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灾频频袭来,一次次警钟被敲响。继今年初我国南方特大冰雪灾害,给地方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后,5·12又在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建立我  相似文献   

2.
张钰涵 《时代金融》2013,(27):147+149
近些年,我国诸如地震、海啸、特大洪水等自然大灾害频繁发生,给国民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国目前主要采用以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配合的国家财政救济为主和社会捐助为辅的补偿模式。根据目前国内现状,人们纷纷对应对巨灾方式进行了研究,详细阐明了应对巨灾风险的保险政策,巨灾再保险、巨灾证券化、巨灾保险基金都是巨灾保险的有效运作形式。大力发展巨灾保险、努力提高自然灾害损失的保险补偿率,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巨灾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我国在2008年就经历了两次特大灾害。但我国保险业在巨灾保障中却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居民风险意识不足,投保不积极的因素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巨灾风险本身具有突发性和强破坏性的特点,保险业难以承担,导致保险产品供给不足。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同样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上海保险》2008,(7):5-9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重大的损失,为此,我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进行救灾抗灾、灾民安置、灾区防疫、灾区重建等工作。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巨灾保险的经验,在我国推进巨灾保险制度的发展,从而增强我国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地震灾害、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灾害发生后,保险业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理赔,但保险赔付的数额占灾害损失的比例很小,保险赔付率远低于36%的全球平均水平,保险机制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加强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完善巨灾保险体系,提升保险在国家巨灾救助体系中的地位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正>近期,我国发生的一系列"巨灾":南方特大冰雪灾,"4·28"列车脱轨事故,公交车自燃,"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这些灾害对每个中国人都是一次次心灵的触动,给中国造成了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保险作为进行风险分散的制度安排,作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相似文献   

7.
巨灾风险证券化构建巨灾防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源 《中国保险》2005,(11):20-21
我国是自然灾害高发区,长期以来,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1998年三江流域特大洪水,共造成财产损失2400多亿元;2004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为1602.3亿元;据民政部截止今年6月24日统计,我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6省(区)6月中旬以来遭受的严重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133亿元。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日益严重的损失。因此,在我国构建完善的巨灾防御体系势在必行。依据国际经验,选择巨灾风险证券化是构建巨灾防御体系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制度是充分发挥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完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别是近年来巨灾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不断提高,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例如,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8万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8400多亿元。能否及时妥善地处理各种突发灾情,关系到国家财政的稳健运行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外巨灾保险制度及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由于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缺失,地震给受灾群众和企业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和比例较低的保险赔付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本文借鉴国外巨灾保险制度的先进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现实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推行巨灾保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据瑞士杂志报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全球巨灾的数量还是其破坏程度都呈上升趋势.2004 年底印度洋海啸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欧元,对东南亚国家的旅游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更是无可估量.今年我国南部发生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和"5·12"汶川地震,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巨灾风险防范的必要性:仅仅依靠传统的保险和再保险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庞大的保险赔付需求,如何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已成为当今我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巨灾一直是困扰全球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风险,我国幅员辽阔,地震、洪水、台风等巨灾也经常席卷我国的有关地区,给我国人民生命带来了伤害、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如何通过保险的手段有效转移巨灾风险,以稳定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本文拟在分析巨灾保险紧迫性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路径。巨灾保险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客观必然性巨灾风险是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巨灾造成的损失巨大,一次巨灾的发生,往往给所在地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单纯依靠传统保险和再保险已经难以承受巨灾带来的损失赔偿.而资本市场的资金量远远大于保险市场,其巨大的储备可以为巨灾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如何将巨灾风险分散和转移到资本市场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侧挂车”是国际保险市场最新兴起的创新性巨灾风险管理工具之一.作为对(再)保险和巨灾债权的有力补充,“侧挂车”的出现,为保险业借助资本市场来进行融资提供了有力支持,极大地拓宽了(再)保险公司的风险转移渠道,提高了(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范围广、危害巨大,呈现出显著的"巨灾"特征.以政府为主的传统巨灾救助模式,给各级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为缓解政府压力,提高救助效率,本文提出并设计了疫情巨灾保险,测算了疫情造成的损失以及疫情巨灾保险的基金规模,并构建赔付比例指标定量检验疫情巨灾保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证分析显示,疫情巨灾保险基金可以在短期内达到应对一般和严重疫情的基金规模,从中长期来看,疫情巨灾保险也可以对极端疫情发挥较为显著的损失补偿作用.对费率、投保率和政府补贴比例这三个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也为优化疫情巨灾保险提供了依据.综上,建议我国尽快将疫情作为一个重要灾因纳入巨灾保险体系,辅助政府应对疫情巨灾.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以来,我国遭遇巨灾侵害似乎愈演愈烈。然而我国由于法律制度缺失,对巨灾风险经营技术的缺乏以及巨灾再保险发展的滞后,不仅给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困难。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巨灾风险管理的经验,建立健全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机制,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所造成的巨大人员、财产损失,唤起了社会公众对巨灾风险的保障意识。然而我国由于法律制度缺失,对巨灾风险经营技术的缺乏以及巨灾再保险发展的滞后,不仅给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将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困难。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巨灾风险管理的经验,建立健全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机制,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日本巨震对我国建立巨灾保险体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级大地震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巨灾再保险体制正在发挥作用。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巨灾频发且损失严重的国家,巨灾保险严重缺失,巨灾损失补偿模式局限于政府的无偿赈灾与救济,保险和再保险业的承保能力十分有限,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体制己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国外巨灾保险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建立我国的巨灾保险体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近年来巨灾的频繁发生给原本脆弱的农业带来了严重损失,而能够发挥补偿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却在我国遭遇了实施难的困境。本文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业巨灾保险困境的原因,并且针对原因提出了一个双轨机制,力求在理论上建立农业巨灾保险的有效体系。  相似文献   

18.
应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动我国巨灾债券市场发展,提高巨灾风险管理水平近年来,雨雪、地震、干旱等灾害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如何应对巨灾风险损失、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受到各界更多关注。国际经验表明,巨灾风险证券化可通过衍生产品将巨灾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是实施巨灾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巨灾损失的规模往往大大超过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救灾资金,农业慈善巨灾债券给低概率高损失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到资本市场提供了机会。在探讨农业慈善巨灾债券的背景、性质和作用基础上,运用修正的Wang两因素模型,以河南省洪灾为例对农业慈善巨灾债券的定价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农业慈善巨灾债券可以成为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的一种有效替代工具。  相似文献   

20.
高利 《云南金融》2011,(5X):186-186
今年来地震、海啸、飓风等巨灾频发,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面对接连发生的巨灾引发了人们对巨灾保险制度的广泛思考,本文就我国巨灾保险体系的现状以及未来具体实现的构想进行了综述,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