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飞跃 《开放导报》2007,(2):I0010-I0011
翻开2006年12月号《星星》诗刊的增刊,在封三的位置有一位诗人的大幅照片,并配有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柯蓝、内航、朱先树、阿翔等的评语,那就是《星星》诗刊隆重推出的2006“年度诗人”王飞跃。2006年王飞跃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创作完成的《国粹精点》在第二届文博会上展出后引起诗界关注,《星星》诗刊在9月号、10月号连续两期推出该作品,《诗刊》也早在8月号发表了其中诗作,诗坛泰斗柯蓝称:“《国粹精点》拓展了中国新诗的写作领域,是一部振兴中国诗歌的作品。”该杂志还特设了“年度诗歌视点”栏目,发表了王飞跃的《国粹精点》选辑,其编后语写道:“我们在庞大的诗歌队伍里发现了诗人王飞跃,发现了王飞跃的《国粹精点》,从而更发现了中国诗歌一种新的动向。可以说: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最大的贡献是展出了《国粹精点》。这是诗歌的荣幸,这是深圳的荣幸。王飞跃的这种诗歌新文本已经为我们阐明了诗之所为而不曾为,诗之敢为而未能为。”如此之高的评价确实令人震撼,从而更说明中国新诗90年来终于出现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王田田 《魅力中国》2014,(7):133-13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派在中国新诗坛上崛起,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试以《我是一个任性的被子》一诗为切入点,分析顾城诗作的创作精神,品味他独特的意象构建.探讨诗人复杂的诗歌风格及其成因,窥探童话诗人内心深处的童话王国。  相似文献   

3.
文化     
《今日重庆》2011,(11):7-7
诗人华万里、吕进获殊荣10月16ES,“中国当代诗奖(2000-2010)”颁奖仪式暨《中国当代诗歌导读(2010卷)》首发式在荣昌县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当代诗歌导读》编委会、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世界诗人》(混语版)杂志社主办,荣昌县文联等单位承办评选活动共设4个奖项,  相似文献   

4.
无疑,艾青是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法绕开的存在,但人们常把他定位于"人民诗人",强调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的倾向,这样,不可避免地遮蔽了艾青诗歌写作中的现代性取向,本文所努力的,便是如何从"现实主义"的话语阴影中考察艾青诗歌具有的现代性,希图梳理出他给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提供的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5.
李小雨  小卷 《中国西部》2011,(16):110-111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在中国的历史上源远流长。早期的《诗经》、《楚辞》到汉代的大赋、乐府诗,从唐诗、宋词、元曲到今天的新诗,诗歌的形式不断变化,内容不断丰富,那精妙的语言、优美的韵律、丰富的想象,始终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诗歌,为乏味的生活点上了智慧的明灯,为精彩的生活填上了温暖的亮色;给我们的精神注入了思想的能量,给我们的世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6.
王顺 《黑河学刊》2011,(9):31-32
中国古诗话多如瀚海之沙,却存在着理论性和系统性不足的缺陷。张一平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以相互比较为途径,把纵向和横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还古人之说以原貌,深入探究古代诗话对古代诗歌审美与批评的认识及功过。此书的问世是中国古诗话研究的又一个台阶,指出向上一路,启发研究者从更宽广的视角审视中国古诗话。  相似文献   

7.
杨秋玲 《魅力中国》2014,(16):88-88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的名篇。诗人在诗中借“一只鸟”的口吻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土地”深沉的爱.为世人所吟诵。在历来的研究者中。大都是采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鉴赏理论一“知人论世”的方法。在这里笔者试图引进西方新批评主义的鉴赏理论一布鲁克斯的“戏剧化”诗歌理论。以此来研究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试图打破原有的鉴赏角度.开辟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戏剧化”来合理分析作者、读者和作品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诗在它诞生之初就以强硬的姿态与中国古典诗歌告别,这就注定了中国现代新诗的“根”不是根植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断离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根”。这种决裂也就注定了新诗从一开始便是“先天不足”,同时也由于种种原因,它后天亦“营养不良”。新诗在经历了百年各种流派、主义的崛起与喧嚣之后,应冷静下来为自己寻根。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中国老区建设: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10多年来,我从《中国老区建设》中学到不少知识。开始我在乡镇工作,后来调到县委、市委工作。我个人能力不断提高,与阅读《中国老区建设》有直接关系。是贵刊调动了我思考的兴趣,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手里有一本《中国老区建设》,如同身边有一位良师益友,这是我的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10.
申蓝 《魅力中国》2010,(35):270-270
隐喻是一种由已知通向未知的语言手段,是语言使用中的一大特色。而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隐喻体现在诗人对物象的选择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寻找物与情的切合点,使得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具体化。隐喻使诗歌语言具有不透明性,使诗歌蕴合丰富,意境优美,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11.
冯雁 《黑河学刊》2013,(9):33-33,115
《偶然》是诗人徐志摩的一首抒情小诗,诗歌仅有十行却蕴含无限魅力,能够动人心弦、引发哲理思考,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现通过对《偶然》的赏析,探讨了诗歌所蕴含的的独特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2.
易晓慧 《魅力中国》2014,(15):74-74
《文赋》是陆机作为古代文艺理论家的立足之作,它为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更广更宽的视野。《古诗十九首》为乐府诗之精华,其主题、文风及语言等对古代诗歌的创造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以《文赋》为基础,阐释《古诗十九首》,以期能为《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的代表作《当你老了》以朴实的语言,抑扬的韵律,唯美的意境征服了读者的心。《当你老了》这首诗,具有语言的朴素之美、和谐的韵律之美、伤感的意境之美,由此可见其诗歌的艺术魅力。在诗歌的创作中,唯有将真善美与真性情进行充分的表达和渲染其所具备的艺术之美才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14.
鲍溶是中国文学史上声名不显的小诗人,《秋怀五首》是其五言古诗的典型代表,而在同时代的韩愈、孟郊分别作有《秋怀十一首》和《秋怀十五首》,但韩、孟都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大诗人,将其与鲍溶这样诗派倾向不明显的小诗人的同题之作共同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挖掘"小诗人"的"大作品"。  相似文献   

15.
魏宏泽 《魅力中国》2011,(14):279-279
《The Road Not Taken》(未曾选择的路)是20世纪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朴实无华的语言,朗朗上口的语音使这首诗歌不仅吸引了美国读者,也深受世界各地诗歌爱好者的喜爱。无论何时阅读总会有不同的感受。这首诗歌究竟魅力何在?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青睐者?本文试图从象征和押韵两种修辞手段探析它的文体特征,有助于读者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诠释这首诗歌,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16.
鲍伟霞 《魅力中国》2013,(22):160-160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计算辅助教学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瓦列里·别列列申是著名的俄侨诗人、作家兼中国文学翻译家,1920-1952年侨居中国期间曾发表193首抒情诗,并翻译大量中国古典诗歌与哲学著作如《团扇歌》《离骚》《道德经》等,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最杰出的俄语诗人之一”.本文集中阐述他在哈尔滨、北京、上海各时期的生活工作坎坷经历,归纳整理他在中国生活期间所创作的主要诗歌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熊怡 《今日重庆》2009,(2):91-95
春节前,一部贺岁电影《梅兰芳》的火热上映,让人们将关注的目光投放到了中国传统国粹上,顿时一股京剧热潮席卷全国。而当下山城京剧界,也有一件喜事与《梅兰芳》的轰动相呼应。  相似文献   

19.
从以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前景化理论角度出发,剖析中国古诗中关于色彩组合的前景化现象,可以看出,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已经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手段对诗歌进行了前景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王斌 《魅力中国》2013,(5):68-68
关露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是一位特殊的人物。她既是著名的女诗人,也是一位职业的革命家。双重身份的她注定一生的道路将是二律背反的,无论是个人生活方面还是创作道路上。关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女儿,同时她又是以满腔的热情来书写她的诗歌。无论是新诗还是古体诗,诗人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至今仍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古典诗歌汲取了前人的精华,写出时代的新声,写出了一位革命女诗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