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厂商双方都希望自己利益最大化,而结果还是取决于各自的实力。厂家比较强势,会要求经销商专营,不专营就“砍掉”;经销商比较强势,往往不理会厂家的最后通牒,依然我行我素,反正是自己掌握着当地的网络,自己不做,谁也做不起来。实际上,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如果不是闹得很僵,是不会轻易分裂的,当厂家举起“砍刀”时,心里也在犹豫;当经销商准备放弃时,心里也在想着“和气生财”。那么,在骑虎难下的时候,经销商该如何做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商界》2010,(8):50-51
经销商的弱势与生俱来,他们永远在夹缝中挣扎。经销商的命运,永远在找品牌(厂家)做品牌然后被品牌抛弃的怪圈中循环,同时品牌也在找经销商、帮助经销商压经销商比经销商,最后换经销商的怪圈之中发展。这对“欢喜冤家”相互依赖又相互算计,为什么经销商的命运总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为什么在零售卖场面前,经销商更是被压榨得永远伸不直腰?  相似文献   

3.
明摆着的机会谁都会去抓,高明的人则是从看似没有机会的地方淘到机会。 大厂家,经销商一窝蜂抢;名牌产品,经销商一窝蜂上;下游大客户,经销商一窝蜂争……这样“一窝蜂”争抢下来,真正得到好处的经销商少之又少。聪明的经销商要学会“淘宝”,发现有潜力的厂家、有潜力的产品、有潜力的下游客户甚至有潜力的人才。 本篇是淘宝系列第一篇,经销商杨斌在一堆饼干厂里淘到了一个刚刚起步、经销条件不高但有无限市场潜力的厂家,他的慧眼和妙招从何而来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牛奔 《糖烟酒周刊》2006,(32):48-49
下一阶段市场分工越来越明确,经销商的渠道地位会越来越受重视。对于经销商而言,一定要抓住机会,做强做大,要敢于替代厂家做事,提高市场驾驭能力。其实,酒水经销商的生存空间很大![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于许多白酒厂家来说,糖酒会的交易功能日益减弱。参加糖酒会对他们来说,实在是一块鸡肋。参加的话,一方面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会后低得可怜的履约率又让企业感到血本无归。如果不参加的话,则会引发经销商的许多联想——“是不是企业出事了”、“企业到底是怎么了”,如此等等。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下,许多白酒厂家参会的目的更多放在了进行企业形象的展示并以此加强与经销商的联系沟通上。对他们来说“糖酒交易会”在这种意义上已变成了“企业形象宣传会与客户联谊会”。面对这样一种境况,白酒厂家在糖酒会上究竟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6.
梁剑 《华糖商情》2001,(17):10-10
“经销商不像企业.企业要顾及收益、品牌和中长期发展,而经销商,只要有利润还追求什么呢?”——这是某大厂经理在向笔者诉苦时的一段话。除了利润,经销商还要求些什么呢?4月13日,长沙的李广文先生打来了电话.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儿:“厂家都把经销商看成了什么——铺市的工具,还是靠厂家施舍利润才能活下去的寄生者?经销商是独立的,经销商群体也是独立的,经销商要靠利润生存,但这个利润是经销商的“工资”,它只是经销商价值的一小部分。除了赚钱,我们更渴望尊重,被厂家尊重,这个尊重并不仅仅是几个点的年终返利。”  相似文献   

7.
目前很多经销商都认识到,要想做到持续发展,关键是有一支高效的团队。因此,对业务人员的管理逐渐提上日程。促销员在终端销售中对销量的提升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打造能征善战的促销团队,是很多经销商的愿望,但很多经销商往往把对促销员的培训交给厂家来做,实际上经销商亲自做促销员的“培训导师”,会起到更好的效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蒋号 《商》2004,(7):58-59
如何恰当处理好厂商与经销商的关系,已成为考验厂家的营销新课题。为保证厂家的利益,对经销商干涉过多,经销商也许会拂袖而去;如果对经销商彻底放权,又很容易被其牵制,丧失对销售终端的控制。聪明的厂商应学会“玩转”经销商的策略,使两达成互惠互利的共荣关系。  相似文献   

9.
强势经销商凭着自己的优势网络资源,有恃无恐,无视厂家销售政策、截留厂家促销品、冲货,更不把区域经理放在眼里。面对这样的经销商,区域经理怎么办?  相似文献   

10.
张戟 《糖烟酒周刊》2007,(14):96-97
什么样的销售政策可以激活经销商?有人一定会说:返利越多经销商越喜欢;产品越好卖、利润越多,经销商越喜欢等等。然而,市场竞争越来越无情,厂家能够给予经销商的政策越来越苛刻。企业能够给予经销商的获利空间也越来越少。但是,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味地顾及自身利益,重心向渠道下沉,忽视经销商的积极作用,也会给渠道带来伤害。那么,厂家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既可以实现销售,又可以达到激活经销商的目的呢?也就是说,给予经销商什么样的渠道政策,可以帮助经销商冲击销售量,最大限度地完成销售目标,从而实现企业和经销商双赢的局面呢?  相似文献   

11.
与企业的规范化经营管理相比,经销商往往由于自身规模和条件所限而显得“先天不足”。无论是从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对员工的激励手段上,都显现出一定的“劣势”。加之许多经销商老板并不具备科学的发展观,把员工当成廉价的劳动工具,造成员工普遍缺乏对公司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落后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制约”经销商发展的“软肋”。经销商老板要想将公司做大、做强,就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强势的企业总有强势的手腕来调整自己的销售渠道,而经销商常常处于被动的境地,甚至由于不理解而和厂家发生摩擦。当厂家在调整渠道战略的时候,经销商如何分析自己在厂家渠道中的作用和价值?如何做出选择和判断?  相似文献   

13.
“单靠一级经销商的网络是远远不够的”,厂家要把市场精耕细作,就必须设置二批,只有这样才能把品牌资源的效应放大,帮助企业把渠道做深做透,快速提升销量。但是,二批一旦用不好或者控制不好,又常常是渠道乱价砸货的罪魁祸首,成为畅销品杀手。  相似文献   

14.
虽然厂家是窜货乱价最大和最终的受害者,但往往从厂家的销售政策来看,不是经销商一定要这么做,而是厂家“教”经销商这么做的,是企业自身的销售政策种下了窜货乱价的种子。  相似文献   

15.
我们评价一个经销商在同业中的地位.往往从“硬资产”和“软资产”两方面考察。硬资产,比较容易理解。是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如车辆、人员、资金、储运能力、下属渠道网点等等。软资产则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例如公司品牌、行业影响力、人脉资源等等。对于厂家来说。选择经销商时。越来越青睐软资产丰富的经销商,因为这些“软性”的东西.能够减少厂家进入市场的难度,减少运营成本;对于经销商来说,  相似文献   

16.
金良 《糖烟酒周刊》2007,(5):104-105
做流通利润低,不赚钱,是很多食品经销商共同的感受。目前一些大型商超,开始积极地走出去,主动采购和配送,另外厂家不断进行渠道下沉,精细化操作市场,这更加大了做流通经销商的压力。要想生存下去,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经销商一方面需要开源,通过创新营销方式,获得新的利润增长,另一方面是节流.进行产品优化组合,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连锁与特许》2008,(5):81-81
“这个产品上的市场推广和经销商支持上的力度有多大?” 这似乎成了当前厂家招商时与经销商之间来往最多的一个话题了,从厂家的角度看来,经销商对力度问题看得非常,于是,厂家也就干脆投其所好,在这个力度的点上大做文章,  相似文献   

18.
青岛北方国贸名酒销售公司总经理刘清法曾说过这么~句话:经销商只有创新才能活下来。这也是很多成功经销商的共同理念。后来在总结这些成功者的经验时,发现他们很多相似之处,即有超前的思路、完善的管理模式等等。总结经销商失败的案例,每个经销商都有不同的“死法”,这也可以说是“幸福的经销商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经销商各有各的不幸”。经销商破产,会对厂商双方都产生影响,下面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销商在思路、操作和厂家关系上的失误案例,希望能对厂家、商家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理整日忙忙碌碌,游走于厂家和经销商之间,既要实现厂家的要求,又要满足经销商的利益。处理不好,就会两头受气,变成"夹心饼干"。面对厂家的层层加码,经销商的步步紧逼,区域经理有种说不出来的苦闷、彷徨……如何不做"夹心饼干",是区域经理必须解决的问题。其实区域经理既不是"传声筒",也不是"代言人",只要坐对屁股、树立权威、赢得信任,就能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20.
经销商作为现代企业组织健康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历来是各厂家最为关注的事情,因此,打造一支信誉度好、忠诚度高,能与公司“同心同德”、“生死与共”的经销商团队,是各个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那么,在这个“客户就是上帝”口号呼声日高的年代,如何去打造战略“双赢”的厂商合作伙伴新关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