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世界绿色船舶技术热潮涌动 尽管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没有形成一份有约束力的协议.但世界各国仍然达成了罕见的共识——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航运船舶低碳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新能源船舶混合储能系统的发展能力,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策略,应对日益紧张的全球环境问题,我国航运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加强自身对于船舶技术的研究,以科学的方式发展新能源技术,强化太阳能、风能以及各种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装置应用下的辅助设备材料,确保其使用寿命的同时,加强对安全性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了解新能源船舶混合储能系统的同时,从新能源系统构建技术出发,分析新能源船舶双壁管的压力对船舶的影响,以控制船舶系统运行中所产生的的尾气,降低传统能源对于航行中产生的污染。  相似文献   

3.
声音     
《品牌》2010,(9):5-5
<正>实现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的实质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变能源使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低碳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山西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积极推进能源经济绿色化和高碳经济低碳化。  相似文献   

4.
明确了能源低碳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经济和技术可行性角度分析了我国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四类技术措施,并根据各自特点提出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为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转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保要求,我国针对能源结构以及发展策略问题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传统化石类能源逐步朝向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助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发展。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变发展,能源转型以及投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以及变化问题逐渐增多,如进一步带动了船舶加入燃料行业的转型与升级发展进程。针对此,文章主要立足于新形势发展背景,结合当前船舶新能源燃料应用发展情况,对船舶新能源燃料加注市场发展情况以及措施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加快低碳武进建设是提升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是突破资源能源瓶颈的有效途径,是创建生态文明区的根本要求。低碳武进建设应以产业转型为主线,加快发展低碳产业;以节能降耗为方向,加快优化能源结构;以绿色低碳为特征,加快推行城市低碳化运营;以体制机制为关键,加快制度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7.
日前.记者就船舶低碳化这一热点话题采访了业内专家。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当前国际社会就船舶低碳化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我国船舶企业应加快步伐.多管齐下.从船舶的设计阶段开始.到船舶建造的全过程.始终贯穿低碳理念.通过运用新技术、采用新设备和开发新船型打造低碳船舶.为增强在未来船舶市场中的竞争力增添筹码.  相似文献   

8.
胡恩生 《商》2014,(44):261-261
为实现绿色崛起,缓解我省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工业园区的低碳化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对南昌高新区的低碳化发展进行SWOT分析,提出提高南昌高新区低碳化水平的战略定位,认为南昌高新区应通过鼓励园区企业自主创新,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的低碳技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园区碳信息统计与披露制度,加快低碳管理人才的培养等措施促进自身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节能和能源再利用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因此,开展建筑节能,提倡“低碳生活”,对推动建筑节能乃至全社会的节能工作均其有重要作用。绿色低碳建筑正是顺应了这种潮流,目前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本文从绿色低碳建筑的慨念和特征入手,继而结合工程设计谈如何实现建筑的低碳化,最后阐述实现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低碳能源: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柳钦 《中国市场》2011,(33):31-38
低碳能源是领先世界的机遇。能源低碳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中国目标。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意义非常重大,实现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定位的根本。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推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安全利用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的加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取代化石燃料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低碳经济将是我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必然要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因此京津冀产业低碳化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产业低碳化升级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相应战略。  相似文献   

12.
经济新常态下,合理选择低碳工业行业,对湖南省实现工业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至关重要。利用Weaver-Thomas模型,依据经济发展、能源状况、生态环境和技术水平四个方面的低碳化指标,计算出湖南省36个工业行业的低碳化综合评分,从而确定10个工业行业为湖南省低碳化转型的重点发展行业。从改善能源结构、技术创新、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政策引导与监管等方面提出湖南省低碳化工业行业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3.
范旭 《中国市场》2023,(7):61-6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企业员工之间岗位的竞争情况也日趋紧张激烈。如今,我们正在积极地推动发展清洁低碳新能源经济模式,是为了未来能够真正更好地帮助国内企业实现整体的能源绿色竞争力。文章主要阐述关于我国当前怎样实现能源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方面的实际状况,从整个行业的微观方面和市场的宏观层面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分析了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目前的这种能源竞争优势的能力,为了缓解我国能源的日益短缺,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已成为我国各个企业谋求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文章针对企业阐述了当今我国能源企业如何发展环保低碳新能源经济模式的现状,并提出提高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策略,以期推动企业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梁雪  赵默 《北方经贸》2013,(12):59-59,61
建设低碳城市是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指向标.建设低碳城市是大连市的重大战略选择.大连应构建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生活低碳化和碳汇减碳“四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为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助推我国低碳物流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芳 《中国流通经济》2012,26(10):34-40
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视,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经济低碳化成为必然.我国的物流产业、物流技术、相关政策等面临重大调整,物流业面临巨大的“低碳”压力和挑战.尽管我国物流业低碳化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低碳物流发展在观念、政策、技术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观念、管理政策引导滞后,行业发展模式粗放、物流设施设备落后,物流业与其他行业协同不够.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低碳物流发展,应借鉴国外经验,倡导国际化低碳理念,增强国际战略性低碳物流规划;针对低碳物流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实现物流低碳目标标准化;实现技术、能源低碳化;建立低碳综合评价体系,为物流节能减排行为提供控制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唐山低碳经济发展大事记的基础上,总结唐山低碳经济制度日益完善、积极开发和利用低碳能源、低碳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低碳经济试点建设成果、全民低碳化等成效,为未来唐山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关于低碳经济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我国现有能源消费结构已严重影响了低碳经济的推广.本文通过介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结合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面临的挑战,并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角度提出了在不影响经济发展前提下的应对策略.即建立基于技术预见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利用低碳技术实现产品低碳化,树立企业低碳环保形象;倡导新生活方式,引导低碳消费.  相似文献   

18.
新闻背景4月底,2010中国·青岛国际新能源论坛暨中德企业合作发展峰会在青岛举行,论坛以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组织新能源开发与利用、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建筑节能三个专题讨论,并举行企业间合作洽谈。要更加重视新能源科研投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致辞,奠定了本次论坛的主题。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新能源运用,对中国而言,意味着调整和优化发展模式,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国际而言,则是解决全球性能源短缺危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低碳物流是低碳经济背景下物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些年来,湖南省在低碳物流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能源短缺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物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物流技术落后、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健全、合格的物流人才匮乏等问题。湖南省应大力开发低碳能源,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低碳物流体系,加快宣传推广低碳物流理念并立法规制,积极引进和开发低碳物流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批合格的物流人才,以提高物流管理的低碳化水平,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低碳物流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依据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构建了传统能源企业的驱动机制。该机制是以传统能源产业链为基础,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核心,以管理创新为手段的新机制,其主要目的是激励员工的创新能力,从而在绿色低碳技术的协助下促进传统能源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