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围绕以下关键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我国特有的转型经济体制下,影响集聚效应的因素有哪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集聚效应的影响中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不同的生产性服务行业所起的作用效果大小是否相同。我们通过理论分析和基于DEA模型的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在我们所选取的代表性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较大,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影响效应为负效应,而房地产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文献的梳理和产业集聚理论的回顾,从集聚形成原因视角深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机理,探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模式,提出杭州市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相应的对策,即杭州市应优化外部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彰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加强产业联动,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和综合竞争力;强化人才支撑,积极打造智力软实力平台。  相似文献   

3.
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赋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通过动态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农村三产融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并在空间层面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异质性分布格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农村三产融合驱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13.47%;相比于专业化集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的中介效应更显著;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介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按中介效应占比由大到小对四大地区排序的结果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因此,政府部门可通过实施数字化转型、打造平台模式驱动农村三产融合;行业协会可通过创建示范区、构建全国性平台、构筑示范项目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供支持;东部地区政府和生产性服务业应发挥辐射作用,带动西部、中部及东北地区全面实现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地区生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在考虑到空间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在纳入空间因素的前提下,揭示出显著影响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因素,以及相邻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有一定的空间依赖性。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点逐渐强化,局域空间自相关显示了各地区服务业空间分布的不同特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经形成以苏南为核心,以苏中和苏北地区为外围的发展格局。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发展不仅表现出空间依赖和集聚特性,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也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学者在制造业产业集群基础上开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问题,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制度与环境和区位选择是影响集聚的主要动因。随着信息通讯技术普遍运用及知识密集程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对整个产业链的融合程度和产业关联效应显著增加,且降低对地理区位的要求,在传统集聚模式基础上不断涌现出虚拟、生态和链群等创新集聚模式。本文针对现有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机理、影响因素、集聚模式和演化动力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6.
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中心作用的发挥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济中心带动腹地城市联动发展的经济圈模式已被众多国家或地区广泛采用。通过应用总量分析法、劳动生产率分析和产业区位熵分析等,对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两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偏低,经济中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劳动生产率不均衡。因此,环渤海经济圈经济中心应全面集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腹地城市发展优势产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差异化发展,推动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沈沁 《江苏商论》2012,(9):57-60
本文计算了2003年-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商值,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并运用stata 11.0软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结构、人力资源以及交通基础设施这几个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明显推动效应,政府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明显的"挤出"效应,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产值、城市规模、通讯技术等指标对江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岩 《消费导刊》2010,(3):34-35
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在这一特定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当今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增值点和盈利点,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战略性地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产业集聚发展模式能显著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机理分析,并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策略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出路不在于如何规避全球化的冲击,而是必需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充当全球竞争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了装备制造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的有一个增长点,进而探讨了装备制造行业的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湖北省与广东省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均有提高,两省的服务业结构差异变化不大,趋同现象较明显;两省的服务业集聚现象亦明显,湖北省相对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广东省则相对集中于现代服务业;两省的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均高于消费性服务业。为了进一步加快两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两省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人力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两省公共服务行业的优化升级,加强两省中心城市服务业的辐射作用,促进两省服务行业的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采用区位熵指标,利用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对辽宁省以及各地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算,得出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整体不高,同时存在着市际间、行业间的双重不平衡现象,并从四个方面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分析从三个角度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顾乃华 《财贸经济》2011,(5):115-122,44
本文利用城市样本数据和多层线性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高本地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存在区域边界,省层面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所辖市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主要是由生产性服务业的本质特征所决定。在当前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安徽省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全面提升安徽省经济实力,使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分析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未发挥集聚效应,专业化人才紧缺等问题,提出加大投入,优化结构,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手一起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齐飞 《商业时代》2013,(4):137-138
本文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同集聚效应。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存在滞后的相互促进作用,而同一时间段的二者集聚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效应。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要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相似文献   

15.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指数,基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检验两者协同集聚的演进关系及其各类效应。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差异较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本身都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同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对彼此都会形成一定的阻力作用,滞后一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当期制造业集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两者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专业化水平及产业优化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尚不明显。据此,提出有效促进产业协同集聚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形成过程入手,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点,从集聚形成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针对四川省情况建立模型并提出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拓展与模式创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环境和资源的外在约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由于产业融合的推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全球迅速崛起。而以创新方式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文章在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需型路径和外需型路径,并构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服务外包模式、集聚区模式和外资拉动模式,并培育了相应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融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简要介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包括外部经营环境不规范、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拉动不足、产业集聚协调效应不明显、市场化力度不够、关键人才稀缺、创新动力不足等。提出了促进行业规范、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加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动与融合、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培育企业创新环境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尝试性地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并以全国24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本地市场规模、工业企业平均规模(需求因素)以及交易成本、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与竞争程度(供给因素)等因素共同促使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实证检验证实,虽然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于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和更优经济地理位置的中心城市,但我国不同区域引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关键性因素存在差异,东部城市表现为本地市场规模,而中西部城市则是交易成本.实证结果还表明,规模大的工业企业具有明显的服务外包化倾向;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存在MAR溢出,专业化有利于提高集聚度.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商》2015,(19)
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产业部门,本文结合其自身的产业特征,从产业角度和区域角度分析了其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