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劳动力流动对欠发达地区产出效应的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研究劳动力外流对欠发达地区的产出效应,将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劳动力流出较多地区四类区域均界定为狭义上的欠发达地区,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测算劳动要素产出弹性,并基于对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出率的估算,对劳动力流动给欠发达地区带来的产出效应进行测算。结论表明:从外流规模来看,在所选考察期内,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劳动力流出较多地区的年均劳动力流出率分别为1.11%、0.79%、0.97%和1.35%,导致四类区域的产出分别下降4.16%、1.96%、2.77%和8.65%。基于这一测算结果,本文对当前学界存在的劳动力流动对欠发达地区产出增长必然带来正向产出效应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
自80年代后期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拥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流动。日见增长的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已成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不仅对我国城市经济和城市居民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而且也对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流动趋势在今后若干年里将持续下去;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数量、探讨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分析其流动的区域、就业以及收入和消费等特征,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这种流动对于当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社会经济的作用。有鉴于此,本项研究拟侧重于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本身;并依据对这种流动的专门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探求其流动的特征,进而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其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影响。本文是这项专题研究系列报告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下降带来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受到的歧视正在发生改变。本文根据2002年和2008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S),利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构建农村转移劳动就业歧视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农村转移劳动力受到的就业歧视下降,"户籍制度"的作用在逐渐减弱,而市场调整的作用不断增强;但在发达地区受到就业歧视程度的下降速度大于欠发达地区,在中高收入行业的就业歧视上升,低收入行业就业歧视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建议放松制度约束,提升市场自身发展对劳动力的调节机制,以市场为主导,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城市就业的意愿,刺激劳动参与率的后发潜力,延长人口红利效应,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劳动力也不例外 ,户口、用工等制度的约束一直严格制约着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和移民。随着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转变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劳动力 ,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了大规模的流动和迁移。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速度 ,并长期集中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因而近年来劳动力的流动主要表现为中西部和其它欠发达地区农民大量流向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流动和迁移 ,一方面解决了发达地区由…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留守儿童及老人的主客观福利的影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鲜有研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自身主观福利的影响。文章采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了非农就业对农村劳动力精神健康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非农就业能够显著改善农村劳动力的精神健康。探究机制发现,非农就业带来的个体收入增加效应以及社会地位感知提升效应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精神健康的改善,而非农就业造成的个体社会支持网络减弱效应与社会信任降低效应则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精神健康的改善。基于此,本文认为政府应该给予农村劳动力的精神健康更多关注。同时,要进一步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健康福利。  相似文献   

6.
付娆 《农村经济》2007,(1):101-103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四川农民进藏种菜,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也给西藏地区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四川农民进藏种菜是相对发达地区向相对不发达地区的一种劳动力逆向流动,本文在分析实际调研素材的基础上,阐明了这种现象所揭示的经济学原理,并探讨了这种现象带来的多重效应.  相似文献   

7.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优势发挥殆尽后,到底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命题。本文在利用全国和湖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所形成的村域微观数据的基础上,试图来回答这一问题,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本文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中国农村所进行的工业化、非农化选择了一条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本地化企业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了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就业结构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增长的关键是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部门的再配置与自由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农民工资性收入两个方面研究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问题,利用2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了完全修正最小二乘法(FMOLS)估计.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对农民收入影响十分显著;工资性收入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贡献明显低于经济不发达地区;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增加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拓宽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来源是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异质性视角定量分析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不仅有利于引才回乡政策的精准化,还有助于化解农村"空巢化""老龄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方法]文章以农村外流劳动力为研究对象,运用定序L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及影响因素,并对结果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当地有房会增加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未婚、受教育程度低、累计流动时间短、年龄大和职业不稳定会增加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三、四线城市,年龄和职业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中、西部地区,收入降低会加速东部地区及一、二线城市的农村外流劳动力回流;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综合评估返乡劳动力,灵活调整土地资源供给、坚持产业兴乡战略定位,为返乡人才提供发展空间、积极转变引才思路,注重打造乡村文明建设,能够提升引才回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赵涛 《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1):41-44
研究目的:通过对土地出让收益回流农村的探讨,力求拓宽农村发展的资金渠道,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土地出让收益应返还农村,资金回流方式采取农村发展基金的模式;(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跨区域挂钩与农村发展基金相结合,解决土地收益不平衡问题。研究结论:农村集体用地土地出让收益返还农村,可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互惠共赢和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段鹏飞 《南方农村》2012,28(5):64-67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本文试图探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2010年初在西部地区289个自然村有外出务工家庭和无外出务工家庭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分析了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特征,劳动力流动对农民家庭收支、福利及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农村外出劳动力以文化程度较高的已婚青壮年男性为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状况及促进土地流转具有积极效应;对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等基本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农业产出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已经成为推动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支出的结果却有失公平性。以财政支出公平和偏好理论为基础,对东西中部三大地区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和财政补贴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边际财富效应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好的增强会促进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发达地区高补贴和高保障、欠发达地区低补贴和低保障状况,使得不同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应形成以中央政府财政补贴为主,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多层次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外流背景下中国农村老人居住安排的纵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安徽省农村老人生活福利状况调查数据,采用Multi-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的背景,从老人状况、子女数量及家庭代际支持三个层面,考察老人居住安排的纵向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制约了老人居住安排的变动;老人居住安排的性别偏好未能充分体现,女儿对老人居住安排的变动有显著影响;成年子女外出打工带来的代际支持的变化对老人居住安排的变动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三变"改革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对于盘活农村土地、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通过比较分析法,对"三变"改革与发达地区的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异同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三变"改革与经典农地股份合作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同的是,"三变"改革产生于城镇化水平不高、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欠发达地区;其制度成因具有诱致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特点;制度特点表现为在经典的农地股份合作制中加入了资产租赁的做法,而且政府深度参与并主导了产业发展;"三变"改革的制度绩效表现为推动了城乡生产要素良性互动与乡村治理结构优化。因此,"三变"改革是经典股农地份合作制的升级与再造,是农地股份合作制在贵州的新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在人们的印象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低,劳动力转移慢,农村劳动力资源多而成本低是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将劳动力资源优势作为一个金字招牌来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工业化。然而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增长中,在周边地区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面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劳动力流动的视角出发,基于农户行为的微观层面,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并利用湖北省628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居民村域环境治理的参与度总体不高。家庭主要劳动力在村时间越长,则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的概率越高,即劳动力外流抑制了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此外,从劳动力流动对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发现,家庭主要劳动力在村时间越长,则农户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越高,对农村环境改善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环境效益感知越强,且家庭劳动力对提升在村影响力的迫切性也越强,这进一步会促使农户积极参与村域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8.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就业结构不平衡,就业压力大。要突破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瓶颈,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建设。本文以欠发达地区湖南邵阳市为例,探讨了邵阳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及特征、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及劳动力市场社会服务体系等,并从政策上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建设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搞好“统筹”,不仅要统筹好城乡协调发展,更要统筹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落后地区的协调发展。建议国家对边远欠发达地区给予较为特别的政策扶持,为边远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实施边远欠发达地区农民素质工程。一是鉴于边远欠发达地区大都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多种语言,在信息交流上有一定滞后性的客观实际,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农民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增强边远欠发达地区农村现有劳动力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在边远欠发达地区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中国1997-2017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DPSIR-SBM框架,测算并分析中国农村绿色化发展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绿色化发展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同时存在一定的省际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绿色化发展效率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农村绿色化发展效率高于内陆地区;全国及东、中、西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