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企业的出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价格到中国价值”之类的说法不过是大而无当的答案。这如同对一群登山爱好者说,“那就是珠穆朗玛峰,登上去吧”。登上峰顶只是结果,重要的是过程,是路径图。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主办的国际经贸交流盛会,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东盟投资方面积极发挥重要作用.6年来,博览会签约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东盟投资项目281个,总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中国-东盟博览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东盟投资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3.
李溯婉 《大经贸》2004,(2):52-55
一方面对中国产品竭力封杀,另一方面对中国市场大力开拓,这种"阴招"能行得通吗?飞利浦在生意上将中国企业打得无力还手之后,却不得不又与中国的产品站到同一战线上。因为,它害怕中国人开展拒绝飞利浦的运动,它害怕失去"流淌着奶和蜜"的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4.
主题为"金融创新与中小企业成长"的"渣打银行中国最具成长性新锐企业奖评选暨投融资峰会"于日前在上海淳大万丽酒店举行.到今年11月,该系列活动还将在北京、成都、青岛和广州陆续举办.据悉,在当前全球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主办方估计中国"将进入相当长时间的经济紧缩状态",为发掘特殊时期中国中小企业市场的商机,举办上述活动"旨在搭建为中小企业和社会、政府、投资方等相关专业机构的提供资源和信息对接的沟通平台,吸引社会各界对成长企业发展的关注,帮助解决中国成长企业发展困境,将渣打银行中国最具成长性新锐企业评选奖暨投融资峰会打造成为全国一个最高规格的深入探讨成长企业发展的论坛."  相似文献   

5.
曾几何时,价格战成为了中国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离开了价格战,有些企业甚至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迈步。君不见,在中国市场中,小到报纸,大到家电、汽车、房地产,无不狼烟四起,价格战连绵。为了争夺顾客,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很多企业不惜“血本”也要将价格战进行到底。价格战是否不可避免?企业能否走出价格战的“囚徒困境”,达到双赢呢?本文试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当前市场上发生的价格战现象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拥有"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世界对"中国制造"毁誉参半,中国对自己的"世界工厂"地位也褒贬不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中国制造"终止了无止境扩张,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贸易摩擦纷至沓来."世界工厂"正在经历由毛毛虫到蝴蝶的痛苦蜕变.  相似文献   

7.
能源开发:中国企业大有可为 能源开发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一大热点,中国不少从事能源开发的企业在2006年“东博会”上争相展示自己的实力,以期能在东盟国家寻找到合作机遇。  相似文献   

8.
反"反倾销"硬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静 《大经贸》2004,(2):14-15
join the game,play the game,in the game——参与、竞争、共赢。中国加入 WTO 两年时间,一些潜在的深刻变化在静悄悄进行。随着关税壁垒的逐渐退却,非关税贸易壁垒成为国际上斗智斗勇的主战场。一些重大的事件也在频频引爆。中国彩电、家具遭遇美国反倾销的迎头痛击,"反倾销"也成为2003年曝光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而国外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势头仍在高涨。反倾销是何物?1979年,中国出口的糖精钠遭到独联体反倾销,"反倾销"首次出现在中国出口企业的词典里。25年过去了。随着"中国制造"的强大,反倾销愈演愈烈。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的中国企业遍体鳞伤,一败涂地;有的却笑到最后。虽然中国出口企业还不能说:"应对反倾销,没问题!",虽然中国反倾销应对体系依然不尽如人意。但是,企业已经开始学习、领会,甚至是主动应用规则。没有是非,没有对错,没有输赢,只有在运用规则中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构成了中国在 WTO 框架下生存和发展的图景。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易犯“大企业病”,这已经成为很多企业老总的“心病”,于是一些有志于医治“大企业病”的老总开始寻找“良方”,春兰集团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曾在2002年获得机械行业企业管理成果特等奖、2003年获得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的春兰矩阵式管理模式,无疑对医治“大企业病”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正如“是药三分毒”一般,任何管理模式的变革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的问题,认清管理变革中的风险,有助于我们的后来者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采取适时的管理变革,因地制宜地实施变革,将风险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10.
邓莉莉 《大经贸》2006,(6):50-52
在德国直接投资的亚洲国家中,中国的投资总额名列第三,仅次于日本和韩国。据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到德投资的总投资额已达6207万美元。在中国经济界人士的眼中,德国正日益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沃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