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劳动力迁移是劳动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是劳动力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中国劳动力迁移政策的变化,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普遍现象,并对中国农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相对剥夺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理论、实证分析及政策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剥夺影响劳动力迁移的相关文献主要从理论、实证及政策建议三个方面展开。理论研究表明收入、住房、社会资源等相对匮乏的个体(或家庭)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剥夺感是促进其迁移的重要原因,学者们从单期和多期角度论述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实证研究中,通过科学的选择维度、合理地定义相对剥夺、选择恰当的计量模型来验证相对剥夺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剥夺是影响迁移的重要解释变量;政策方面指出如果想要改变某地的迁移行为,不仅要考虑个体(或家庭)的绝对收入水平,还要考虑该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未来应在群内和群间剥夺的多维性、情感剥夺和风险考虑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4.
目前,江西省大余县有省定扶贫重点乡镇8个,重点村12个,贫困人口48050人,每年能得到上级的扶贫资金160~200万元,但这对于如期解决众多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为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推动农民增收,大余县出台了公民职业化工程培训实施方案,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产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以"企业拉动、能人带动、培训推动、产业引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对相对贫困的治理将成为我国后扶贫时代的工作重心。农村相对贫困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防止农村脱贫人口再次返贫?本文基于CGSS2015调查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与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个体的社会资本会对农村相对贫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个体的社会资本会通过公共服务满意度间接影响相对贫困。政府应该重视这一中介传导机制,积极培育农民社会资本,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更加多维综合的保障体系缓解相对贫困。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要关注转移培训的直接目的,也要兼顾深层目的和经济学目的,不仅要关注农民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培训迁移问题,即应用培训所学的程度。学习动机、就业机会、跟踪机制和工作情境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培训迁移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提出明确培训目的、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配套政策和推动建立支持培训迁移的情境等促进培训迁移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最近针对农村迁移劳动力的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应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对中国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的部门选择行为展开经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农村迁移劳动力部门选择过程中的性别差异进行分解,以研究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部门之间的性别歧视。主要研究结论为:工作搜寻渠道和个人人力资本状况(特别是教育水平)对农村迁移劳动力的部门选择存在显著的影响;而家庭和迁出地等特征变量对其部门选择的影响较小;同时,虽然农村迁移劳动力在部门选择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其性别差异主要来自于个体特征变量之间的差异,纯粹性别歧视并不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迁移微观行为机制的理解,同时认为加强农村迁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是推动中国二元经济快速转型、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国家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几年国家下达的各类培训资金逐年增加,如何用好这笔资金,真正落实培训转移工作,充分发挥转移培训资金的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相对收入对外出务工的影响: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验证相对收入对外出务工的影响是对已有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补充,也有助于全面认识小范围内收入不平等的经济影响。本文使用农业部大样本定点调查数据,验证了两种常用的相对贫困指标对是否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数比例和外出务工时间的影响,从验证内容、指标设计和计量方法等方面改进了已有的对中国农村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发现:村内的相对贫困状态对外出务工产生了全面且显著的影响。在满足基本的外出所需资金之后,相对收入地位较低的家庭会倾向于外出务工。本研究还发现:通过外出务工,中国农村小范围内的收入不平等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已开展两年,为确切了解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效果,扎实推进“雨露计划”的顺利实施,安远县通过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调研,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发现了一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值得今后加强管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部地区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较为突出的区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本文通过分析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和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通过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等途径实现中部地区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2.
Migration and household investment in rural China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In this paper, we demonstrate how household investment is affected by participation in migration in rural China. We both describe investment patterns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and by households with different experiences with migration. We then describe a set of hypothes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gration and investment, and test the hypotheses using household data that we collected in rural China in 2000. We find that in areas with median incomes that are more than twice the poverty line, mig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vestment in housing and other consumer durables that is 20%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We find no evidence of a link between migration and productive investment. 相似文献
13.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研究对象,以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分别从劳动力因素、制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中筛选出7个指标,运用多元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系统分析和判断新时期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及其在不同分位点上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在整个分位点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在高剩余阶段,制度变迁指数、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在整个分位点上的影响较小。为此,提出促进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农村公共信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微观数据考察了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信任的决定因素,以此作为理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本文重点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公共信任的影响,以社区其他成员的流动率作为本家庭的劳动力流动率的工具变量,克服了估计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偏误。我们发现:在中国农村,社区其他成员的劳动力流动会影响到本家庭的劳动力流动,并增加本家庭对于当地公共机构的信任,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家庭在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来自城市地区的歧视。本文同时还发现,社区层面的收入差距会减少公共信任,公共信任在市场化过程中会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福利经济学的分析工具,阐述了农村劳动力非永久乡城迁移是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比较了不迁移、非永久迁移和永久迁移之间的福利差别,从而明确非永久迁移比不迁移的福利大,而从长远来看,应引导农村劳动力向永久性迁移转变。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是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式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中国城乡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概括为人力资本型分割和户籍型分割,分析了在分割的市场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并构造了以劳动力流动率为因变量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全面地解释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程度、城镇部门和农村部门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前期的城乡劳动力比以及以工资率为中介的两部门相关变量.但是,本文的研究结果不支持通过提高城乡工资率差来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可行的措施应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减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土地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制度的改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梅金平 《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版)》2002,(3):25-30
19.
Jesus M. Valencia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2008,36(2):247-260
Using data gathered by the author in two communities in Southwestern Colombia, this paper tests a model of migration which
incorporates relative deprivation as one of many possible reasons to migrate.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product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family income not only has a sensible interpretation; it is a better predictor of migration than its two component
variables alon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families with the highest propensities to migrate are those with the most to gain
in terms of being better able to reduce relative deprivation through successful migration. These families, however, are neither
at the bottom nor at the top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heir communities.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ose most likely
to migrate to the USA conform most closely to the immigration policies of the USA.
相似文献
Jesus M. Valencia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