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常态发展时期,大学生信仰在政治、道德、科学方面表现出三大特征,究其原因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网络以及个人能力等内外因素。虽然存在信仰缺失,但整体理性积极,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引领大学生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树立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2.
李志  王睿倬 《时代经贸》2013,(22):245-246
后来逐渐发展为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对人们有着巨大的精神指引作用。本文通过对某高校2013级新生进行的信仰状况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青年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的状况与态度,并总结问题提出解决方式,为高校引领青年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超自然信仰在华人企业家决策中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具有重要影响的现象,并很有可能成为国际管理学界新的华人企业家研究范式。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民族文化、不确定性、群体压力、寻求心理抚慰、归因理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是超自然信仰在企业家决策中应用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综合来看,超自然信仰是企业家基于外在文化和内在经验共同影响的,对未经证实的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相信。它是企业家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决策辅助机制。  相似文献   

4.
肖三 《经济研究导刊》2013,(27):223-223,252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是对其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坚定信念。这种理论自信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深刻理解和深刻认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积极开放的科学品质。  相似文献   

5.
国民的信仰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转型期背景下,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淡化和弱化现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之不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多元文化的消极作用以及马克主义信仰教育的误区是导致转型期人们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主要因素。冷静分析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背后归因,对于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邪教是一种通过构建偏激信仰来进行精神控制的反动组织。邪教之所以在现代社会肆虐猖獗,与传统信仰的滞后与无力、主导信仰的缺失与疲软、科学精神和人关怀的欠缺与忽视以及科学主义思潮的盛行有着内在相关性。因此,唯有重建信仰.改进和强化信仰教育,重视信仰矫正才是铲除邪教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专家访谈、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等方式对高校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与引导问题进行深入调研。针对现阶段部分大学生信仰偏失的原因,提出高校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的教改方案。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研究主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高校思政教学的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作为切入点,从信仰的角度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探索和理论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郑傲翾 《大陆桥视野》2016,(14):257-258
信仰是主体对某种事物或者某种主义高度的推崇与信服,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类赖以生活的最基本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崇高的、与时俱进的信仰,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信仰。信仰教育是文化教育领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教育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肖三  吕航 《经济研究导刊》2012,(30):249-250
目前,相当一部分人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存在理解误区,或认为“不需要信仰也可以活得很好”,或认为“有信仰有理想就是要当官”,或认为按需分配就是按“想要”分配。因此,只有澄清人们对于信仰的理解误区,让广大干群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真正理解,才能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当代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指导思想,是执政党的理论旗帜,是指导党全部活动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动员、凝聚、约束党的成员的一整套认知信仰体系。它一般具备整体性、稳定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它具有五大功能:导向功能、论证功能、凝聚功能、动员功能和约束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杜文中  滕光进 《技术经济》2001,20(12):58-60
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方法之争的结论是没有哲学基础的经济学不是完整的经济学。经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指该理论建立和发展所依赖的哲学思想的集合。这些哲学思想都会在经济研究中的活动、态度,以及所使用的方法方面对什么是“恰当的”产生不同的影响,提出不同的处理方法。因此,辨析影响经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能够帮助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发展脉络,理解经济学家的信仰。  相似文献   

12.
相较于妈祖研究较为成熟的南方地区,中国北方地区的妈祖研究仍有许多尚待挖掘的事实与理论空间。以河北省境内的妈祖信仰文化为对象,采用实地调查与历史文献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有关妈祖信仰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如何坚定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通过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实证调查、数据分析,实现了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整体把握,并分析了该问题的成因、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信仰是可信与确信的统一。根据确信与可信的不同地位,可以把信仰分为宗教信仰与科学信仰。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存在着一种信仰危机,重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是社会转型时期党在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可以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仰的确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他们的信仰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全社会的思想动态,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在分析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赵琼 《经济研究导刊》2009,(20):232-233
中国社会当今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的转型期,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思想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终极信仰的缺失,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生存方式与思考方式的转变,信仰政治化带来的终极价值追求的迷失,多元文化交流引起的冲突与困惑,特殊的思维方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信仰价值体系的怀疑。基于信仰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对终极信仰、政治信仰的塑造,实现意识形态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试论明清商人的乡土神信仰张崇旺明清商帮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学术界历来认为,地域、血缘、乡谊三者是凝聚商帮的重要因素。但笔者认为,以乡土神为核心的商人信仰圈,则对地域性商帮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依托和保障作用。商人信仰早在唐代已萌芽,宋以后渐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立党之源。“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牢固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高举。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弄清少数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误区;积极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谢柯宝 《时代经贸》2011,(14):25-26
民间信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宁波民间信仰文化历史遗留丰富,本文将其主要分为神灵、灵物、巫术信仰三种类别,并对其旅游文化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罗帅  解广夫 《时代经贸》2010,(10):277-278
引导大学生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高校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克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实用型价值、信仰多元化的冲击以及实践教育环节的缺失。探索多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渠道是加强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