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变得恶劣以及国内从紧货币政策,投资者纷纷把目光转向银行理财产品. 对于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产品成为他们资产配置的新选择.然而,银行理财产品却呈现出大面积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现象.光环掩盖下的银行理财产品,让投资者越发感到"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究其原因,除了受资本市场影响之外,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特点以及其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不熟悉、购买银行产品时的盲目和冲动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法律性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性质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核心问题,监管部门对其认定的模糊及自相矛盾已导致诸多不良后果,并正阻碍着银行理财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清晰界定理财产品法律性质已迫在眉睫。要准确界定银行理财产品法律性质,就应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从界定法律性质的需要出发,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分类,根据银行与客户在理财产品中的权利义务等特征,对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先生属于保守型的投资者,这几年他的资金几乎都是以存银行为主,前年的时候,他看到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比银行储蓄高出很多,于是便把到期的外币买成了理财产品.但后来由于汇率的变化等原因,银行的理财理财产品并没有实现"预期收益",实际拿到的收益几乎为零.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了.  相似文献   

4.
李苑 《金融博览》2013,(10):54-55
今年6月,银行间同业市场出现的"钱荒"现象,进一步引发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飙涨,也使银行理财产品一时间成为最热门的投资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在这场钱荒中扮演了极其复杂的角色,而上市公司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追捧进一步放大了这个问题。上市公司投放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有两个来源:自有闲置资金和募集  相似文献   

5.
<正>在基金和保险理财产品频频"触网"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一直未能突破"面签"规定加入互联网销售大潮。日前,招行在京东上线的银行理财产品最终也未能成为线上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首例",上线两天便被监管叫停。不少银行都在摩拳擦掌,希望将其丰富的理财产品线与互联网金融大潮结合,但从目前来看,银行理财触网依然难过"面签"关。银监会叫停招行网售理财9月15日,京东金融开卖招商银行人民币岁月流金546号理财计划,期限  相似文献   

6.
尽管银监会发文叫停涉股理财产品,但随着股市"重得人心",银行还是按捺不住,涉股理财产品得以重新出炉.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银行员工"飞单"销售行为指银行员工私下推荐销售非本行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一、银行员工"飞单"销售行为带来的风险银行员工"飞单"销售理财产品,虽然这种产品的销售未经银行的同意,是一种私下的销售行为,但客户是基于对银行员工的私人信任关系及一定的银行信誉因素,购买其推荐的理财产品。且客户对银行员工推荐其购买的理财产品基本不了解,他们关注的只有收益率,也据此作出是否购买的决定。产品到期,未发生兑付危机,没  相似文献   

8.
史杨 《黑龙江金融》2013,(11):74-76
<正>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新热点,跨行业、跨市场的理财产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明显提速,理财产品逐步成为银行机构吸收存款的重要方式,但是银行机构理财产品运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以佳木斯市7家样本银行机构为例,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入手,对"理财热"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理财业务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尽管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最早可溯及美联储"Q条例"催生的货币基金,但真正让国人感受到现金管理类产品魅力的是"余额宝"的横空出世.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出现,无疑给众多普通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一条财产保值增值的安全途径.同时,与银行固有的渠道优势、非标投资经验相结合,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具有更多的后发优势,为转型发...  相似文献   

10.
"怎么刚过完年,理财产品的收益就下来了?"打算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张先生发现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情况和预期大相径庭。随着央行在2012年内的二次降息,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逐渐降低。但年底银行间资金面再度紧张,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上升到年初水平。随着元旦假期的结束,银行新发售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回落,预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产品鲜有出现。与此同时,有些银行理财产品违规销售案例也被曝光,风险凸显使得一些投资者望而却步。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该怎么买?  相似文献   

11.
刘银平 《金融博览》2021,(18):28-30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银行理财产品在最后的转型之中. 一方面,保本理财产品退出速度加快,今年上半年绝大部分银行已经停止发售保本理财产品,只有个别小型城商行、农商行仍在发售,很多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已经清零.另一方面,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大幅提升,多家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比例超过90%. 不过,仍有部分银行转型进展不及预期,年底之前难以完成存量资产压降工作,需要进行个案处理.  相似文献   

12.
按照监管要求在会计核算清晰、银行理财产品法律关系明晰之后,产品投向明确、以真实投资资产收益为基准、按净值方式分配的"基金化"理财产品将逐渐取代"资金池"产品,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以来,一些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甚至"负收益"事件引发了中国理财市场的激烈争论. "零收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在不可控制的市场波动因素之外,这些糟糕收益背后的机制和问题是什么?此刻似乎已经到了为近几年火热的银行理财产品把脉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低迷的股市和遭遇严厉调控的房地产市场使得逐利资金无处可去,而收益相对稳定又具有一定灵活性的银行理财产品成为这些资金的"避风港"。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与销售空前火爆,根据各家银行目前披露的半年报,仅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就突破了9万亿元。同时,银监会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各家银行的资金面不断趋紧,各家银行不得不使出全身解数来吸引存户。本文就从银行自身应该如何改善理财产品服务质量的角度出发来讨论应该如何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状况,发挥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功能,本文以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为研究对象,从供给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供给主体不够健全,现实供给状况与客户需求有很大差距,且产品存在流动性较差、收益水平偏低及通货膨胀风险等一系列问题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为优化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状况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以来,随着股市大跌,各银行相继发行稳健型理财产品,其中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成为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实际上是一种企业通过银行向民间资本借贷,并在到期后向投资人支付本金和收益的一种产品.  相似文献   

17.
正针对养老人群不同财力、年龄、退休金状况及受益人群不同的资金需求状况等因素,银行纷纷涉足养老市场蓝海,推出以养老为主题的理财产品。本文从6个维度解读市场上有代表性的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维度一:产品名称在推出养老理财产品的银行中,既有四大国有银行,也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更有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在产品名称上,大部分都带有"养老"或类似的字样,如上海银行推出的"慧财"人民币养老无忧理财产品(1374Y115期)、光大银行的"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招商银行的岁月流金之"金颐养老1号"理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的统计数据,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由于国家对信贷管制更趋收紧,银行理财产品销量增长迅速.二是短期和中期的理财产品销售占了很大的比重,期限在三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销量占到60%,三个月到六个月的理财产品销量也有所上升,六个月至一年期的理财产品销量有下降趋势.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在理财市场拓展提速明显,股份制银行同样发展迅速.四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主要与利率期限结构相关,并且理财产品以组合类投资产品为主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银行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的测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往文献对理财产品的研究较少,且这些研究侧重于定性分析,关于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的测度等定量分析更少见,本文力求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测度结果表明,银行理财产品无论从单项产品还是从总体来看,监管套利程度都呈现上升趋势,理财产品的监管套利风险在增加。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本文认为,应该采取"疏堵"相结合的措施进一步防范理财产品监管套利风险。第一,根据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做好分类监管,尤其要做好对短期理财产品的重点监管。第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配合遏制理财产品监管套利可能引发的风险。第三,从深度上推进银行理财产品纳入监管体系。第四,将银行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作为货币政策关注目标。此外,在适度限制银行理财产品交易的同时,要有效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20.
《银行家》2014,(1):117-118
银行理财产品跟踪2013年11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创历史新高。11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募集资金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发行数量为4336款,资金规模约3.11万亿元,环比分别上升27.9%和45.0%。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放量发行缘于三方面:一是在"调结构、去杠杆"的总方针指导下,国内融资环境趋紧;二是余额宝、现金宝等互联网金融工具对商业银行造成存款外流压力;三是年关将至,"钱荒"殷鉴不远,商业银行故技重演,"揽储大战"提前上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