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正在迈入法治社会。群众对于宪法的认知、情感、信仰和对宪法行政制度的选择共同组成了宪法文化,简而言之,宪法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宪法心理学。在书籍中笔者发现,在有关宪法文化的讨论中“,信仰”是一个核心讨论词。的确,宪法需要依靠信仰才能发展下去,如果所有群众都对宪法不信仰,那么它将形同虚设,没有任何的权利效益和约束能力。在欧洲发达国家,宪政代表和宪法同为自然和传统的信仰,但是对我国来说,群众对宪政和宪法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调查走访结果,基于宪法的内容特点,详细论述宪法文化和宪法信仰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代宪法的核心和精神是限制权力和保障权利,而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就是旨在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贯彻宪法的灵魂与宗旨。我国现行宪法对违宪审查制度虽有明文规定,但尚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故本文就针对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并对今后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3.
宪法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公民权利是人的权利,因此宪法与人有紧密的关系。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西方近现代宪法的权利体系是以欧洲白种人为原型建构起来的。西方以自由权为中心的权利体系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人权需要,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由从来就不是西方人的特有,每个民族或每个种族都有对于自由的理解或定义,中国也不例外,我们对于自身的自由的历史解读是带有深刻的民族烙印的。它的功过是非在历史中被打磨,我们竟看不清它的样子。因此当西学传来时,我们在很多时候忘记了自己的定位。西学对于我们而言只能是借鉴,而对自身的认知才显得更为重要。美国宪法彰显着美国人的自由主义精神,这不仅源于其历史的发展,更是众多的哲学家与法学家论证的结果。在我们认清自身之自由意志的前提下来解读美国宪法中的自由主义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秦雅平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0):117-117,119
宪法适用包括两个层面:宪法诉讼中的宪法适用、合宪性审查中的宪法适用。我国并没有建立起宪法诉讼制度,宪法还不能进入诉讼,初步建立起来的合宪性审查制度并没有得到实施。究其原因,我国的宪法适用存在制度和现实实施上的困境。基于我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现状,我们应采取稳健的方式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宪法适用制度。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我国宪法也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宪法实施制度在我国未能得到有效发展和适用.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亟待宪法在司法领域的保障.国际上,解决人权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行宪法司法化.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使我们意识到宪法司法化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宪法司法化适用,将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方面的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在不断的完善法律制度,努力构建一个法治国家,但法治离不开宪政,而宪政的实施同时也离不开宪法的司法化;可以说我国的宪法司法化和构建民主、法治社会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因为宪法的司法化能够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这也是法治和宪政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我们中国的宪法真是好事多磨。短短50多年的时间,竟然有1954、1975、1978、1982四部宪法,第4部宪法又有1988、1993、1999三个修正案。反观美国,200多年只有1787年一部宪法和几十条宪法修正案,直到今天还管用。怪不得有人说,美国宪法是人类的智慧理性所能想象出来的最好的法律。 当然,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制能够不断完善也  相似文献   

9.
陈涛  孟令勇 《活力》2013,(22):43-43,45
我国人权入宪是每个人按本质和尊严或应该有的基本权利,就其完整的意义可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就是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人权入宪改变了以往宪法仅仅作为决定和评判法律合法与否定的政治标准,而且使宪法和民众的联系得到了加强,从而必将提高宪法的权威和宪法的应用,法治以人权作为桥梁构筑了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何亚玲  张弘 《企业导报》2009,(12):250-250
政治性与法律性是宪法的两种重要属性,合理定位宪法政治性与法律性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宪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对政治性,法律性的相互关系进行论述,以求对宪法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施秀艳 《价值工程》2011,30(12):314-314
基本人权原则是宪法基本原则之一,虽然各国宪法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在宪法中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我国宪法也同样如此。中国四部宪法确认基本人权原则,分别采取了默示型和明示型确认模式,其中默示型确认模式又经历了后置式和前置式两个发展阶段,体现了基本人权原则在中国宪法中的演变过程,也揭示了人权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将对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任何法律都由宪法产生,不得与宪法相冲突。《物权法》作为宪法的“子法”,其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以及有关物权的具体规定等,都来源于宪法,体现了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13.
焦士雷 《企业导报》2010,(9):279-279
宪法序言是否具有效力是我国宪法学中的一个理论问题,其主要有四种学说争议,即"有效说"无效说"部分有效说"模糊说"。笔者认为,作为独立的有效的宪法组成部分,宪法序言不仅对宪法正文具有约束力,它本身也应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4.
宪法序言是否具有效力是我国宪法学中的一个理论问题,其主要有四种学说争议,即"有效说""无效说""部分有效说""模糊说"。笔者认为,作为独立的有效的宪法组成部分,宪法序言不仅对宪法正文具有约束力,它本身也应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5.
汪强  于鹏飞 《企业经济》2012,(1):189-192
我国《宪法》第42条第2款不是权利条款,而是《宪法》就业政策条款,它有着四方面的功能。我国《宪法》就业政策条款在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均通过一定方式实现对公民劳动权的保障,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就业政策密切相关的劳动权,它在《宪法》上的性质,首先是生存权与自由权的延伸,更是一种现代《宪法》下的社会权,社会权是超越公法属性与私法属性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实施宪法,并使宪法具有权威,在当下似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致共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能够代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在其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我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仅仅规定全国人大有法律制定权,如此过于单一集中的立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我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谈起,浅析了宪法在保护公民基本权利之中的尴尬处境。为了使宪法能够有效的进行司法适用,从而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本文对“宪法司法化”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并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宪法司法化之路。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又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写入宪法,从而使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9.
于雪 《企业导报》2012,(3):157-158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原则性、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本文将英美法系的宪法解释制度、大陆法系的宪法解释制度和我国的宪法解释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宪法解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0.
张建荣  亚丽 《价值工程》2011,30(21):289-290
对新中国的四部宪法及其修正案和实践中公民权利的演进过程加以梳理和评述。归结出在我国,不仅宪法基本权利条款的规定日臻完善,而且公民所实际享有的宪法权利也日趋真实与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