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命题,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见,“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国政府建设国家的新理念。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有机组织系统,应该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努力构建和谐企业。只有企业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  相似文献   

2.
论经济关系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当中发展和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基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任何社会变革都具有深刻的经济背景。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起码要求和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以社会生产关系为核心和基础的经济关系和谐,无疑是社会关系和谐的最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关系和谐,因此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目前的经济关系还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从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就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关系和谐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的中国社会,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却严重滞后,因此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通过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不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提供必要而充分的社会条件、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不是在一个封闭体系中自我完善 而是要在开放的环境中去构建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努力建设和谐的外部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外部保证 。 一 、为构建 和谐社会 营造 和谐 的外部环境 (一)对外开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驱动力量 。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来看,对外开放是促进改革发展的外在动力,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驱动力量之一 。 1.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6.
论新城市主义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城市实现和谐发展。本文引入新城市主义理论,提出应秉承“营造和谐”的城市发展新理念,以共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等之间的和谐。当前,我国在以上几方面程度不同的存在不和谐的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现阶段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建设和谐社会,要突出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为此,必须继续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和体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和体制保证。  相似文献   

8.
发展与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关键时期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的迫切要求。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但必须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发展都必然能带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只有公平的发展才能带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发展,而且需要公平,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9.
有序有效有情:解读和谐社会的三个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这一科学命题,进一步为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体现为社会有序、社会有效、社会有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和谐社会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没有社会主义农村和谐社会,我们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理想就难以实现。本文对和谐畦会背景下农村合作社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宋一 《铜陵学院学报》2007,6(2):43-44,84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成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灵魂,和谐精神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方向,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动力。从根本看,这三个方面具有整体性与统一性。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要遵照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精神、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主题;以文化整合为基础,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由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根本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从"百强县"经验看我国县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百强县”的成功实践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学习借鉴“百强县”的成功经验对实现全国县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内在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难以构建。因此人类必须要大力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从“百强县”经验看我国县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百强县”的成功实践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学习借鉴“百强县”的成功经验对实现全国县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由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根本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罗汉 《经济》2007,(1):95-9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坚持科学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些重要思想的阐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努力促进和谐企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罗汉 《经济》2007,(2):95-9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坚持科学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些重要思想的阐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努力促进和谐企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内在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难以构建.因此人类必须要大力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增加了和谐因素.同时,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符合社会和谐的发展.然而,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也出现了一些危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思考这些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