相关标准,加强数字经济安全防范机制,并适时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贸易互操作性规则。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成为占领国际竞争力制高点的关键,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也是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的基石。虽然辽宁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条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完善、数实融合能力快速提升、数实融合平台日益优化,但仍存在着创新投入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专业化数字人才缺乏、政策系统性时效性有待提升等问题,亟待破解。借鉴上海、深圳、浙江、贵州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方面的经验做法,通过结合实体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数字经济融合方案、持续投入和夯实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提高政策系统性和有效性以及强化数据标准体系等措施,提升数字治理能力、为数实融合提供坚实保障,夯实关键技术基础、营造协同发展产业生态,强化数据标准、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应用场景开发、提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通过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力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  相似文献   

9.
陈旎  李志 《改革》2023,(1):109-117
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看,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主要以数字赋能贯穿全过程,从而促进数据要素与涉农主体和农业产业之间的充分交互。现阶段,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面临数字化基础设施配备不足、核心技术薄弱、乡村人才缺乏、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困难、资金投入不足等困境。为此,应加快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突破核心数字技术、提高乡村人才数字素养、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强化资金投入保障,进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创新环境、数字化应用四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G20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2010—2020年,G20国家数字经济水平不断提升,19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发达国家总体占优,发展中国家较为滞后;在具体维度上,G20国家在数字化应用上年均发展速度最快,整体水平差异较小;中、美两国分别在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创新环境方面有较大优势,欧洲发达国家则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先发优势。中国在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中应完善自身政策和制度,激励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应用,培育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与G20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合作,推动数字“一带一路”建设,提高中国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经济成为主流商业模式、经济规模效应凸显等特征,拥有数字基础设施的体系化、生产要素的数据化、数字技术的先进性和数字平台的载体支撑等要素,并且发挥了重建社会生产关系、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经济增长动能、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等功能。尽管如此,我国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充分的风险、数字鸿沟与贫富分化的风险、相关政策体系建设滞后的风险以及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的风险。因此,我国亟待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消除数字鸿沟与贫富分化问题、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以及健全核心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掀起了数字服务化相关研究的热潮,把握数字服务化研究的总体态势和热点趋势,可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引导和参考。针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611篇文献,借助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数字服务化研究领域的总体态势和热点趋势。结果表明:数字服务化研究进入高速增长期,欧美发达国家引领了数字服务化领域的研究;数字服务化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数字服务化的概念、数字化与服务化关系及其内在机理、数字服务化的影响3方面;价值共创、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品服务系统代表了数字服务化领域的研究趋势。最后从数字服务化概念和机理、数字服务化与生态系统的作用关系以及基于中国情景的数字服务化3方面提出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经济大背景下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数字经济渗透乡村,有利于促成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循环流动、绿色产能革新、提升乡村信息获取能力、增强乡村文化底蕴、提高政策效率等。然而,乡村数字化发展也受到先天资源不足、文化基础薄弱、政务信息交流不通畅等因素影响。对此,要控制好数字经济与振兴举措相结合的方向与力度,从强化乡村产业数字结构、加强数据应用人才培养、构建政府数字治理模式、健全城乡数字发展体制着手,走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面临的现实困境,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需要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这是我国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数字时代的新发展对大学生数字素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需要一套新的数字素养指标评价体系来客观衡量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文章采用定性文献调研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大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高校开设数字素养课程和加强数字素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数字政府建设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起着引领带动作用,在数字中国建设中处于突出地位,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转变思想,深刻认识到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加快统筹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提升政府治理数字化和现代化水平。文章从建设数字政府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角度出发,归纳数字政府建设的五大体系框架,结合江苏省数字政府建设当下具体实践,给出江苏省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逐步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潜在动力。在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创造就业创业理财机会、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出现以及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从理论上讲,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协同效应、匹配效应和正外部效应的发挥,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了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促进了资源要素的传播共享。然而,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也面临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与网络服务水平相对落后、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较为有限、数字人才缺乏与农民数字技能不足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应不断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蓬勃发展,加快人才引进和数字技能普及,让数字技术红利惠及更多农村人口。  相似文献   

17.
周念利吴希贤 《亚太经济》2023,(收录汇总):54-64
在拜登政府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中,数字技术治理是成员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拜登政府基于IPEF推动数字技术治理合作具有遏制中国数字技术发展、抢占数字技术规则制定主导权、捍卫美国数字技术垄断地位等动因。预判拜登政府将主要采取“多轨并行”的灵活谈判模式及“多方联动”的数字技术治理合作策略,重点围绕技术权力捍卫型规则和技术监管合作型规则与IPEF核心成员开展数字技术治理合作,同时围绕技术鸿沟弥补型规则与IPEF中的东盟国家开展数字技术治理合作。对此,中国应充分加强与东盟等贸易伙伴在数字技术治理领域的合作,探索构建以中国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区域合作网络和数字技术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道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经历了技术孕育阶段、爆发增长阶段、融合协同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走了一条从模仿与本土化改造到自主创新、优先发展消费互联网、以规模优势“反哺”创新、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道路,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创造了中国经验。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国路径”以需求端为基础,超大规模市场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而激发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挖掘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形成迭代上升的发展模式。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进程体现出“禀赋优势”与“后发优势”的结合,两种优势得以关联的关键是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前,中国“市场牵引、反哺技术、创新驱动”式的发展路径,面临治理体系、内生动力、外部环境与赶超式发展的不匹配问题,这将制约中国数字经济的自增长可持续性与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做强做优做大中国数字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作用,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打造具有国际竞...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的深入融合,是促进数字经济成果加速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助推数字经济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基于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机理,从融合基础、融合投入、融合产出、融合环境、融合治理等5个方面构建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能力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TOPSIS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省域(自治区、直辖市)2017-2020年的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括港澳台地区)的融合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呈现“东强西弱”的分布格局。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能力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明确数字素养的内涵,推进专业数字化改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主要任务。基于数字素养内涵的探讨和数字素养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数字素养人才培养原则和思路,并从树立正确积极的数字意识、搭建数字教育互动平台、重构融入数字化课程体系、打造跨学科师资队伍、形成全面科学且数字化的评价体系5个方面探索人才的培养路径,试图为数字时代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育数字素养人才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